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管理:上海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课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管理是上海跨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从对象、过程、手段、主体、关键等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在概括上海当前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呼吁城市管理方法论需要实行战略性转变,并对面向21世纪的上海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泉州湾的泉州市区、晋江市区、石狮市区和即将开发的惠安洛阳、秀涂地区、应当整合为一个海湾城市。泉州的工业化水平,泉州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构建环泉州湾大都市的经济基础。要把市政府迁往东海,把东海变成行政中心,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环城快车道,变公路交通为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3.
城市老工业区工业遗产得不到整体保护,主要与城市老工业区产业转型、土地升值有关,也与城市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性质、类型、数量以及人们的认识有关.解决城市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整体保护问题,必须选择各种针对性强、效度高的具体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的系统的整体保护模式.城市老工业区工业遗产采用整体保护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实施有效措施克服有关障碍.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远比我们已知的要密切和复杂,在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中,城市已经从一个地点变成了一个符号和一种隐喻。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美国大都会,成为了孕育美国都市文学的摇篮,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在纽约的都市文化浸润下滋生、成长起来的“纽约派”诗歌。弗兰克·奥哈拉是“纽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然而,多年来,对于奥哈拉的研究只停留在其诗歌的先锋技巧和语言实验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其诗歌中蕴涵的丰富的都市文化因素。因此,对奥哈拉创作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纽约的城市文化与奥哈拉诗学主张和他的诗歌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出“纽约派”诗人与纽约之间互动性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从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出发,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为优化北京市域空间结构,推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应在市域层面上构建网络化大都市,重点开展包括促进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发展,加快四大城市功能区的建设,深化多中心间的专业化分工和职能互补,加速中心城区城市职能转移,建立紧密的空间联系在内的四大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考察英国利兹市城市再生的政策、实践和结果,并对城市的工业遗产进行研究;指出利兹曾经是个工业城市,拥有许多仍具备发展潜力但不再使用的工业建筑;工业遗产由于建筑、社会、历史和技术意义,成为许多城市在后工业时代的身份要素,关乎于当地社区的利益,是城市再生的催化剂;通过研究发现,再生项目主要以推广商业设施发展的方式吸引游客、学生以及年轻的专业人士,应力推了公共设施建设和本地社区参与,以及场所化改造;并对此类城市再生提出不同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现今城市中建筑的观察及思考,批判了近些年来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种种问题.目前,城市景观雷同、单调,建筑设计手法单一,抄袭、模仿、复制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城市建筑的主要问题,也是"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资源紧张和短缺是普遍面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矿产的回收利用,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合理途径,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新型资源战略以保障资源安全的客观要求。中国目前在城市矿产回收利用上存在的市场分散、缺乏规模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制度的不足与缺位。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法律规制层面的研究,以促进中国城市矿产回收利用行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有江 《社区》2001,(2):42-42
20世纪末,全球有多少国际大都市?21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中国将有哪些城市可登上国际大都市的“宝座”? 资料显示:20世纪末全世界大约有14个国际大都市,它们是:美国的芝加哥、纽约、休斯敦、波士顿、洛杉矶等5个,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法兰克福,俄罗斯的莫斯科,韩国的汉城,日本的东京和横滨,中国的香港,新加坡的新加坡等。 从全球超大城市未来发展情况大致可以看出当今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未来的走向。2015至2020年世界超过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可望从16个增加至26个。其中北京、孟买  相似文献   

10.
纽约、东京、伦敦是公认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本文在分析其功能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它们空间演替模式和轨迹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功能区空间结构、人Lq集散与居住区变迁、CBD的形成演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再生     
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冲突与发展 ,必将融合为一种赋予了新的涵义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人类的未来生活中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空间观引导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但若固守某种固定的空间观,则会限制人的思维和对空间的想象。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通过两种城市观的对弈使读者反思空间知识权力,从而解放束缚,达到对空间的自由想象。  相似文献   

13.
竞争导向的城市特色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城市发展环境 ,城市特色的研究内容有必要向外拓展和延伸 ,国内虽有初步的研究 ,但大多局限于概括性的论述。本文以有关经济理论对竞争力的解释、城市受众的需求和国内外著名城市的特色表现三个方面作为研究的依据 ,建构了包括特色资源子系统、核心子系统、扩展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的城市特色系统内涵 ,廓清了城市特色的构成 ,也为城市管理者如何塑造城市特色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诗”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在一定意义上,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诗歌的产生与城市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新诗也不例外,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汉语诗歌写作是在城市的催发下出现的,虽然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城市化。这里引发的一些话题包括:城市进入诗歌以后,为诗歌的经验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等带来了哪些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与纠结,给现代诗歌美学的建立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显然,谈论“城市与诗”绝非仅仅为了一种狭隘的基于题材的命名和确认(譬如“城市诗”)。尽管城市的确赋予了诗歌写作某种全新的视野、题材、意象乃至境界,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城市、作为人的生存境遇的城市,对于诗歌究竟意味着什么?有目共睹的是,随着城市化进展的持续加速,在给人类生存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使得诗歌写作不断遭遇新的课题。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关注和探讨这广话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贫困的本质是指人类的某种或某些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的状态。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 ,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建设是集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原则,提出了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现状和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 对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西封建城市差异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经济特性、城市结构、文化教育和城乡关系等方面,比较了中西封建城市的差异性,从而说明其对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和导致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长沙、南京、上海四个较为典型的城市为例,从文化友好、空间友好和服务友好这三个方面对地方儿童友好城市政策规划以及执行落实情况进行了探析。结果发现: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出台了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了战略框架,予以行动支持;取得了实践效果,但存在改进空间。基于此,未来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应加大理念宣传以提升尊重儿童权力的意识,建立完善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规划布局以拓展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完善儿童参与友好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特色资源辨析与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资源是培育城市特色、实现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探寻特色资源是管理者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首先对城市资源进行分类,划分特色资源类属,然后借鉴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丰度的有关概念和研究,分别建构了自然特色资源、社会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判别模式,为管理者辨析特色资源提供一般分析思路。同时,强调特色资源的转化,发挥其优势,使之形成城市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城的仿生学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与文化如影之随形。中国古代历史名城经历了独特而漫长的历史发展道路,形成了东方城市文化的独异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古城仿生学与西方的城市学是分属于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模式,中国古城仿生学文化起源于城市与天,地,人三者形成有机活性的观念。每一座古城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今天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研究古城的个性,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