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袁伟时 《市民》2006,(2):98-99
张謇其人 今年是张謇(1853-1926)去世80周年,其人可怀之处甚多。尤其在推崇“儒商”的当代,张謇其人.其言,其行.更值得追思。  相似文献   

2.
随着张謇研究高潮的到来 ,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健康发展 ,应该对张謇的评价达成一定的共识。文章通过对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回顾 ,肯定了张謇研究已取得了巨大成绩 ,并对“儒商”的提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还重点论析了几个关系张謇评价的如“辛亥革命期间支持过袁世凯”、“五四后反对学潮”等问题 ,说明了进一步肃清极左思潮对史学研究的干扰的重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张謇应定位在张謇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坚强战士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謇一生经历了江岸坍塌、海潮肆虐、淮河水涌、数灾齐发和疫情夺命等多种灾情。张謇为抗灾救灾采取了呼号请命、筹措经费、培养人才、吁请协同、综合施治等举措。张謇抗灾救灾的诸多认知、理念及做法,对当下和将来的抗灾防疫富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必须坚持以民为天、人民至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信息公开、准确透明;坚持化危为机、增强信心。张謇的抗灾救灾精神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张謇开始积极投身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并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宣传自己的主张;之后,他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积极参与清末立宪运动,推动地方自治,并规划领导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精神.张謇为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謇一生的坎坷经历,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所表现出来的“傲骨热肠”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择例来探索,张謇是如何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的。张謇兴办第一个中国的“托拉斯”张謇的“实业救国”是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开始,1901年筹办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成立大生实业总公司,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设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成为大生企业集团的神经中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为了扩大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办大生通沪轮船公司、建天生港大达外江轮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创设翰墨林…  相似文献   

6.
张謇水利著说颇多,以《张謇全集》(2012年版)为数字化资源,对张謇涉水利的时序变化、地域变化、人物共现、情感倾向、教育主张等方面进行数字人文分析,勾勒出张謇家国情怀的水利人生画像,开辟了文献利用新用途和名人研究新路径。在时序变化方面,可以将张謇水利人生分为黄河治理、治淮导淮、水利教育和回乡保坍4个时期;在地域变化方面,梳理出张謇在南通时期思考治水和实践治水、郑州开封时期疏塞并举治黄,南京北京时期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在人物共现方面,发现张謇善借名人力量实现水利抱负,但收效甚微;在水利情感倾向方面,刻画出张謇先后经历了“满腔热情、忧郁南归”“忧国忧民、务实理性”“雄心勃勃、锐意改革”“辞归故里、热忱家乡”4个情感变化过程;在水利教育方面,概括出张謇“以德为先、重视实践、严谨治学”的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7.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程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通过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大学精神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因此弘扬大学精神对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南通大学虽说刚组建不久,但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并且这些学校都源自同一创办人——张謇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謇的精神体现了南通大学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学习张謇先生的不断进取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从而打造出独特的南通大学精神文化,全面提升南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张謇在事业上的成就是以爱国主义为其动力的。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之情进一步转化为救国救民之行;其次表现为自强不息,终于走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第三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开创了状元办厂的先例,影响了一代士大夫群体;第四表现为务实求实精神,重视实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其信念变成了现实。由此,张謇同当时的先进人物一样,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张謇和陶行知生平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他大力办实业,兴教育,对中国工业、农业、教育近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毛泽东说中国近代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其实,张謇办实业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促实业”以及“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从地景的观点去分析文化与商业在一个云南侨乡的脉络中互动后的现象。“诠释地景”在该地方文化中扮演突出的角色,透过“说”地景,让地景用来平衡地方自治与国家控制之间的张力。和顺的地景实践主要环绕在汉式建筑的建盖与风水的使用上,文章暂不讨论风水,而聚焦在该地方人“说”(谈论、诠释)地景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和顺商人,得以借用地景上的儒家象征,作为商业竞争时所用的客观参照体系。简言之,地景成为一个将财富与声望互相转换的机制,透过这一转换机制,让和顺地区儒家文化的实践因小区内部自主性的财富竞争而被加强;而财富竞争,也因为有能力实践儒家文化而激烈。这使得儒与商两者,以一种非常具地方特色的方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儒学与儒商     
经考证"儒商"是一个历史范畴。在肯定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思想是塑造现代儒商的重要资源,同时,又指出儒家的君子人格论是一种"片面的道德型人格"。建构现代儒商必须在吸取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基础上,从理论架构上提出"德、智、情"三位一体的儒商人格模式,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晋商作为一个特殊的商业群体,纵横商界五百年,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他们在经商时所秉持的商业伦理精神,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浙商的文化价值取向,包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安全稳健、履行责任,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经济上善于创新;政治上务实谨慎,又灵活柔慧机变,这些特点都是浙商精神的组成部分。企业家精神是决定政商关系的内源性因素,浙商精神的这些特点构成了浙江政商关系的基础,也从价值观和心智模式上决定了政商关系的特征和类型。  相似文献   

15.
张养浩名如其人,一身浩然正气。在散曲创作中,浩然正气是他的散曲之魂,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叙事均以其浩然之气贯之。也正是因为其浩然正气,才使其语言高下皆宜,曲境或豪放或冲澹,风格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6.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心即“天道之在我者”,即是天理的呈现。既然人与万物都源自天地生生之意,便应通过一套“反身而诚”的功夫将仁爱精神“推”至万物,以实现“民胞物与”的目标。这种仁爱并非普遍无差别的兼爱、泛爱,它必须通过一套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予以实现。这种看似有所隔、有所分的爱有差等的实践方式,因其贯穿着儒学“一本”的精神,因而是真正的“廓然大公”。  相似文献   

17.
在贺麟的新心学理论体系中,基督教精神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在的思想质素.贺麟认为,由于儒家在宗教维度上的不足,因此,儒家思想需要借助于接纳基督教精神而予以发挥.关于基督教与科学、民主、物质文明建设以及民族主义等关系问题,贺麟从社会学的视野给予了正面的解答,表现出明显的亲基督倾向.但是,贺麟的"护教学"有其"另类性",即它不具备教会性.也就是说,贺麟所护卫的不是作为宗教的基督教,而是表达人类终级关怀的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成长于齐鲁大地上的优秀作家,张炜小说创作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张炜小说创作始终的是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的入世精神;张炜对道家的出世精神并不赞赏,但道家文化对本真天性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又使他在心理气质上本能地倾向于它,并在作品中自然体现出道家文化的神韵;张炜还自觉地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其小说中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大地母亲的礼赞、对民间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的表现、对民间价值观念的提炼等方面。近年来,齐文化浪漫幻想的艺术精神对张炜的小说创作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成长起来的越商,其因根植于越地传统文化和越地制度变迁、经济转轨过程而呈现的品质特征,内在地包含了西方经济学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因而,塑造越商的品格,应立足现实,注重吸收合理的资本主义精神。这对新时期的越商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觏是个生于衰世,奋起国运,心怀天下,康国济民的一代儒宗,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民困国危的形势,他身在民间,心存社稷,力主变革,爱国爱民,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推崇、景仰。文章以其人格为视点,具体论述和评价了李觏人格精神的几个层面。包括:1、穷且弥坚,抗争命运的精神;2、批谬驳伪,正本求真的精神;3、心忧天下,康国济民的精神。同时对李觏的人格精神的现实意义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