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路 《兰州学刊》2008,(2):202-206
文章时白话和文言两大系统的时间范畴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其中,白话的时间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体范畴的理论研究、时体范畴的表达手段研究以及动词的时间语义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汉语是否存在“时”的范畴。与白话的相关研究相比,文言的时间范畴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在词类的框架中考察时间表达,缺乏总体上的分析与把握;对时间范畴的两个次范畴——“时”“体”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时间表达成分作“时”、“体”上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分类;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单句的时间表达上,对复句和篇章中的时间表达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2.
认知科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和原型范畴学说,为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心理空间和译文空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合成空间中的概念整合过程;从认知模式和原型范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基于原型范畴的认知模式转移过程。翻译过程中的空间转换和整合以及原型认知过程,也可以通过数学线性空间理论,从微观角度作出描述。  相似文献   

3.
理据性:汉语语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与英、法、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比,可以发现汉语语法的理据性、规则性特别强,表达很简洁。汉语词素变化少,音节也少,汉语数词都是单音节,变体少,是彻底的十进位,严格遵守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数词与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更接近。能愿动词前后加“不”与数学表达式一致。汉语模拟现实世界,人名、地名、日期时间、地址的写法,遵循范围原则比较彻底,与行款一致。动补结构的语义和语法顺序体现时间顺序原则。语义语法范畴体现理据性。汉语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有主观范畴,汉语动词可以划分出“对上动词”和“对下动词”。  相似文献   

4.
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研究的事实发掘成果卓著,令人目不暇接,但理论滞后于实际的状况却愈显突出,主要症结在于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还没有确立起来,所以导致我们连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的认识都十分模糊。范畴的概括化与系统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确立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当遵循下面的一些原则:以汉语史研究科学体系为构建框架,突出汉语史科学范畴体系的特点,按相对稳定的定型化思维样式来表述。无论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属性、汉语史研究范畴认识类型,还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视野来看,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包括基本概念、分期理论、史料科学、理论模型、方法论、学术视野、学术评价、学术演化、学术关系、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5.
覃凤余 《学术论坛》2005,(9):158-163
壮族空间方位认知与表达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相异和相对应之处。相通点:都借用表身体/物体的名词。相异点:(1)壮族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和表达较汉族更具原生性;(2)壮语为内隐型空间,而汉语为外显型空间。相对应点:“左”、“右”指称地域汉语从古发展到今逐渐萎缩,而壮语一直都不兴盛。  相似文献   

6.
<正> (一) 我在这里只是从哲学的角度谈时间、空间,没有涉及数学和物理问题,但这个问题又如何能脱离数理?我只是少用数学公式和物理法则来叙述问题,尽可能以通俗方式来表述它。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通过物体运动联系时间和空间,没有物体运动,一切在静止中就不会有时间的实体和概念,那只有“现在”,有永久的“现在”。整个空间会有统一的时间,统一的“现在”,而没有过去和未来。如果物体在运动,彼此作不等速运动,这统一的“现在”就会分裂而出现种种不同的“现在”,这就是“同时”的相对性原理。物体在变换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空间范畴的经济学研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考察了主流经济学没有研究空间范畴的原因 ,接着从理论上论证了空间范畴在拓宽新时代经济学研究路线的重大意义 ,最后探讨了空间范畴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时间及其重大意义,学术界已作过不少阐述,但对空间与效益的关系却一直未被注意。其实,在马克思关于经济效益的思想中,空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空间要素是重要的,因为市场的扩大,产品交换的可能性都同它有关系”。他还指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空间条件……属于生产过程本身。”(《马恩全集》第46卷下27页。以下凡引自本书的,  相似文献   

10.
日语及日本文学中有固有词汇“ことわり”(kotowari),一直以来用汉字“理”加以训释,但作为哲学思想史之概念的“理”以及相关概念“道理”“义理”等,都是从汉语中引进的。先是引进汉语的“理”并套用“理”,然后或以“气”冲理,或以“事”排“理”,都是用日本固有的感性主义来排斥抽象的“理”、否定普遍的“理”,或以此批判“佛理”与儒学“理学”来宣扬日本国学。江户时代的文论家在和歌、汉诗、俳谐等各个领域都全面否定说理,更把“理”称为“理窟”,即道理的陷阱,主张对“理窟”加以规避。日本传统思想文化与文学中不讲“理”的唯情主义、事实主义、个别主义倾向,与日本人的“非合理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关。从中日范畴关联的角度对日本古代文论的“理”及“理窟”论做出考辨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传统文化与文学“不讲理”这一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对比关系范畴的建立有其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上的理论支持,是人类认知机制在语言中的映射.对比范畴是汉语语义关系范畴中的一种,其主要表达功能是凸显差异性,其范畴次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有标对比和无标对比、对举性对比和非对举性对比、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线性对比和非线性对比、显性对比和隐性对比、单一对比和多重对比.  相似文献   

13.
在同义词的界定问题上,我们不赞同从逻辑范畴角度或自然范畴角度进行,同时也认为应当避免标准的多元,防止因看似的周全导致的语言范畴与自然范畴、逻辑范畴的混淆,主张从语言范畴角度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范畴理论和象似理论等。范畴理论在语法学研究中得到了合理应用,语法学也多有原型范畴。范畴理论和修辞学中的“四个世界”理论关系紧密,范畴理论可借鉴“四个世界”理论以提高范畴理论的含金量。象似理论可以解决许多语言学的问题,可考虑引入心理象似和文化象似概念,使象似有更大的涵盖空间。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空间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对这个范畴的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是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原理和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然而 ,在我国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 ,由于把空间范畴仅仅理解为物质存在的广延性 ,理解为物体自身的长、宽、高 ,造成了空间范畴的一个根本缺陷 ,引起了它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明显冲突。实际上 ,空间是物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孙中原 《中州学刊》2023,(6):127-132+2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一系列范畴与原理中,“物”(物质)、“实”(实体)、“有”(存在)、“无”(非存在)、“动”(运动)、“化”(变化)、“宇”(空间)、“久”(时间)等范畴与原理,是构成墨家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范畴与原理的关键节点。《墨经》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文明”与“文化”是一对极相近又相异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从九种语义上使用了“文明”范畴,又从五种语义上使用了“文化”范畴。这组范畴内涵丰富,语义复杂,并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以至于无法按照寻常的思维来理解它们的个别语义。为此,以具体的文献语境为基础,以它们在19世纪英法德语中的习惯用法为参照,以比较分析为方法,找出两个范畴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则可在整体上把握两个范畴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皮尔士的范畴理论为我们理解他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成为探讨其思想的较好切入点。但是,基本范畴并非一开始就得到清晰的描述,它们的具体内容和提出依据在《论新范畴表》和“现象学原理”中各有特色,再加上它们各自具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展示了范畴的复杂性。因此,范畴理论的厘清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老子“反”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强 《船山学刊》2008,(4):107-110
“反”是老子哲学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反”范畴有“相反”和“返回”两层含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反”范畴则包含“相反相成”和“返本复初”两方面内涵。老子“反”范畴所蕴含的辩证方法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