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者从社会学角度阐述了妇女健康的重要性,个人健康与社会健康之间的复杂联系;妇女健康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中国妇女健康状况与国际比较;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障碍及影响妇女健康的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2.
流动妇女孕期保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厦门市开元区流动儿童健康与教育状况调研课题”的抽查结果 ,描述流动妇女的孕期保健状况 ,并对流入厦门的流动妇女以及常住妇女的孕期保健水平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流动妇女孕期保健水平的理论假设。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流动妇女或配偶的文化程度、流出地的城乡类型、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已生育的孩子数量是决定流动妇女孕期保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文章还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改善流动妇女孕期保健状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 妇女生育水平是决定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学和计划生育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妇女生育状况的因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口构成因素,如总人口规模、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育龄妇女的年龄构成,等等;另一类是社会因素,如生育政策、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居住地点、职业分布、民族和宗教信仰,等等。人口构成因素是决定妇女生育状况的基础,社会因素则是影响生育状况的  相似文献   

4.
生殖健康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领域,研究影响生殖健康的因素已成为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计划生育和妇女地位两个方面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表明,计划生育对生殖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妇女地位是实现妇女生殖健康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09,24(2):49-56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留守确实影响了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倾向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及同龄女性和比以前更差了,更容易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症状;留守妇女的家庭压力、社会支持网络、当地医疗卫生状况等因素对其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知情选择避孕措施和计划生育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群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及行政制约的影响,尚有相当数量的已婚育龄夫妇不能知己知彼地、自由地选择避孕措施,限制了药具的充分利用,影响了生殖健康的质量。为此我区从1993年开始,一手抓联合社区力量,加强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保障生殖健康,另一手抓知情选择避孕措施的试点,探索深化计划生育的新路子。 截止1995年底,全区共有52个单位,13862对夫妇采用了知情选择避孕措施,基层干部都比较满意。本文根据我区的做法,作一分析讨论。 1 步骤和方法 1.1 开发领导,统一思想。明确计划生育是做人的工作,为育龄人群提供生殖健康终生服务、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是深化计划生育改革的方向。1.2联合社区力量,包括卫生、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民政、计生协、工、团、妇等部门,共同参与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并以联席会议研讨工作。1.3区、镇、村、企业建立领导小组并确定负责人,指导社区开展工作。1.4建立咨询服务基地。在试点基础上,1994年区人民政府发文建立区、镇、村、企业的生殖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服务站,并规定职责。截止1995年底,借用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全区已建立区生殖卫生保健服务中心1所,镇生殖卫生保健服务中心18所,村生殖卫生保健服务站262所,企业生殖卫生保健服务站51所。1.5分层次培训骨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在改变了失地农民经济行为的同时,也将导致其生活方式的乡城变迁,其中面向城镇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转型对失地农民维系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健康生活方式转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对江苏泰州331个失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失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一般状况,其中运动锻炼水平显著不足.进一步运用分位数模型研究发现,相比而言,女性、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患慢性病的失地农民群体更重视自我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和提升,此外,征地满意度、医疗保险参与率和安置区公共健康服务等外部因素对促进失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课题组收集的数据,描述当代已婚流动妇女的性生活状况及其与从未外出打工已婚女性和已婚流动男性的性生活水平差异,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和检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家庭经济支配权、与配偶居住情况、打工当地朋友数等是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倡导“知情选择”促进生殖健康□廉海泉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不但大大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改善妇幼卫生保健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计划生育使广大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的状况和沉重的家庭负担,有了...  相似文献   

10.
城乡因素在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模型中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状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指标。本研究采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追踪调查10%数据,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老年人的总体抑郁水平,比较抑郁水平的城乡及年龄差异,并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较轻,心理健康处于良好水平。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较城镇老年人明显。健康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可有效地预测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城乡在影响因素模型中起调节效应,健康水平和经济状况对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作用受城乡因素的影响,对于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影响作用大于健康水平;在城镇老年人中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模式。对于不同的老年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方能有效减缓老年人抑郁症状,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苏省张家港市和江阴市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实地调查,从流动妇女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和流动经历特征分层分析流动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流动妇女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成年正常女性;从人口社会学因素来看,未婚、无小孩、年轻的流动妇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从流动经历来看,常回老家者、和家人同在一个城市者、对生活状况满意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及健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 1 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中有关妇女生殖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城乡妇女对于性生活、避孕、爱滋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 ;已有的知识来源主要来自亲友、同事和传媒 ;相关机构在为妇女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 ,还应加强对妇女进行健康教育。调查还显示了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的城乡差异 ,表明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还很重  相似文献   

