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并借鉴风格标记论,以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的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对译文的风格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2.
《庄子》散文纵横恣肆,想象丰富,机智幽默,辞藻瑰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它通过想象创造形象,并用具体的形象认识社会、反映社会,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4.
刘铁群教授的《广西现当代散文史》是一部研究区域散文史的杰作。该书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受其影响形成纵横交织的著作架构。作者追求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无论是剖析研究对象的得失、阐释文学现象的成因,还是对散文文本进行细读、解析,抑或是进行比较研究,均凸显出科学性、客观性特征。语言方面,该书概括研究对象的特点时用语精炼、比喻形象,行文中的语言则生动形象、意象纷呈,凸显出作者对语言的诗性追求。  相似文献   

5.
散文研究严重滞后于散文写作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对此,作为长期从事散文写作和研究的梁向阳先生自然也是清楚的,但他还是勇于挑战并尝试攻克这一来自上个世纪的学术难题。他近期出版的学术专著《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是积多年散文写作经验和研究心得的厚积薄发之作,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语言真挚朴素又优美隽永,字里行间包含真情实感,发人深省,可谓风格独特.钱炜和林珍珍所译的《季羡林散文精选》在词汇、句法、修辞及基调等方面上贴切原文,很好的展现了原文的风格,属于散文翻译中的佳作.本文拟以该译本为例,说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风格对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把散文翻译实践与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探析“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中的翻译问题。首先介绍历年英译汉比赛原文的特点.其次简单介绍了散文的特点,然后用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并得出:散文的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读者欣赏到散文所蕴含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庄子》散文的章法,指的是其在写作中被广泛使用的计划安排、处置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紧扣文章主题的布局谋篇;注重协调,既保持文章的整体风貌,又要求部分内容的独立成章;运用寓言“结构”文章的发展;营造富于“妙”处的开头与结尾等。正是这些特点连同其他方面的艺术技巧,使《庄子》散文成为“古今无两”的大文章。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散文具有明显缓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章法安排、句法安排以及用字等方面,缓的风格对欧文形成摇曳多情的审美效果、摆脱韩愈文风、自立门户以及引导元明散文风尚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强调欧文缓的风格对深入研究欧阳修散文,甚至是宋代散文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桷在散文风格上对欧阳修文风的继承代表了元代延祜之后审美风向的转换。他的散文风格表现出平易自然、含蓄典雅、优游不迫而又不失笔锋犀利的特点。此后,以袁桷等南士为主倡导的文风逐渐在元代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他实际上是虞集、黄滑、欧阳玄等人的先导,因而袁桷在元代散文创作中无疑具有重要影响,这同时也说明了元代散文的走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散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翻译这些作品,风格的再现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也证实了散文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讨论了余秋雨的《秋雨散文》和素素的“独语东北”系列散文。作者认为,二者在创作题材、思想蕴涵和审美风格等方面,或相映成辉或平分秋色或大异其趣,显示出一种异质互融互衬的和谐美,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评英美文学中“水”与“火”的特殊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美文学的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负罪之人经过溺水或者火烧从而获得"新生"的例子,这是源于我们所不熟悉的、潜于原作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化起源的追溯,揭示了"水"与"火"在西方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自施洗礼的约翰开始,西方的洗礼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仪式.作家们也经常借此来进一步深入表现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指出:西方诗学是以戏剧为基础文类建立起来的,东方诗学——比如中国和日本的诗学——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诗学来"。由此说来,文学的文类、体裁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的范畴内,西方多用戏剧文学、抒情文  相似文献   

15.
《英美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课程改革的压力不断加大。为此,笔者偿试以动式教学理念为依据,对《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和课外活动进行了改革,并以东北某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了英美概况课程动式改革后的效果,为大家进一步改革《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山曼是民俗学家,亦是散文家,他是在浓厚的散文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民俗学的,同时,他在从事散文创作的过程中也注意发掘社会风情、节庆仪式、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民俗资源,所以他的民俗学研究成果无不是散发着民俗风采的美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作家汪曾祺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与语言形式特性等方面论述了其散文的和谐美,即"揉"合民族文化的传统与"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和美学追求,论述了"揉"这一特性在具体的语言艺术中的体现。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贯通古典主义与现代性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北宋仁宗庆历前后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以人为本是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亮点。在众多庆历学人中,学坛盟主欧阳修以人为本的学术思想颇具典型性,而这种思想又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对宋代散文审美风范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记写北京的散文并不多,但时间跨度大,风格差异显著。从“我的北平”的情化描绘到“新中国的首都”的高亢礼赞,作家经历了创作的巨大转变。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家创作心态的变化———即从“书生本色转化为人民本色”,从注重作品的感动力到强调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