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震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初探》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任务是科学地解释人性。那么,作者是怎样科学地解释马克思的人性论呢?作者在《初探》中对人性的解释,我把它归纳为四类。一,“人性是追求自由的”,“思想上渴望自由、行动上追求自由,就成了人的根本特性”,“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上跟随社会关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种种具体特性,都是由‘追求自由’这一根本特性而生发出来的”。作者把“追求自由”作为人性的唯一的全部内容。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在于他有追求自由的特性”。根据作者的解释,人不是由劳动创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人是目的”伦理学口号,出于他的伦理学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第二节:“人,总之一切理性动物,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并不是仅仅作为手段给某个意志任意使用的,我们必须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管这行动是对他自己的,还是对其他理性动物的,永远把他当作目的看待。”康德把这一思想归结为他的“道德律令”的一条基本原则:“实践的令式是如下:你须要这样行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同黑格尔的历史必然性的区别在传统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实际上,如果简单地把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为历史内部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就从根本上回到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思想的实质,是指出历史的运动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原则而非规律,正是这一点使得历史成为“真历史”。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了易健先生撰写的《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南方出版社 )一书 ,感到欣慰的是作者紧紧把握住了美与人的这种密切关系 ,把自己的全部论述都立足在人自身的需要 ,人自身的优化、完善、人的自我实现这样一种原发性本体上展开 ,从而充分地发掘了美学、美育学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深刻的人道主义的内涵。正如作者所指出的 ,从人类学的观点看 ,动物是以“完成品”的面貌来到世界的 ,而人来到世界只是一个“半成品”。用兰德曼的话讲 ,“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 ,另外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尼采说 :“人是尚未决定的动物”。柏格森说 :人…  相似文献   

5.
“我的哲学……是一座把活人拉向自己身边的墓穴。”(1887年12月2日尼采“致勃兰克斯的信”)这是尼采一百年前,在完全失去理智前一年说的话,是对他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总概括。他的本意是说,他的哲学要把普遍的人埋葬,使超人降生。事实上,一百年来,尼采哲学确实成了它的信徒的墓穴。尼采本人时而被他自己的哲学幻想折磨的发疯,时而因惊世骇俗的思想兴奋的狂喜,以致最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提出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著名论断。他指出: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  相似文献   

7.
(一) 古往今乘,确定人性的方法不外乎是区别个别与一般的方法,即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有属性来规定人性。这种方法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得到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运用。我国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先天赋有的良心良知良能,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所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也以理性来规定人的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8.
儒学即仁学、人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孟子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博大而精深。修养可以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修养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孟子为世人所确立的修养目标在于“为尧舜”;“大丈夫”是他所倡导的道德楷模和典型范式;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性修养,终能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目标;循序渐进、从平易处做起、克欲律己、取人之善等修养方法,对于内以从善成圣,外以齐家治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程海霞 《中州学刊》2002,(2):176-178
尼采把超善恶视为社会实现由“道德时代”向“道德以外时代”迈进的唯一途径。它四层含义 :从上帝走向人自身 ;从理性走向非理性 ;从他者的解释走向自我的叙述 ;从重善恶走向超善恶  相似文献   

10.
人性概念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 :它既包括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之特性 ,又包括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人之动物性。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体 :人性的“体” ,亦即人性的质之有无 ,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的 ,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能自由选择的 ,因而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 ;人性的“用” ,亦即人性的量之多少 ,在一定的限度内 ,是后天习得、不断变化的 ,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选择的 ,因而才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 ,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 ,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 ,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 ,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 ,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相似文献   

11.
一、人性是什么王夫之在讨论什么是人性时,首先区别了人与动物的界限。他批评宋儒蔡元定的存心之说,写道:西山(即元定)云,人物均有一心,人能存,物不能存。此语卤莽害道不小……孟子明白决断说一个“异”字,西山却将一“均”字换了。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告子犹能知其不然,而西山却灭裂此心,教同牛犬蛇蝎去,悲哉!……禽兽只一向蒙蒙昧昧,其或有精明处,则甘食悦色而已。此心存之又将何用?甘食悦色是人与动物所同有的生物性。王夫之并没有忽视这个特性;他只是要我们注意确立人与禽兽的界限,确定人性的本质特征。关于人的本  相似文献   

12.
作为哲人,老子与尼采在各自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如他们都力图恢复和发扬人之本性.对当时的主流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善恶是非等问题上采取了超然的态度.以及无限向往理想人格等。当然二者又有不同,如老子“道”的根本特性是“无为”,即纯任自然;尼采“权力意志”的根本特性是“有为”,即在不断的毁灭、创造中体现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表达自身的价值,以超越自我,等等。比较老子与尼采人生哲学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超人”学说向来是尼采思想研究的焦点,学界对“超人”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先前,“超人”被理解成一实体范畴,或理解为生物进化意义上的高等种族;或解为天才式的杰出人物,即人中之王;或解为人类未来时代的新主人;甚至视作“超动物”、“准上帝”、“新神”。总之,把“超人”当成目标和结果。而后,人们对“超人”的理解超越了“实体”视城,把它解构成了一个过程性范畴,即把它视为人自由创造、自我超越的一过程,强调“超人”的生成性含义。显然,对“超人”的第一种理解,以根本上背弃了尼采借用“超人”概念的用意,使其本体化…  相似文献   

