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成玉 《唐都学刊》2001,17(3):68-71
通过对近代人口思想的考察,探索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众国强”思想对近代社会人口发展的影响,以及孙中山人口思想与毛泽东人口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了近代人口基数过大和近代人口思想的影响,是造成建国后我国人口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领导哲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樊永义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的领导思想,使之更富于近代的时代特征。孙中山在领导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新的领导哲学和具有中国特点的国家领导体制。尽...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一生。在他的领导下,腐败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崩溃了。然而,革命的果实却为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篡夺了。反动势力疯狂地扑灭革命,而有些革命党人也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妥协退让,说孙中山“ 理想太高”,“不合中国之国情”。他们捧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教,抵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则认为:“中国近代之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说误之也。”①因此,要革命,就必…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伟大旗手, 而且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完成者。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 的传统,吸取了西方十七、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十九世纪进化论、细胞学说及自然科 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了其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长期以来,哲学界对孙中山自、然观的评价存在着重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具体表现在对孙中山“生元”(细胞)说的评价上。有人认为“生元”说虽然包含唯物主义因素,但总体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有人认为基本倾向是“物活论”,有人则认为是“活力论”。还有…  相似文献   

5.
评孙中山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鸦片战争伊始,闭关锁国的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与欺侮,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摆脱奴役、走向复兴而探索、呐喊和奋斗。在这百年的艰难历程中,孙中山与邓小平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提出的“向西方国家学习,振兴实业”与邓小平主张的改革开放思想,是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与强盛。1  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首先,历史的惨痛教训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探究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之侮”的缘由,孙中山认为,就是“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  相似文献   

6.
刘继兴 《东西南北》2011,(22):76-77
在晚清,有一对亲姐妹与“鉴湖女侠”秋瑾被时人共称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之三杰”。她们就是尹锐志和尹维峻。她们均深谙“内家”武当派武功.格斗时姐妹俩皆可以一当十克敌制胜.堪称“巾帼双杰”。她们曾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孙中山先生尊称尹氏姐妹为“革命女侠”,  相似文献   

7.
路金龙 《唐都学刊》2007,23(4):106-108
鉴于近代中国“民智未开”而导致革命屡遭挫折的历史教训,孙中山提出了以县为基础广泛实行地方自治的具体方案。实行地方自治是孙中山革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程序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击中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从理论上找到了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政体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庚子滞留檀香山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世佑 《浙江学刊》2002,1(2):54-66
梁启超应北美保皇会同人之邀而离开日本 ,檀香山原本只是路过而已 ,梁启超并非冲着孙中山的兴中会阵地而来。至于梁氏在檀岛一呆就是半年 ,最终还取消北美之行 ,实属一波三折 ,并非恋栈所致。梁氏在檀岛发展保皇会组织和全力筹款时 ,也不曾中断继续谋求与孙中山合作之念。由于合作之愿最终付诸东流 ,喧嚣一时的勤王运动又最终夭折 ,他在檀岛的所作所为就易遭对方与后世研究者的非议 ,他好像就是一个地道的“政治骗子” ,这种用结果推导过程的史学研究方法与思维定势是应当尽量摒弃的。梁启超不失为较重感情、较讲信义者 ,一个瞻前顾后、当决未决的政治活动家 ,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政治形象与相关成就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奋斗了一生,为改造和振兴中国的伟大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了指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曾努力寻找思想武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救国救民的途径。他在思想方面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 5卷第311页),他的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今天,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斗争中,回顾当年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无疑是有益的。 一、论革命与建设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统治下,近代的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渊。…  相似文献   

12.
王杰  杨新新 《探求》2012,(3):113-120
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说早已有之,并非晚年师法苏俄之产物。孙中山“耕者有其田”说的提出,与孙中山的个人际遇及理想有关,其关键是要以之宣传革命、动员农民参加革命,乃至巩固革命政权。由此可说,很大程度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沦为其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之滥觞。  相似文献   

13.
“乘时一跃而登中国於富强之域──孙中山关于加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江锋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向西方国家学习”①,“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②。他为了挽救国家危亡,长期致力于民主革命,同时又为革命后的祖国进行实业建设而...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有关孙中山经济思想的论著中,对于孙中山提出的“发达国家资本”这一重要思想,大多未予充分重视,而对于这一思想对后世中国有些什么影响的问题,则均未涉及。本文着重介绍了孙中山“发达国家资本”的思想,证明了这一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反映。正因如此。它对后世中国经济思想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个党派、各种人士都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要求通过发达国家资本,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孙中山去世后,国家资本迅速发展,最终垄断了全国经济命脉,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康鸿 《唐都学刊》2001,17(3):72-74
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中“因地制宜”的原则,“交通为实业之母”以及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利用外资等思想,对今天西部大开发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资金筹措、设想与国情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作为孙中山思想有机构成之一的时代观。这种时代观不仅展示了他的社会思想,外现了他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的行为取向。关注世界潮流的进化,权衡史事的利弊得失,据以规划自己的行动;从认识论的角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层次剖析时代趋势,确定对应措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注意防患于未然——是孙中山时代观的主要特征。孙中山的时代观以“振兴中国”为思想内驱,而以进化论为贯通全局的哲学基础。主张以互助论补充进化论,强调以“人为力”加快“人事进化”,给孙中山乐观进取的时代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以孙中山最终让位于袁世凯而结束的南北议和,客观上带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方面,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由于袁世凯上台,实行了新的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南北议和,就其历史作用和影响而言,无疑功绩是巨大的。孙中山正是要通过南北议和达到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目的,从而“先成革命一圆满之段落”,在中国确立民主共和之基石,使民主思想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之潮流,“纵袁欲继满州以为恶”,“覆之自易”。这是孙中山在南北议和中的指导思想。本文拟通过对孙中山在南北议和中活动的分析来说明,孙中山主动让位於袁世凯,是为了适应客观历史条件而采取的灵活斗争策略,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它是孙中山整个民主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是否和欧洲相同,也有着一条空想社会主义的脉流?也有过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一思想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令相当一些学者走入误区,认为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来自于本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中国是否有过空想社会主义无关;甚至认为中国近代根本就未萌发过空想思潮,“不论是《天朝田亩制度》、《大同书》或‘民生主义’,都不能列入空想社会主义范畴。”这显然是对历史的困惑。中国从近代起不仅相继萌发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王光祈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形成了典型的中国空想主张的特色,成为中国式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思想来源。可见,研究它无论是对于完备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还是深刻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都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那么,拂去历史的神秘面纱,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萌发原因、理论主张和历史影响等等,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海洋战略竞争的大前潮,从思想和实践展示了他对海权的高度认知,成为近代中国海权观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可以看到孙中山对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强国之路的思想宝库。中国要想在未来不再重蹈近代的覆辙,就必须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权观的教育,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与菲律宾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他开展革命活动的初期,就已意识到中国革命和当时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提高到互相同情、互相支持和共同战斗的高度来考察。正如李大钊在《中山主义的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山先生早已看清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及全世界的革命者,均有互相联合的必要。”早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他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