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濒临被淘汰的边缘.民间社火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但目前民间社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民间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致使民间社火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表演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民俗文化意蕴正在淡化.民间社火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民间社火现状及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濒临被淘汰的边缘。民间社火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但目前民间社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民间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致使民间社火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表演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民俗文化意蕴正在淡化。民间社火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遗文化门类众多,音乐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我国不断提高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意义,分析民间音乐传承萎靡的原因,探索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路径,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民间信仰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解读,并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内建设的民间信仰在获得官方认可而得到合法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异化的问题。国家和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实现了共谋,既是国家对于民间信仰的有效治理,也是民间信仰与社会在互动中实现的调整与创新,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信仰新传统"。  相似文献   

5.
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已形成热潮,但具体到该名词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很多国人仍是知之甚少.究其根本,这种非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非遗"采取片面化保护的结果,是我们在"非遗"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及执行上出现偏差所导致的结果.是我们长期以来将"非遗"保护剥离其活态性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的结果.将"非遗"保护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合适位置去思量其价值与作用,这应是我们进行"非遗"保护时所采取的正确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张把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认真对待。文章通过回顾民俗学等学科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指出已有的著述既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要反思的对象。文章提倡以新的观念开展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不再简单地被污名化;在人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不再被恶意利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区域性、兼容性、辐射性。受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当前,河北民间武术面临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理论研究滞后的影响;后继乏人、推广不足等方面。只有遵循以人为本和均衡发展的科学理念,将河北民间武术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继承与传播,才会呈现整体性、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冯永泰 《东岳论丛》2014,(4):171-175
近年来,政府和学界对民间信仰认识的视角,逐步从污名化的迷信和偏负面化的民间宗教向偏正面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转化,进而向价值肯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能够促进社会精神生活的和谐,发挥良好的社会控制功能,带动民间文化以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正向作用。目前,需要加强对民间信仰的文化引导、功能引导和制度引导,以促进其正向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李豫闽 《东南学术》2012,(2):233-238
闽台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其工艺美术的行会组织由来已久,由从事同一行业或与此职业相关人员组成的同业公会,形成了各自的行规、行例以及长期的习俗。笔者以闽南漳州地区的民间美术行业为案例,运用社会学、民俗学及艺术文化学等多维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行业的特殊现象,旨在为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聚集共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铸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也充实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具体而言,包括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顽强拼搏的进取意识、万物共生的价值观念、团结统一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主权,获取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世界文化的平衡发展,保证人类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  相似文献   

13.
边媛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7):239-245
主位和客位方法是人类学中应用广泛的研究视角或研究立场。主体与客体对于价值观有着不同的视角,称之为主位与客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传承至今,是有着明显的个体或群体传承人的文化现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也存在主位和客位的差异,合理地分析和应用主客位方法,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彭水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搜集,探究这些遗产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分析这些遗产在现实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对这些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受这种隐蔽、师承方式的局限,其生存状况十分脆弱。非物质文化"群体记忆,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决定了口传资料、口传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鉴于口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导作用,口述档案的定义不易过窄,应该涵盖"口述历史、口述资料、口头传说、活档案"等口述资料。否则,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不利。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文化重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2005年以来,重庆按照国家的部署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现实进展来看,还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思路、策略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9.
学界在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问题上存有争议,而政府是保护主体的观点较占优势。但此观点隐含着非遗传承主体不是保护主体的悖论,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非遗保护实践中也有行政化过多、民众缺乏主体性的弊端。国内外迄今出台的相关权威文件关于非遗保护的内涵与任务的规定也存在主要关注政府工作而对社区参与重视不够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根本上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非遗的传承与展演必须遵照民众的固有方式与传统。非遗保护的主体应该是以社区民众和传承人为主的社会各方,其中政府部门是起组织、推动作用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