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市场化、外来文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困境表现为传承的环境、机制和主体问题.目前产业化、政府主导和村民参与等传承模式,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虽有一定的传承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以文化消费为思路来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其路径主要表现在村民的文化消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和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等方面,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个较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这一资源可以提升当代文化的厚度,铸造文化的品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资源.然而,在信息化、数字化迅速推进的时代,仅靠传统模式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方式已然受到空前挑战,而融合创意产业、“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则成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创新路径.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文化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探索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模式,在保护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意为先导,实现创意产业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完美“联姻”.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促进阴山文化认同、实现阴山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阴山地域各部门应该积极建设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展开多领域数字化合作和宣传,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实现生产性保护等,有效促进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实现阴山文化认同,全方位构建阴山文化生态圈,促进阴山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推进文化战略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仅仅从文化搭台、经济(旅游)唱戏的思维模式出发,这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发挥其作用。应该着眼于文化凝聚力这个概念,在厘清传统文化与文化凝聚力的关系基础上,细致入微地从文化变迁、地区差异、人员区别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以真正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能量,从而提升当代文化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两者的关系既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又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向,更关乎人类价值观念的沟通及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变革和弘扬;必须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必须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虚拟文化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它打开了人类的解放视界,也孕育了新的迷误.和谐文化来自于人类的历史传承,却是尚未完全实现的文明期待.虚拟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历史性际遇,经历了从"误解"、对抗、消解到理解、融通、相互建构的过程.理解虚拟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共生、共存和共荣是人类走向崭新文化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曾军 《学术界》2007,(4):20-27
在城市文化传承问题上,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立场,即城市不是文化传承的敌对力量,而是芒福德所说的"文化的容器",应将之视为一种积极力量.城市文化传承也绝非城市文化的传承问题,而是城市的文化传承问题.在此,"人的活动"因素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对对象性的文化形态和机构性的城市规划的关注遮蔽了对作为城市文化主体的市民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城市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它贯穿于城市化的所有阶段;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市民化进程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市民化问题,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先知识化"和"再市民化"等现象也决定了城市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新农耕文化的阐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新农耕文化是大趋势,对其进行的建设方法主要有:建设新农耕文化示范区、整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理论界对此也展开了众多研究和讨论。但综观当前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和关注的还不够。要实现文化自觉就离不开文化传承,同样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文化的自觉。当然,无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传承,最终都离不开文化创新,但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然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性自然传承和当今本土社会的几种传承模式进行了梳理,从中寻找值得借鉴的理论与实践资源,为当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有效传承寻求更为合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魏美仙 《学术探索》2002,(4):106-109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在新时期文化变迁的背景下 ,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应从整体的观点出发 ,以文化生态为参照 ,从文化主体———文化生态———文化传承三者的互动关系中 ,解决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理念 ,以期在此理念下实行有效的操作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陶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沟通中外的文化符号.因盛产瓷石和生产青白瓷而闻名遐迩的三宝,在景德镇铸就千年瓷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重点打造的核心区之一.基于景德镇三宝的文化传承创新做法开展调查,解码三宝传承创新发展密钥,研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实践问题,对高质量建设试验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要以更高站位谋划试验区的建设,二是要以更大自信保护传承陶瓷文化,三是要以更严标准营造瓷都最优环境,四是要以更深情怀构筑人才聚集高地,五是要以更优方式彰显陶瓷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政治文化复兴中,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占有独特的位置。它顺应了政治文化复兴的学术趋势,深入到国家内部去探求更复杂、更细化的文化变量,同时又在道格拉斯“网格-团体”类型学的基础上,用五种基本的文化模式(生活方式)归纳一国内部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景德镇陶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沟通中外的文化符号.因盛产瓷石和生产青白瓷而闻名遐迩的三宝,在景德镇铸就千年瓷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重点打造的核心区之一.基于景德镇三宝的文化传承创新做法开展调查,解码三宝传承创新发展密钥,研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实践问题,对高质量建设试验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要以更高站位谋划试验区的建设,二是要以更大自信保护传承陶瓷文化,三是要以更严标准营造瓷都最优环境,四是要以更深情怀构筑人才聚集高地,五是要以更优方式彰显陶瓷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5.
肖林霞 《兰州学刊》2010,(10):219-22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编辑出版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编辑出版肩负着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等功能。在文化全球化和出版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编辑出版的文化属性,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编辑出版理念;善于应用新科技和新的传播手段,才能更好地发挥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创造、储存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人的行为模式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产生影响,从历史上看,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状态以世之治乱的历史环境而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它以六朝文化为历史起点,以吴越文化为宏观背景,饱经无数次世之治乱的沧桑之变,形成独具风格的秦淮文化或兴亡文化.六朝兴亡文化具有经济学所谓资源的价值.惟其兴亡,深藏着今天的人们对历史的遗迹所产生的无边际的多重需求,也只有南京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国民的这种需求.南京发扬自己的历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六朝文化,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庐陵地区的青年一代是庐陵地区状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本文通过对庐陵地区青年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青年一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该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及自然融入仍存在较大困难.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通过总结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3-238
我们正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拓展了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丰富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也改善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依托报纸、书籍、杂志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直接受到来自大众文化传播、外来文化输入和数字化娱乐推广的冲击。面对冲突和挑战,必须融合新媒体数字技术,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开辟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村落文化不断遭受破坏,出现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传承载体的破坏、传承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以及传承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困境.通过深入剖析皖北W村村落文化传承出现的困境,试图从村落文化传承的主体、载体、教育以及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出发,为村落文化的传承提供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首先通过概念辨析对文化传承的教育性进行了理性探讨,之后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深入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教育性,最后就如何实现文化传承的教育性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