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知识、审美技能、审美情趣和审美精神四者当是当代美育之基本内涵 ,四者应均衡发展。当代美育应走出只重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 ,忽视审美情味和审美精神培养的误区。同时 ,面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美育又不能只限于学校 ,美育的对象与范围不能只限于青少年学生。当由传统的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走向社会 ,面向全民 ,使美育成为当代社会公众素质教育之一部分 ,当服务于大众健康文化生活与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美育家、大众美育家,他的生活美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直接源于杜威,又在理论本土化改造中超越了杜威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面向大众实施美育。他的生活美育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手段和艺术形式,而是建立在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上,贯穿在所有的生活审美经验之中。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指出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美育内核,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美育与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它在本质上属于美育。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应该强调美育导向 ,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艺术育人”的特殊规律和方法 ,既要克服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的倾向 ,又要着力把艺术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引导到促进个体审美发展和艺术修养的方向上来。艺术教育又有其特殊性 ,那就是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首先应该包含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一部分是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有形之美,但更多时候它以不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无形之美出现,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美。除此之外,生态美还应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至人之美,如人的个体价值的回归与生态社会关系之美。作为实现生态美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美育同样与此相呼应,其价值指向在于:激发人类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成传统美学的价值转向。因而,实施生态美教育,体验生态美对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是最终让自然回归绿色和美丽的重要路径之一。生态美育的推进需要多方因素的支持,其中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实现生态美育的两个关键环节。借由生态美育涵盖面广及其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等特征,可以挖掘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教育方式,以推进生态美教育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张丽波 《理论界》2002,(4):76-76
美术教学与美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必然是教育作用的因果关系。美术学科的美育,是借学科自身的特定规律,利用视觉空间艺术的可感作用,通过“双基”教学活动,对学生施行影响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称情感教育、美感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美育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  相似文献   

6.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家胜 《江汉论坛》2003,39(8):34-37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根据人生目的的性质、特点与要求,只有幸福能够被确定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得出这一结论前,我们必须对幸福的含义有所界定,在此之后,则必须对幸福作为生活之终极目的的疑虑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7.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教育的内容不等于艺术教育,它包括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体验在内。凡是立足于感性对象和个人趣味,又能实现对个人欲望的超越,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进入生存的自由境界的内容,都属于审美教育所要培养的情感。它是由美(优美)感和崇高感两方面所构成的。所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除了美的教育外,还需要崇高的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这两者,我们对美育的理解才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美育书简》,提出通过审美教养发展完整人格,其最终目的是要使人生存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好。一方面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幸福,是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对自我人格的自觉调整,达到与现存的生活状态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途径也须臾不可与生活的具体情境相分离,因为没有超越具体时间与空间的抽象人格。一席勒在《美育书简》的第一封信中,就毫不隐讳地声称,自己的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各项原则。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我们所揭示的“美—艺术和目的”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对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理解应该在现代性的知识学、价值学、本体论三个层面中全面地审视.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之知识学层面表现在学科独立论、审美自律论、美育自律论等;价值学层面表现在美育他律论、"审美功利主义"等;本体论层面可概述为:主张优秀的审美艺术之境就是一种对生存欲望与意志的超越之后所达到的悲剧之境,以悲剧审美、艺术为个体生命意义、价值的终极之源,以审美之悲剧化人生境界为本真人生样态.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艺术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美育是一种特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而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实施美育,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实施美育。艺术美育实践中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艺术教育要与美育真正融合,二是美、审美、美感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应该互为表里,三是艺术美育要依托美的教师、美的教材、美的教学法,四是艺术美育重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哲学的维度上,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具有三个联结点:一是需要的丰富和满足;二是“可能生活”的形成与展开;三是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内在相通,幸福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指向。而当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指向人生幸福时,它才越发具有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幸福至善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英 《齐鲁学刊》2005,(6):129-133
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最为完美的心理状态;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最为完美的人生境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是最值得选择的结果。所以,幸福只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而不可能是用来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或者说,除了幸福,任何快乐、任何善都可以是获得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唯有幸福不可能是用来达到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幸福是绝对的目的善,是至善。  相似文献   

14.
游戏作为人与世界深层交往、相融共生的精神实践,它源于审美,因而本真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使"人之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如果说"自由王国"作为一种理想,其实现范围是涵盖全人类,那么它必然指向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然而作为一种现实,它完全可以在每一个不被"必然"奴役的智者"游戏"创造中生成、在"游戏"的审美心灵中绽放.这正是马克思美学历久弥新,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依旧拯救精神危机中的当代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要么异化为"应试教育",要么满足于在各种文艺比赛中获奖的现状,我们需要正本清源,真正理解"美育"的性质和目的,从一种非功利的立场来认识艺术教育的作用,并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调整思路,转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既要调整第一课堂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更要在教育实践中融注人格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涵,并努力构建"大公共艺术教育"的格局,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使公共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实施美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极佳载体,并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人格方面的最大潜能.  相似文献   

16.
美育的含义和美育的任务 美育与美学不同。美学指的是研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特别是研究这种审美关系的集中形式——艺术和文学的社会科学。美育指的则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一门审美教育科学。我国现代的美育,是党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7.
幸福与快乐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幸福与快乐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因而也就必然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说它常新,不仅是由于不同的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幸福与快乐的具体含义及其实现方式不同,而且幸福与快乐对人生、社会所具有的终极价值,在实际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中往往被遮蔽、遗忘或曲解.因此,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背景,探讨民生幸福与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幸福文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能力本质上是幸福能力,创业型人才本质上是幸福人.幸福文化的道德性和价值性、创造性和追求性、精神性和超越性是创业教育转型创福教育的文化支点.创业教育的幸福转型需要超越就业途径的路径依赖追求创造性幸福、超越经济人假设追求幸福人、超越财富崇拜追求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9.
左稀 《兰州学刊》2012,(5):5-10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与欲爱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友爱是一种美德或包含着美德,它是一种使人秉持适度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品质。根据友爱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美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三种,美善的友爱优越于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于智慧的实现活动。幸福与沉思同在,越能够沉思的存在就越是幸福。好朋友对于幸福的意义就在于:好朋友及其实践是沉思活动的对象,持续的沉思活动离不开好朋友的陪伴,并且好朋友自然地值得我们欲求。正因如此,友爱被视为最大的外在美善。  相似文献   

20.
殷曼楟 《南京社会科学》2023,(2):116-124+142
当代美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即美育服务社会。就此而言,美育要求超越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美育的社会参与,审美经验则在其中发挥着贯通作用。美育社会参与可视为重塑审美经验、培养审美能力、建设社会交融关系的过程,而审美经验自身的性质也为此提供了条件。鉴于此,需要发挥审美经验高度感受性和情感化的优势,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效参与个体社会知觉能力的形塑过程。以美育机构为平台的社会参与式美育实践则有助于推动美育创造性地提供社会交融关系,在美育过程中提高参与者的情境判断力与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美育社会参与下的审美经验重塑路径需要重视功能性与过程性,在审美内容建设中注重个体关怀与社会关切的统一,而美育实践也需重视当地性、情境化、多元化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