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从历史特征上揭示了契丹军队“打草谷”的阶级实质,论述了契丹常备军和部族军的给养来源问题,指出契丹进攻中原的战争始终是一场野蛮的掠夺战争。  相似文献   

2.
契丹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雄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积极扩张,疆域辽阔.尽管历代契丹统治者都对中原虎视眈眈,耶律德光甚至乘灭亡后晋之机,一度占领了中原政权的中心城市大梁,最后还是被迫北归.契丹当时之所以未能统一中原,一是因为契丹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还不成熟,统治者深受传统"华夷观"的束缚,墨守陈规,错失改革良机;二是受到了契丹统治阶级新旧势力分歧和斗争的牵制;三是契丹初期农业发展薄弱,无力支撑庞大的战争供给,野蛮的"打草谷"后勤保障方式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四是契丹的整体军事实力不足,汉族将领和军阀割据势力强大,契丹没有力量控制整个中原.  相似文献   

3.
从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晚期开始,由于中原局势混乱和契丹贵族的不断南下掳掠,汉人不断北迁进入契丹境内,引起契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在北迁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契丹政权,并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度,发展了经济和文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巩固了新兴的契丹政权,为日后辽朝是实行北南面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辽代,由契丹骑士与战马、弓箭、甲胄等组合而成的“特殊”兵种———契丹骑兵,其军事行动之所以需要某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与常年生活在较高纬度干冷气候环境下的草原契丹人喜凉惧热之特殊体质以及战马、弓箭、甲胄等骑兵特殊装备的适干冷、怕湿热之特性有直接关系。并且,也正是由于契丹骑兵军事活动中所需的特殊气候环境,还催生了其“主动”南进中原出征作战时必有“季节性选择”的特殊战略则规。事实上,在契丹骑兵的诸多次南进中原作战过程中,气候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战事的结局产生过或利或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契丹辽朝初期,仍存在浓厚的旧俗的影响,至如“楼”或“楼居”这样的事象,既是契丹国家中的特殊存在,也是北方民族共有的特征,很难将它们从契丹民族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划分出来;这是契丹国家“国事尚简”的主要缘由,也是“因俗而治”体制的渊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当时中国南北方文化相融、整合的一体发展趋势,这些现象也或多或少波及到中原并在那里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辽代的“打女真”是怎么回事呢?从字面来看,好象契丹族统治阶级对女真族拳打脚踢、杖击鞭打之类付诸武力的拘辱行为,历史事实是否如此呢?  相似文献   

7.
客家根在中原,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己为历史事实所证明。然而房学嘉先生编撰的《客家源流探奥》一书及有关文章,却误认为“客家主体是古越族”,“客家人之根不在中原在(南方)客家山区”,是“古越族人同化了(南下)的中原流人(汉人)”,“客家妇女宗源是南方土著”。本文针对上述错误言论进行了批驳和澄清。  相似文献   