13.
王二朋 《南方人口》2011,26(4):16-21
基于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截面数据中农村教育阶段儿童样本的研究,本文发现,儿童性别、教育阶段、母亲最高教育年限及父亲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性别歧视和家庭财富状况的影响逐渐减弱,并且会在一定年龄阶段改变影响方向。儿童辍学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家庭财富状况由家庭父母教育程度和职业内生决定。  相似文献   

14.
家庭对其子女性健康和生育行为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作的“未婚先孕及其结果选择”调查的数据,选用了被调查者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所处家庭的子女数,从14岁起是否同父母居住在一起以及是否同家人谈论性的问题等变量,用两因素的交叉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别检验了这些因素与被调查者性成熟——初次月经来潮年龄和未婚先孕结果选样——赶紧结婚或作人工流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对其子女性生理发育和生育行为决策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有时这种影响途径不是直接的。结果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生殖健康教育,克服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家庭对其子女性健康和生育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我国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前健康不平等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经济领域重点研究的主题之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造成健康不平等的根本性影响因素,其中教育的作用最为关键。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个人福利的关键变量,同时两者关系也十分密切。不同教育水平的群体在健康水平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健康的教育梯度。为了探究我国是否存在健康的教育梯度,厘清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基于格罗斯曼健康需求理论、教育影响健康的群体化差异理论等,构建对数二项分布回归模型,通过分析2010—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中国居民健康的教育梯度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得到多个稳健性检验的支持。研究发现,教育对人们的健康水平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最为显著,同时该影响存在性别、年龄、城乡和地区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教育主要通过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中介路径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因此,加大教育的全方位投入力度,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以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家庭支持等政策...  相似文献   

16.
王军 《人口学刊》2013,35(5):5-14
文章提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分层模型来研究生育政策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妇女个人和家庭特征、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仍然有显著影响,生育政策越严格,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研究还发现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出生性别比失衡有缓解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都可以减缓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程度。不考虑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容易低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的妇女赋权和生育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俪蔚 《南方人口》2001,16(1):22-27
妇女赋权是生殖健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赋予妇女权力和机会,转变那些客观上存在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的一些结构和制度,增强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上的权力,实现性别的平等与发展,改善妇女地位,使妇女生育率客观上得到控制。本文从妇女赋权的角度出发,通过妇女赋权对生育水平影响的路径分析来探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控制人口的可能途径:通过实现妇女赋权,增强妇女的自主性、独立性,促使妇女地位的提高,从而使妇女的状况得以改变,降低生育率。  相似文献   

18.
在致使妇女生育率下降的诸多因素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等间接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在我国,有关直接因素的定量研究报告较少,而且在现有资料中所反映的避孕、哺乳等直接因素对城乡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又有很大区别。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明确调查地区影响妇女生育率的直接因  相似文献   

19.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流动人口在健康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平等。本文立足社会因果论的结构性视角,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并以二分类概率单位回归模型(BPR)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来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素养对流动人口健康结果的影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素养和健康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采用工具变量法(Ⅳ)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以得出稳健结果。计量结果显示以教育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健康素养对其健康结果亦有显著正效应,健康素养越高者,其自评健康状况越好,慢性病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小,由此在统计上验证了健康素养是理解社会结构与健康不平等之间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在此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关政策因素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两个核心群体(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的差异化因果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中的教育与收入以及社会政策维度的本地健康档案建制对于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验证了强化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对减少其流动经历中的健康损耗以及提高其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时刻画出上述机制在流动人口的两个核心群体间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农村广大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保健知识欠缺和妇女常见妇科疾病发病率与婴儿出生缺陷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形势,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计生指导站在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中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功能,切实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保健意识与能力以及生殖健康水平,为构建家庭与社会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