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揭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合法性是政治哲学的主题,而合法性产生于民主;民主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在这种意义上,他的共和主义是程序主义的;由于这种程序主义对政治价值没有明确的承诺,而且也不能达成"一致同意",所以它必然导向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2.
进入近代社会 ,以青年群体行为为特征的社会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产生了近代意义的青年运动。1 9世纪末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发动了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团结组织一大批先进青年 ,投身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大批青年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锋。他们宣传革命 ,组织民众 ,发动起义 ,参战支前 ,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辛亥革命是一次包括进步青年在内的社会大动员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资产阶级进步青年运动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可谓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相关成果颇为丰硕.在迎来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重新审视有关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具体成果,从中获得新的学理认知,对推动辛亥革命研究迈向新境界肯定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民主制,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应该属于氏族民主制,而夏禹传子应该是帝制的雏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帝国.此后的中国,朝代不断更迭,君主专制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然而,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公元1911年被推翻了.  相似文献   

5.
从政体转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辛亥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的问题,学术界探讨已经很多.以中国大陆学术界为例,早在1950年代,有关学者就围绕着辛亥革命究竟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展开过别开生面的讨论.1980年代以后,面对境外学者的种种否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学者们更是撰写了大量论文,力图论证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相似文献   

6.
高伟 《社会科学论坛》2007,(24):146-148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的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但远没有达到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农民之心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理解有限以及对农民的轻视.  相似文献   

7.
高伟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146-148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的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但远没有达到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农民之心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理解有限以及对农民的轻视。  相似文献   

8.
从"天理"、"人欲"之辩入手,以宋代理学家"心统性情"论为契机,可见宋明理学由张载、程朱到陆王以及王氏后学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亦即由"气"、"理"到"心"、由"心"到"欲"这一范畴演进历程,揭示出宋明理学由自然到伦理、再由伦理到心理这一大致思想走向,从而表明宋明理学由"存天理、灭人欲"走向"天理即人欲",由天理人性论走向自然人性论是历史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志士的民族主义完成了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内在转换。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转换,是由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在反满与反清、反专制上的内在一致性,驱除鞑虏的短期目标是反满,也有反清、反专制和追求民族平等的政治意义。之所以必须完成这种转换,是由于其内在张力,反满、反清不等于政治民主的实现,相反,可能造成新的民族不平等。因此,武昌首义成功后,当革命者的角色由造反者转变为执政者、建设者的时候,以民族平等和政治民主为诉求的五族共和也就必然成为革命者的价值理性。此后,民族平等成为国内民族关系建构的主流,民族共融成为国内族际意识的主调,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强化。五族共和奠定了多民族平等共融关系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共和、宪政: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 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北一辉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先于1906年进入"革命评论社",同时与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结交。其政治活动的重点随之逐渐由"国内改造"转移到支援中国革命上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作为宋教仁的助手,同时作为"黑龙会"的观察员赶赴中国,支援革命党的活动。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之中,他的"亚细亚主义"思想发生了异变,与其思想中由来已久的缺陷相互呼应,通过1915—1916年的《支那革命外史》一书具体展现了出来。可以说,辛亥革命以后,北一辉的思想从"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抛弃了亚细亚主义的本义,开始呈现出东洋霸权主义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逻辑实证主义起源于对归纳主义之逻辑缺陷的弥补,但其本身在解释、确证以及理论构建等三个层次上依然存在逻辑问题。尽管逻辑实证主义把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但它除了为经济学发展了一套更为完善、圆滑的技巧以及提供一些琐碎的统计资料之外,并没有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实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思想系统在欧洲的先后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但在中国形成思潮却是同时发端干辛亥革命时期的短短几年间。这三大主义各自分出不少流派,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型思潮涌动格局。不过这时主义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出现五四以后那样彼此分庭抗礼、互相否定的激烈斗争状况,而是呈现出各种主义大体和谐共生的态势。三民主义实系革命者对于三大主义蜂起于中国之反映,它既是革命领袖着意创造的革命原理,更是革命志士尽力结合热心干各种主义的知识精英和感召社会民众之策略,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属性。  相似文献   

16.
苏麓垒 《学术界》2001,(3):176-188
在<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一书里,作者戈登·伍德从思想意识对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对美国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见解是共和主义使得北美殖民地人民推翻了自母国继承而来的君主制社会,革命释放出了人民的力量,人民大众最终将这场革命导向美国民主制社会的建立,而不是共和主义精英们所设想的共和社会.这一共和主义的流产和民主社会的诞生的社会过程才是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真正的体现.作者在书里建立了一个宏大叙事的框架,并对以往的史学定论加以革新,但在与各史学流派的辩难中,仍显现出纰漏.本文对<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的内容、思想、方法加以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剑桥共和主义思想史学派的重要代表昆廷·斯金纳的研究,为人们理解西方政治传统尤其是西方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视角.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在理论上体现了整体主义、政治平等主义、内部和平主义、公共性、相互性、积极行动等基本原则.斯金纳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来说,有学术与实践之双重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邵宇 《北方论丛》2010,(1):91-94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是在长期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苏俄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而形成的。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以党建国是以党治国的前提;党在国上是以党治国的体制特征;主义治党是以党治国的思想保证;以党统军是以党治国的必要手段;领袖至上是以党治国领导保证;政党政治是以党治国的归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回应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双重困境,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近代化前驱孙中山的主要业绩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这场正规的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但却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孙中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思想代表 ,也是杰出领袖 ,又是革命的“战争事业”的倡导者 ,还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捍卫者。他是这出光辉史剧的主角。他的英名是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前,自德先生、赛先生进入中国以后,民主与科学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但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由此所导致的唯科学主义也深刻地制约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开展;实际上,以客观、透明、形式化的科学观念形成的民主主义观念,更左右了中国政治的现代性道路。民主主义理论在现代的兴起,除了古典共和主义衰落的背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个关键。然而,人们往往只注意《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原则,而置公民宗教原则于不顾,这在晚清以来中国民主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样如此。五四期间,这一逻辑在康有为、陈独秀之间有关宪政、民主与孔教为中心的辩论中达到高潮:民主仅仅成为与民选总统、议会等与专制对立的政治议题,而完全抑制和取消了它所包含的注重权利平衡以及公民德性养成的共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