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统治者为保持本民族特色,奉行“国语骑射”政策,不遗余力地实施满语文教育,在盛京地区设立了众多的满族学校。同时,建立了翻译考试制度,对八旗子弟学习满语文进行严格考核,满语文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官员的升迁。满语文教育提高了盛京地区满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大批满族文化人才,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邓伟教授     
邓伟,辽宁省辽阳市人。1936年7月生于吉林省通化市知识分子家庭。满族。九三学社社员。195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历经坎坷二十余年。现为辽宁大学满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委员、辽宁省满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民族学会常务理事、《沈阳民族》副主编。曾任《满族文学研究》主编、《满族论丛为主编。先后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助教班、函授、业大、自学考试班讲授古代文学基础课与专题课。是国家“七五”与句\五”规动重点科研项目《满族文学史》(五卷本)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赵志辉一沈阳市人,1933年生,满诙。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年在江大中文系工作,1987年评为副研究员。现为辽宁大学满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研究员。任中国少收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满族文,矿史编委会委员、辽宁省满族文学学会副会性、沈阳市0族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满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辽宁大学满族联谊会会长、《满st文学研究》副主编。先后为中文系本科生、函授生、自学考试学员讲授元明清文学、满h,文“二等一.王础课与专题课。为列入国家“七五”与“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满族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韦玖灵副教授的专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已由气象出版社于 2 0 0 0年 8月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上壮汉民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的最终成果。研究历史上壮汉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现象 ,目的在于让世人了解自古以来壮族和汉族这两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最多的伟大民族的频繁交往与密切关系 ,相互融合与普遍同化。主要内容有 :古老的稻作民族与“那文化”;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 ;从壮族称谓的演变到壮族的形成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与壮汉民族的相互…  相似文献   

5.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自古以来,满族人民就和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长期以来,由于满汉民族亲密的交融,满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和汉族十分接近.因而一些人认为,满族的文学艺术似乎也已和汉族融为一体,不再有什么民族特色了.事实上,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它总有一些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独特的东西存在.“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①“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②如果说满族的作家文学,由于学习吸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满族和汉族习俗相融合。例如,拜年的习俗大多采用的是汉族习俗,如拜长辈,"散押岁钱、荷包,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而除夕时节祭祀祖先则采用的是满族习俗。这反映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满清入关后,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满汉合造“妈虎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麻胡”与满族“妈乎”在17世纪初叶发生接触。一、多种读音之来源:A、满汉融合读音,a、汉语改字式“妈狐”;b、汉语改音式“妈虎”。B、汉族传统读音“麻胡(狐)”。C、满族传统读音“妈呼”。在A、B、C三种基本语音形式上,又接ma>mao、u>ou发生音变,形成该词在北方方言中的十一种读音。二、词义融合之结果,A、满语排挤了汉语,唯“兽”(或怪兽)及其乏申义“恶魔”得以行世。B、汉语改变满语,使该词成为吓唬小孩儿的专用语。  相似文献   

8.
该文着眼世界四大文化圈唯一交汇处、九大语系中五大语系交融处的西域的时间和空间 ,重点历述和阐释了西域古代民族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东西南北向西域迁徙的民族互市 ,“打交”、杂居、通婚、相互同化的视角 ,进一步论证了西域诸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结合特性 ,特别从地域上的结合性、生产方式上的结合性 ,人种上的结合性、血缘上的结合性、文化心理上的结合性 5个方面具体印证了今天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 )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民族关系的必然结果 ,西域民族的结合特性也为我们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极强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对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对我们了解古代民族关系是大有裨益的,尤其可以对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主要是汉族“同化”其他民族这一“永恒的历史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应该看到,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相互的,由来已久的。文化上的互相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我国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统治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在这次革命运动中,尽管汉族资产阶级所提出的“驱除鞑虏”口号的政治影响,曾使局部地区的满汉民族关系一度紧张;但从总的来看,广大受清朝八旗制度奴役的满族人民对革命是同情、拥护和支持的。民国初年由满人主办的《旗族》杂志说得好: “旗人者,前清皇室之奴仆而兼兵士者也,其优于汉人之权利惟在官吏之一途……然也不尽人人能任官吏”,“革命成功而后,旗人奴仆兵士之羁绊解除,出奴入主,义利平均,正为还我自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导致翁同和开缺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满汉矛盾激化的结果。满族亲贵抓住翁同和等汉族要员在甲午战后具体负责筹措对日赔款、胶州湾事件谈判等一系列对外活动中的失误,把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屡次受侵略和被瓜分的责任推到汉族要员身上,甚至认为汉族要员有与洋人相勾结故意毁掉满清天下的嫌疑,以此来打击汉族要员和集权于满族亲贵  相似文献   

12.
就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而言,孙中山“民族主义”及“驱逐鞑虏”、“排满”等口号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上。民族资产阶级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对待满族?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达二百数十年之久的满族,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其具体情况究系如何?辛亥革命后,满汉“融合”的趋势加强,速度加快,其究系如何“融合”?本文试图以驻防八旗在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清朝是以满族为首、满汉联合统治的国家。清朝对满汉民族的政策,是这个具有民族统治特色的政权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有清一代的治乱兴衰。清代满汉民族政策之定型化,是历太祖、太宗及世祖各朝努力的结果,其间跌宕曲折,成败得失,或隐或显,颇值得研究。清太祖的勃兴和“以满治汉”的政策清朝的统治可以追溯到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家。清代满汉民族政策之滥觞,也在后金国家建立的背景中早已酝酿。  相似文献   

15.
满族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其先人明代女真人及其知识分子,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汇蒙古文化、汉族文化等东北各个民族文化,而造就了满族自己崭新的知识分子队伍。在轰轰烈烈的民族统一战争实践中,开创了满族文学兴起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一八二七年,德国作家歌德说过:“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经济和市场的观点出发,又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五四新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学的新阶段,又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吸收了外国作品的“可取之处”,作为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7.
《对马》是左翼提倡“国防文学”时备受称颂的一部作品,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它主要是苏联国家意识的张扬。然而,很多左翼作家、理论家有意无意忽略《对马》中的苏联殖民话语,转而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民族主义观,与此同时,对《对马》的解读,折射出党团组织介入文学的尝试。因此围绕着《对马》及其所引出的“国防文学”,左翼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和国民党文人在民族话语上展开了争夺。对《对马》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分析,可以看出左翼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在民族话语和阶级话语上的复杂纠缠。  相似文献   

18.
[摘要]满族有过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并且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满族母语文学创作,包括庙堂御制作品、带有个性化特点的私密写作、具有面对社会创作意图的作品、满文翻译文学。清代满族的母语书面文学是在有限历史空间制约之中的舞蹈。中原文学抑止着它的生存。满族母语书面创作处在自然生成,又自然流失的状态。在多重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作用下,清代满族文学主潮体现于借用汉文表达方式的“非母语——汉语”书写形态。以汉族语文做书写工具来成就满族文学,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有着许许多多的相同与相似,更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因缘”。最近北师大青年学者王向远先生《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一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问世。本书以新的认识高度、新的研究视角对中日两国的现代文学进行了饶有新意的分析和比较。 文学向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中最精粹的部分,而国与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就在于帮助我们建立世界文学这种开放式的博大的文学观念,以认识各民族文学的特点、探索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终极目标。本着这一目的,王向远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立足于世界文学的高…  相似文献   

20.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毛主蓆这一论述,精辟地阐明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民族的发展是和民族融合分不开的。和许多其它民族一样,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而且每一次融合,都使汉族出现一个新的发展。这种融合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