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自然性、生产性和脆弱性等特性。乡村文化对游客的旅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可满足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是产生乡村旅游的动因。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30年代,豫西南的宛西地区兴起了以自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热潮。其理论依据“三自主义”即自卫、自治和自富主义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点,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电视在我国农村日益普及,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分析,认为电视传媒对乡村农民的闲暇生活产生了主导性的影响,对乡村农民的消费行为也起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作为传播先进思想和理念、宣传科学知识的电视传媒,对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变迁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鹿金伟 《东方论坛》2008,(5):98-10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验与模式,并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青岛地区的乡村建设以它的政府主导性最为突出。青岛市政府负责组织成立了乡区建设办事处,安排并监督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工作,拨发乡区建设办事处的经费。乡区建设办事处实际上是青岛市政府管理乡村事务的一层地方机构。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三方面优势,即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多和市场需求潜力大。最近几年,连云港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效,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区(点),开发设计了多条乡村旅游线路,经过大力宣传,乡村旅游成为连云港市民熟悉并积极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类型,村民们也热情投入,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乡村复兴是人口城镇化达到一定高度后的新现象。乡村复兴指乡村具有集聚人口、经济的能力和存在的社会价值。乡村复兴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供给紧张、乡村生态环境优越、乡村文化有一定吸引力。乡村复兴的条件有三,一是交通、信息的发展消弭了城乡空间距离,二是后工业社会里小生产方式的重生,三是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口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乡村的复兴,要调整只利于城镇化的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要促进乡村优势资源聚集,还要学习借鉴他地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张松梅  王洪兵 《东方论坛》2010,(1):97-102,108
青苗会是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村庄组织形式,它产生于清代中后期,是乡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不断变迁的产物。此外,青苗会组织的产生还与中国乡土社会的神灵信仰密切相关,其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反映了乡土文化的整体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广大农民神灵信仰的心路历程。到清末民初,青苗会由简单的看青组织逐渐演化为调整乡村与国家关系的重要力量。通过青苗会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清代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在土地交易、动产或不动产的借贷与典当,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乡例.它们产生、发展并实行于民间,是民间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和模糊性.尽管其中有诸多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之处,且地区性差异明显,但它们的存在对维护乡村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并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各种关系,诸种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具有一定秩序与规律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就是社会关系系统.在政府主导型景区开发中,政府通过政治关系运用政治权力主导机构设置、资金投入、资产补偿等景区开发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利益分配.政府主导可能导致乡村社区丧失景区控制权;规划团队及规划方案使乡村社区核心景点和非景点区域利益获取出现分化,引发乡村社区利益空间秩序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在社会关系影响下,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社区展开博弈,导致社区生产空间和旅游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社区居民与其他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关联性及关联程度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利益获取.  相似文献   

10.
苏维埃政权具有鲜明的乡村政权特征,是中共以土地革命为中心,颠覆传统乡村社会秩序,推进乡村革命的初步尝试。苏维埃模式是土地革命开始以后,共产国际植入中国社会的结果,也是当时中共的唯一选择。这一模式在与乡村社会的结合中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之境况。由于紧张的战争环境,苏维埃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官僚主义、事务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并未彻底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效率,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共乡村政权建设的实践已初步显示出苏维埃模式的可行性和适应性,为中共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绰号在乡村社会中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村地域情调,也是人们透视和了解乡村社会生活面貌的窗口。首先,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区,人们彼此熟悉了解,根据人们的外貌、生活习惯、性格品行、职业等特征产生了不同类别的绰号,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表现力。其次,由于乡村社会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绰号以贬义居多并集中分布在中老年男性人群。另外,作为乡村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对于具有维系乡村熟人社会、提供道德约束、反映社会变迁等具有较为鲜明和突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环境艺术的规划和建设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通过论述乡村环境艺术的地位和作用、形态构成、构成因素以及环境艺术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列举绍兴郊区具有建设典型的乡村环境艺术,指出应创造出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乡村景观环境,使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保障乡村环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下乡与乡村精英再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工商资本大规模下乡背景下,回流人才及村庄内的部分精英农户抓住时机、响应机会并采取行动,在公司主义的包围中成为乡村场域中另一部分拥有相对话语权的群体,完成了乡村精英的重塑。乡村新精英的产生是政策驱动、资本推动、精英回流的共同结果。新精英通过和资本同盟积极响应经济机会,与基层政府结成“权力—利益”共同体谋求政治嵌入,凭借熟人网络带动和俘获普通农户以强化社会关联。乡村精英再造具有双重效应,对乡村治理产生深远影响。新精英的兴起激发了乡村内源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但也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剧了乡村阶层分化。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墙绘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完善乡村景观、展现乡村风貌、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明显。从景观设计学视角墙绘艺术可视作一种具有展示性、传播性、文化性、装饰性的景观形式,具有载体形式多样、施工周期短、装饰性强等特点,与乡村景观面积小、较为分散、线性空间为主的复杂空间结构高度契合。将墙绘艺术引入乡村景观优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特色的体现、墙绘艺术大众接受度的提升为切入点,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乡村空间特征及文化特征保留、育人功能凸显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墙绘艺术在乡村景观优化中的创新应用策略及设计方法,发挥墙绘艺术的装饰优势、媒介优势助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苏州、常州、杭州等典型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模式进行剖析,从而找出其乡村旅游实践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建议,力图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更好地解决富余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乡村民宿作为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住宿业态和旅居方式的升级,更是文旅融合的深度体现。中国乡村民宿发展历经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整合转型四个阶段。乡村民宿开始注重规范化和精品化,构建了多元化的民宿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民宿发展路径,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民宿经济开始显现。乡村民宿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然而乡村民宿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表现为民宿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民宿与地域文化融合不足、民宿建设和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民宿行业规则和法律制度不健全、民宿建设用地和产权缺乏保障、民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安全隐患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中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提升民宿经营管理水平,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科学规划民宿建设与发展,加强对民宿的引导,规范和扶持,保障民宿开发用地,重视处理民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乡村精英是在中国农村对村民和社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最具尊重和影响力的人。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上接天气(党和政府)下接地气(村民)的中介作用。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具有推动乡村文明发展的正面作用,同时也有利己行为和权力偏向等局限性。我们要积极发挥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模范带头、组织管理、技术服务、经营管理、观念更新等积极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和精英吸纳机制,为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搭建舞台。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面板数据,探究安徽省城镇化和乡村韧性水平时空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及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和乡村韧性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城镇化和乡村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城镇化和乡村韧性具有空间相关性,且2005年之后各县域乡村韧性对城镇化的空间依赖性不断加强;乡村韧性不仅受到自身城镇化及乡村韧性要素的影响,而且受到邻近单元或者更远单元城镇化及乡村韧性要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9.
打造"经济升级版"是大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力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必将相互作用,产生诸多互动的机会和可能。在此背景下,探讨大同乡村旅游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途径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积极老龄化视阈出发,研究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参与现状,剖析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定针对老年人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乡村旅游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及加强宣传和推广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三个方面探索积极老龄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途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帮助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提高他们的福祉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