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为什么要用 make笔者最近接触到一个较大的项目,该项目全部源代码大概有近千个,打包后大概有3M 左右,对于这样一个项目,如果每次都手工键入 gcc 命令进行编译连接的话,其难度及繁琐程度可想而知。好在我们有 make 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来自动完成编译工作。与手工编译和连接相比,make 命令的优点在于速度快(不用每次对每个文件单独敲编译命令),而且只编译修改过的文件以及依赖与改文件的文件(在 Linux 中,一  相似文献   

2.
谈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建议书是要求建设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设性文件 ,由部门、地区、单位经过调查、预测、分析后编制 ,本文简要论述了项目建议书编制的内容和步骤。项目建议书需要审批。  相似文献   

3.
吴美玉 《南方论刊》2006,(9):47-47,62
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档案是工程建设活动真实的原始记录,是工程建设项目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查工程建设的历史、指导现实和今后发展项目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项目技术档案和竣工文件的归档,中间环节很多,比较复杂,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的档案业务知识单薄,使得技术档案及竣工文件的完整率、准确率和归档率达不到档案管理部门规定的要求。存在主要问题是:一是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管理欠规范,只注重抓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忽视了技术档案和竣工文件形成过程的管理工作;二是施工单位领导档案意识…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目录核准办法及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投资体制,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黄山市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黄山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和《黄山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这三个文件的出台,对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三最”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帮助各级、各部门领导更好地解读这三个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性文件,本刊记者就“三个文件”的有关问题,对市发改委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川委发[2004]13号文件)和《中共自贡市委关于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自委发(2004)42号文件)精神,自贡市社科联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创新,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管理实行重大改革——对重大规划项目实行公开招标。  相似文献   

6.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石家庄市桥东污水治理工程既是省、市重点环保工程,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它不仅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设计、招标、监理、施工单位多的特点,而且具有文件资料多,涉及范围广,收集难度大的特点.那么如何针对世行贷款项目文件资料管理的特点,按照"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扎扎实实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苏州大学周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利用与安全研究”(项目批准号:04BTQ018)2006年6月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该项目成果内容是:(1)我国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现状及其障碍分析。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从观念障碍、制度障碍、组织障碍(或称为体制障碍)、管理障碍和理论障碍等侧面分析导致当前开放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2)我国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现行文件开放的基本模式研究。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构成(义务主体、权利主体、管理主体、服务主体、监督主体等)、客体构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无纸化办公是必然趋势,在科研、工程设计等行业中,经常形成大量的CAD平面绘图文件,而CAD电子文件大多在相似的项目中可被借鉴、重复利用或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从而省去繁琐的初级绘图阶段,大大提高工程设计效率。目前,科研档案的验收归档管理还只停留在对纸质文件进行验收,因此,及时、有效收集CAD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电子档案是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近日,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浙教计[2006]24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公布2005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及下达补助经费的通知》,我校三个研究项目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0.
BOT特许权协议是BOT项目中的关键文件,也是协议当事人行为的准则。为了保证BOT项目的成功,双方有必要在协议中设定各自的法律责任。这种责任的设定要以双方权利义务平衡和风险分配合理为前提,否则会失去责任设定的意义。同时要明确政府保证责任内容和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DDS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基于FPGA芯片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S)的设计方法,利用FPGA的高速、高性能及可重构性,根据需要可方便地实现各种比较复杂的调频、调相和调幅功能,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关健英 《北方论丛》2004,(3):117-120
先秦法家的"法治",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但从实质上来看,"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以法治国"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先秦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从来都为人治主义所主宰,是人治的法治,专制的法治.  相似文献   

13.
政治有力支持法治,法治有效控制政治,这是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意识孕育于前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宪政国家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理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理论基石,法治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石,法治话语是维护政治文明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4.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以自嘲方式写的诙谐俗赋,我们现在见到最早的当推东方朔的<答客难>,它是在荀子<为说者日>和宋玉<对楚王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荀子和宋玉的作品以庄重的回答为主,而<答客难>则夹杂着深刻的嘲谑,这些嘲谑又是通过一种"豁达"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于大水 《齐鲁学刊》2001,49(5):103-106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台湾民主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台湾的政党制度也逐渐从国民党一党垄断权力的霸权党制转变为各个政党分享权力的两党制。究其原因,既有中美关系改善给国民党带来的外部挑战,也有党外运动和省籍矛盾给国民党带来的内部冲击;既有政治腐败和选举体制僵化给国民党带来的自身困境,也有儒家文化与自由主义观念冲突给国民党带来的两难处境;既有李登辉不当的改革措施给国民党带来的分裂和伤痛,也有党外势力的团结合作给国民党带来的打击和毁灭。  相似文献   

18.
陈碧芬 《学术探索》2011,(1):94-102
传统的“立君养民”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以民养民”论大量出现,把救助困者、贫者看做是富民的主要责任,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社会生活中,主张以富助贫;第二,灾害发生时,主张以富救困;第三,主张宗族内部以富帮贫;第四,政府也极力主张“以民养民”。这一主张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明清时期富民举办社会救助活动的兴盛;二是富民借助社会救助实现基层社会控制权的扩张。探讨这种养民思想及实践,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慈善事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昌宇 《北方论丛》2004,3(5):120-123
在法治所寻求的诸多价值中,自由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这源于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的自由本性通过实践来展开,主体间的自由需要法律来调整.自由是法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自由的外化.法治运行的宗旨是保障自由的现实化,在法治价值目标序列中自由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夏伟东 《齐鲁学刊》2004,14(1):61-64
重德治、轻法治,这是儒家的根本思想。但儒家只是轻视法治,而不是排斥法治。从荀子开始,"德主刑辅"的思想就成为当时的"新"儒家的一种重要观点。西汉以后,从贾谊到董仲舒,儒家的思想家们更是使"德主刑辅"的思想为统治阶级所采纳,并成为一种基本治国方略。从总体来说:儒家轻视法治,但并不排斥法治,而且在德治的基础上,还很重视刑罚的作用;西汉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无论是在治国的理论上,还是在治国的实践上,都是儒家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