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哲学——21世纪的主导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发展观。阐述和分析当代社会运行发展的具体规律是发展哲学的重要任务,这些规律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社会发展的协调规律、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规律趋势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等。发展哲学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社会转型理论、发展质量理论、发展的评价尺度理论、社会结构优化理论、发展预测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充满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标志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新的重大调整。这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是综合的、立体的、多维的辩证统一整体。要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要的是按照这一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影响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发展问题,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有关邓小平发展哲学研究的四个重大理论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索。作者认为:(1)邓小平发展哲学是对全球发展经验和发展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核心纲领,是当代化、中国化、实践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邓小平发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发展的合理性问题”;(3)“如何实现合理地发展”构成了其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她展现为八个方面、三大重点;(4)邓小平发展哲学在全球发展观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从21世纪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汲取当代人类发展理论的优秀思想成果,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解答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二战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南北方发展冲突和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传统发展观并探寻新的发展观。当代发展观经历单纯经济增长观、经济社会发展观、人-自然-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启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表征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自我批判构成发展观转型的重要思想背景: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为发展观矫正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为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发展观转型的深层基础则是西方哲学的范式变革:当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消解为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人的全面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观把人自身确立为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基本主题之一,而明确提出发展问题并对之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主要成果体现在现代发展理论中.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现代发展理论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理论转向,即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这种增长的社会历史向度,并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发展"的主题.这一变化趋势突显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远意义和当代性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要义表明:这种发展观不仅具有严整而科学的世界观基础,而且也日益显示出它在探索和回应当代发展问题时所具有的深刻而持久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伦理距离的延伸,使人看到了人与技术关系的误区.人们在对自身社会发展终极目的和理性思考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对当代科学技术作用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蕴涵着新的自然观、科技观.正确理解与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技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是针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创新的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统领社会科学中发展理论研究的新纲领和指导社会发展实践的新范式。从发展问题着手,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分析了它的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实践论原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指导原则,对其具体内涵众说纷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哲学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并且不断地追求健全的主体性原则;在人与人或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承认互主体性原则的规范和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目标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然而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加剧。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困境与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文章进一步从哲学层面上去思考,论述可持续发展观的目标一种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传统的发展观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特征.在总结传统发展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西方社会提出了以多元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新发展理论.研究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实践问题。它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当传统的发展观遭遇经济增长的极限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遂呼之而出,与此相适应,政府绩效导向由单维向多维的转变,则成为引导地方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念,道教的理论体系则以深刻的反思精神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为特征.道教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亲和性体现在:道教之道论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哲学思想上的支撑;道教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是当代新自然观可资借鉴的文化基因;道教的环境伦理思想则构成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具有特殊意义的伦理学资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说明,道教思想可以成为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重要的文化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表征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自我批判构成发展观转型的重要思想背景: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为发展观矫正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为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发展观转型的深层基础则是西方哲学的范式变革:当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消解为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人的全面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观把人自身确立为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核心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最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核心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以人为本”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内涵,标志着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围绕核心执政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重大战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创新与发展,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观演变的历史过程 人类对发展的研究从人类具有自我意识起就已经开始,柏拉图就在《理想国》中为人类的发展描述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从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来说,对发展的研究应该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经济增长,而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却认为,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发展的核心不是经济增长而是社会变革。这两种观点都对后世的发展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后,由于实践的需要,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演变过程。国内学者对发展观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夏禹龙教授认为,发展观大致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发展理论:单纯的经济发展理论、综合的社会发展理论、可持续的的发展理论。杨信礼教授则认为,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观的演变,清晰地显示出了一个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内涵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其“执政之基”论、“政治文明”论、“执政为民”论等思想观点继承与创新了邓小平政治哲学 ,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 ,丰富与发展了邓小平“民本主义”的执政理念与政治价值观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观理论缺陷及实践负效应的否定,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自由”发展观等合理内核的吸收和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对邓小平发展观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