14.
王泽民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发表题为《路尽头看理性主义美学》的文章,对黑格尔美学进行批判。文章认为,要理解批判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首先必须了解他的理性主义观念和实质。在黑格尔看来,理性主义的实质就是对理性的无限信赖和绝对推崇.理性不仅是万能的认识武器,是至高的思维存在,而且也是所有存在物的本质。黑格尔和其他理性主义者一样误解了理性对于人的意义,是对抽象理性的提高和对人的存在的贬抑。黑格尔的美学的基础正是抽象地实体化了的理性即他称之为“理念”的那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近代西方以利益为核心来探讨人和社会问题的,应该首推爱尔维修。他把认识论中的感觉主义引入伦理学的范围,认为人的本性永恒不变,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几乎相同的需要,这就是自爱,趋乐避苦,追求个人利益,希望满足肉体的感受性的要求。根据他自己对人的理解(即把人看作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个体)来建立新型的道德学。从考察人性入手,他认定痛苦和快乐是道德世界的唯一动力,而自爱的感情则是在那上面建立功利道德论的唯一的基础。利益是人热切追求的对象,获得利益可以满足欲望,利益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欲望  相似文献   

16.
<正>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就不仅希望认识外部对象,而且也希望认识自己。近代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强调关于人性学科在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中心和基础地位,认为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己本性的真实知识,人们关于其他事物的知识也是不完备的。休谟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当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并掀起一场哲学领域中的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时,他也是试图从人的内在结构中寻求认识万物的原则。对于这种人本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来说,人性似乎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先验结构:这种先验的结构就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础。康德公开提出了一种先验认识论体系,休谟虽反对超出经验先验观念,但却把人的感性能力视为认识的唯一基础。显然,二者都持人本主义的认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栾俊 《天府新论》2017,(2):50-59
探讨人性问题往往离不开“人禽之辨”。“人禽之辨”的古今视域有根本不同,古人在理解人性时格外强调“人禽之别”,而今人则多持“人兽之共性”。古人的世界观中始终有一超越维度(天道、圣神等),人性主要不是经验自然意义上的认知—理论对象,而是高于一般动物性、希求形上超越的道德—实践存在。“人禽之辨”绝非仅是经验事实之辨,而更多的是存在价值之辨。今人则深受启蒙实证主义的强烈影响,经验之实证乃是现代理性所委任的唯一法庭;“人禽之辨”仅在前一种意义上合法,而后者(存在价值之辨)却日益淹没于一片“反形而上学”呼声中。没有了终极目的与价值指引,人性非但无法超出动物性以向上提升,反有降至动物性水平甚而更低的危险。现代人性的普遍平庸及其与道德应然的根本分裂乃是今日“人与兽趋同”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对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便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重心,而当今学术界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的争论,乃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笛卡儿到黑格尔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人性得以觉醒的狂飚突进时代,然而,理性主义者对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由于走向极端而变得狭隘和专断,从而使理性在取代上帝之后成为新的万能独裁者,它用“专制”的力量高悬于现实存在之上,并把人排除在了最高或最终的存在之外。非理性主义者深刻地认识到了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倾向,从根本华开始直至后来的基尔凯郭尔和尼采,…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等人的“实践”从个体或个别感觉出发,它有现实性但无普遍性。康德、黑格尔则相反,有普遍性而无现实性。马克思克服了这两种理论弊端。他批判地汲取了前人特别是黑格尔实践观的合理部分,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的建立,以科学人性观的建立为前提,它的必然归宿是历史唯物论。人们在论述马克思的实践观时,往往把它放在狭义认识论的范围内来考察,仅只在与认识相对应的意义上看待它,不是把它看作人类主体行动,虽有合理之处,但是毕竟令人有局促之感。  相似文献   

20.
作为虚无主义的尼采,以敌视基督以及非道德而著称.尼采看透了整个西方社会道德的堕落和文化的毁灭,用隐微艺术指出了未来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从最本质上看,如果说尼采是虚无主义的话,也是一个强力的虚无主义.扎拉图斯特拉的教诲表明,尼采总是力图为未来哲学找到一个生发的出路,尽管这种出路可能是悲剧式的.所以说,尼采教诲的责任决定了他对一切世俗的反叛,而他的自然的永恒复返则昭示着未来哲学的根本走向,即向往着自然的真诚和人性的高贵.事实上,尼采的未来哲学最终仍然没有摆脱柏拉图主义和宗教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