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张说的散文创作在文章体式、气格情调和文法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他的散文作品上追汉魏而下启韩柳,呈现出与初唐散文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为唐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着浓厚的佛文化色彩。二人的散文都以展现佛的悲悯情怀为主题,善于将禅的机锋和对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许地山侧重于阐释佛教"苦"、"空"的根本精神,且常常陷入佛理与真爱的困惑中,其散文多呈现出矛盾和迷惘的色调;林清玄多抒写从悲苦中提升、净化而来的感动和欢欣,注重开启心中的星月,其散文清澈明朗。  相似文献   

4.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着浓厚的佛文化色彩.二人的散文都以展现佛的悲悯情怀为主题,善于将禅的机锋和对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许地山侧重于阐释佛教"苦"、"空"的根本精神,且常常陷入佛理与真爱的困惑中,其散文多呈现出矛盾和迷惘的色调;林清玄多抒写从悲苦中提升、净化而来的感动和欢欣,注重开启心中的星月,其散文清澈明朗.  相似文献   

5.
由湘楚出生长大而迁居岭南的散文家熊育群具备了"外乡人"和"岭南人"的双重身份;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坚守,又促使他选择了"家园守望人"的身份认同。正是这几种身份的相互交织、碰撞,驱动了熊育群重塑岭南文化历史的欲望,他的行走散文向人们呈现出别样的岭南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一生的散文创作主要结集为《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和《星火集续编》,一般把前两部集子归为前期散文,而把后两部归为后期散文.前期散文以"梦"为刻意营造的意象,而后期散文则闪烁着"星星之火",通过对前后期散文特点的比较,指出"梦"与"星火"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散文的"纯"化是一个"杂""纯"交织并相互伴随的复杂过程,即便是在1930年代及以后纯散文的文学观念凸显后,"杂"散文依然存在且永远存在,这是异于诗或小说的。散文的"纯"化有"无意"与"有意"的两途。散文的"窄化"与"缩拢"使得散文文体自然地生长与凝聚着其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本身所具有的一切本体性的审美特征,向着纯散文飞升。而散文文体的"母体性"与"缩拢"性又意味着散文的宽与窄,大与小。仔细考辨纯散文观念渊源流转过程对散文文体本质性的认识及突破散文研究的瓶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高卫国在我国现代散文的百花园中,朱自清的散文象一束艳丽的奇葩,闪耀着夺目的光华。她不象牡丹那样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而象高山上的雪莲,朴素自然,艳而不俗。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朱自清一生为人坦诚,正直朴实,致使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朴...  相似文献   

9.
散文热是九十年代出版界引人注目的现象。读者对散文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版者也不断将各种各样的散文推向市场。散文热正呈现出向全方位发展的态势。 散文热同时也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件。自古以来,散文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从未成为文学的正宗。如今,散文大有取代曾为文学正宗的诗歌小说而独占市场的派头。  相似文献   

10.
此文认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历时性演变中贯穿着言与文的矛盾。散文文体特征的实用性要求它自身的通俗化、质朴化,而早期文学观念的觉醒又制约着散文,使它呈现出绮丽的倾向。魏晋南北朝散文在“文”的主导下,整体而言趋向骈俪化,同时“言”也起着制约的作用,在多数时期处于边缘的位置,但是在某些时候会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视角上,对于不同的人物鲁迅采取了不同视角,而周作人的写作视角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鲁迅的忆人散文重在"评"而不在"忆",将叙述、抒情、议论合而为一,因此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重在"忆"而不在"评",缺少哲理上的思索.鲁迅的忆人散文的情感激越深沉,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情感平和冲淡.这种差异是与二人的思想性格、文学观念、美学追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双百方针"作为共和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方针,十七年时期受到"极左"政治思潮的严重干扰,可以说是几经"浮沉",文艺自然也难逃政治运动的漩涡。十七年的政治运动决定了"双百方针"先后经历了预备期、正式实验期、全面受挫期、峰回路转期和名存实亡期等五个阶段。受其影响,十七年散文的发展也伴随着"双百方针"的"浮沉"而呈现出如影随形、荣辱与共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从一个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角度,以中西交融的文化视野对散文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认为散文是"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纯文学作品,指出散文具有"吐肚子直书"、非"零度风格"和"直悟"性特征.他的散文思想不仅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对当代散文创作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肇自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至魏晋又一大变。“正始名士”之文清峻通脱,“竹林名士”之文华丽壮大。而在王、何、阮、嵇的散文作品中,则又呈现出人各不同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5.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当代新疆文坛著名的哈萨克族作家。具有双语背景的作家叶尔克西,其散文创作呈现出浓郁的游牧文化特征。她的散文力图再现生活于草原之上、世代传统的哈萨克族草原人的世界,以及他们勇敢走向世界的渴望与希冀,可以说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是人们了解哈萨克民族文化发生过程的一个媒介或窗口。仔细探究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一种独特而富有意蕴的空间感油然而生,童年的视角与女性的视角彼此交织下的草原人对自然生命的天然顿悟,以及把握一种自然生命的钝感力等等,无不呈现出多样、丰富的内涵。正是这些内涵的存在,让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尽现独特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叶适作为南宋极为著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诸体皆备,而论说文在他的散文中占了很大比重。从具体创作来看,他的论说文在技巧上主要承袭苏轼。不过,二者的论说文也呈现出一些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不只由于二者在才力上有显著差别,而且还与二人在文章观念与学术思想上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散文是中外散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互融合的产物。以初期的议论性散文特别是《语丝》派作家开创的"语丝文体"为发端,随后的"左联"作家群杂文、"鲁迅风"杂文和"野草派"杂文一脉相承,犀利透辟;一些学者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的闲适派小品散文蕴藉睿智,耐人咀嚼;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新月派的纯粹型散文,温柔敦厚,别具风采;而从散文团体中诞生的属于广义散文范畴的报告文学,在战争年代则兴盛一时,蔚为可观。  相似文献   

18.
梁遇春认为散文写作应“信手拈来,都成妙谛”,受这样的散文观影响,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以下的特色:文思翻飞,博识广闻,智慧闪烁,感情细腻。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主体性在郁达夫、林语堂的眼里是"个性"或"性灵",而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则是与伦常日用密切关联的"俗"身。在散文中,她对日常生活审美性的把握,对冷暖人生的特别体悟,透出一股结结实实的生活气息。张爱玲的散文是关于生活真实和灵魂真实的记载,展示了多重文化角色冲突、挤兑中的张爱玲的复杂性。被"言说"的角色,反倒被生活的真实角色所消解——这是张爱玲散文创作给我们留下的复杂感喟。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宣泄其反叛情绪,而这种反叛锋芒莫不在现代和传统的对立中被耗散。接连不断的"思想出轨"和最终却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悖性,构成了张爱玲悲剧的独特性。这也是张爱玲散文在与其小说对读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中国散文文体发生巨大嬗变,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应用性散文文体严重衰退,文学性散文文体也今非昔比;而近现代散文文体如严复、章太炎和章士钊等人的"逻辑文体",谭嗣同、梁启超的报章体,周作人等人的美文文体,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文"文体等,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传统散文文体,并在文坛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