8.
考古发现揭示,聚族而葬且形制多样的宣化辽代家族墓地体现了中原汉民族传统的葬俗及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墓葬构筑形式。宣化辽墓的墓葬结构及墓葬形式演变规律与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极度相似,均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墓室平面经历了从方形、圆形向多角形的转变。宣化辽墓丰富的壁画装饰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混融,散乐图的内容是中原王朝宫廷雅乐的具体再现,车马出行图是汉与契丹文化交融的实例,备茶图则是汉民族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壁画中契丹人与汉人协同劳作与和睦相处的画面,反映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宣化辽墓随葬品丰富,很明显采用了厚葬的形式,这与中原地区宋墓采用薄葬差异明显,但墓葬中出现了产自中原地区的瓷器,反映了宋辽两地经贸往来的历史事实。墓志铭记载宣化辽墓主人张氏家族与契丹皇族耶律氏通婚,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契丹人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9.
契丹的兴起与突厥的关系较为密切,突厥强大并称霸东亚时,契丹族则依附之.中原王朝强大而突厥衰落之时,契丹族就叛离突厥依附于中原王朝.契丹对突厥时而依附时而叛离,这种关系对于契丹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虽然契丹依附于突厥被迫接受其统治,但在客观上增强了契丹民族凝聚力,同时契丹主动与中原王朝接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就法律制度而言,所谓“国制”即它的“治契丹与诸夷之法”,此法虽然基本上可以说是契丹固有制度,但又不尽然。因为我们除了在与契丹有密切关系的突厥、乌桓和鲜卑等族的制度中可寻得其渊源外,同时还可发现,它之所以能逐渐系统化,主要是借鉴唐,五代制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中原文化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的影响及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法律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习俗、畜牧经济、民族性格、音乐舞蹈等方面。文化的认同是文化抉择的前提、是民族和谐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辽朝与南唐的交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梳理和分析史料的结果表明,“高霸事件”是双方交聘前期的重大事件,“清风驿之变”则是双方交聘后期的转折点,它们是对双方交聘目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节点。这对于准确把握双方的关系,以至客观认识契丹辽朝的中原政策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一、辽代经济发展概观契丹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是一个“草居野次,靡有定所,……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的游牧民族.至唐朝末年,毗邻中原的迭刺部在汉族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经济结构渐渐发生变化.辽太祖阿保机祖父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契丹社会出现了农耕.至阿保机父亲撒拉的时,“始兴铁冶,教民鼓铸”,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的出现,改变了契丹社会原来那种单一的畜牧经济类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辽朝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然崇拜是各民族在历史上普遍经历且延续时间最长的宗教形式之一.契丹现实社会中的等级现象,决定了契丹人观念中的自然诸神体系也有尊卑上下的等级之别.在契丹的自然神统中,以天地最为尊贵,祭祀天地的礼仪十分隆重,其基本场所是木叶山,契丹木叶山祭天,相当于中原帝王的郊天大礼.天地以外,较为重要的契丹自然神是日神、黑山之神、辽河神、风神、火神、猎神等.由于契丹故地西辽河流域是传统的中原农耕文明和后起的草原游牧文明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文化上的承继和横向上的传播,使得契丹自然崇拜礼俗往往与中原传统礼俗相合.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事实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研究要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只有忠实于历史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这里的“历史事实”似乎无需解说已明白易懂。但如果解答什么是历史事实?就会觉得它是十分复杂的概念。实际上,一些史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讨论,争论延续了近百年,而且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事实是整个历史学大厦的基础。各种历史理论的分岐,追根究柢,往往可以归结为历史事实问题的分歧。“历史事实”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客观事物本身,它不以后世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孔夫子、均田令,滑铁卢之战、罗斯福新政,不管你是否留心,作何评价,它都原有  相似文献   

17.
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人们称誉为“铁军”,这本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在过去的一些历史著作中,讲“铁军”,并不是指第四军全军而言;讲第四军的功绩,只讲战功;把第四军简单地看成是国民党的军队。这样评价第四军是不公允的。本文拟就第四军的建立、发展、分化的全过程及其历史地位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8.
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人们称誉为“铁军”,这本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在过去的一些历史著作中,讲“铁军”,并不是指第四军全军而言;讲第四军的功绩,只讲战功;把第四军简单地看成是国民党的军队。这样评价第四军是不公允的。本文拟就第四军的建立、发展、分化的全过程及其历史地位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契丹是宇文鲜卑之分支,元魏以后,契丹族开始出现并活跃于祖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此时,契丹族尚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契丹国志·初兴始末》里记载:“……(契丹)有一主号曰歪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荒诞离奇之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契丹族先是以渔猎为其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依靠,后来逐渐地变为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活动了.到了北齐、北周时,契丹的游牧畜养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渔猎仍是契丹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这从《契丹国志·国土风俗》的记载里可以看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  相似文献   

20.
在10世纪,南下经略是契丹向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契丹南下经略活动研究颇丰,尤其对契丹南下经略的目的与影响都进行了具有广度与深度的研究。但多数研究注重以契丹南下经略结果来推论目的,缺少对契丹南下经略中军事活动与政治契合度的关联研究。对以契丹为主体的南下过程中,契丹与中原互动研究关注不多。对南下经略过程中契丹其他军事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而有必要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研究,以便了解契丹南下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与10世纪南北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