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学理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作家沈从文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反文明异化的生态理念。然而 ,由于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生态视角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4.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天地"可被视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神话体系,但两人对各自创作的神话—原型模式结构的阐释不同:沈从文的小说呈现了"神之再现"的原型模式;福克纳的小说展示的则是"神之解体"的原型模式。二人小说中的主人公体现着不同的神性和人性。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某些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的东西,构成其民族性或传统文化,在日本叫做国民性。 自古以来,日本未遭受过重大的外族入侵,国内又基本上是单一民族,这就导致日本民族易于相互理解,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时常意识到自己是民族和集团的一员,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与集团归属意识。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又经常有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 相似文献
6.
7.
8.
9.
莫言与福克纳文学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与福克纳在创作中始终关注人的命运和遭际,探索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情感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他们不排斥生活的真实,然而更重视"条理的真实性".他们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独创性,主张文学的功能在言志和自我宣泄中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和批评意识,以此改良世道人心,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沈从文和乔伊斯的小说在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方面存在趋同性,在基督教与佛教哲学观和文学手法哲学思想层面呈现差异性。在佛教哲学观背景下,沈从文的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和家庭观念。在基督教哲学观影响下,乔伊斯的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哲学思想更具开拓性,表明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在跨越世纪之际,处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在基本上走自己独立路子的情况下曾长期站在世界前列,而为什么在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有赖于哪些文化因素呢?本文不打算全面地讨论这些问题,而只是对上述问题所涉及的东西文化差别与交融中选择与定位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东西方文化差别与历史选择的必然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独立发展,它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贡献。虽然曾一度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但那… 相似文献
12.
温伟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18-19,27
莫言与福克纳的小说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恶人形象,这些恶人或自私冷漠、惟利是图,或凶暴残忍、鱼肉人民,他们是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的具体承载者。两位作家通过对恶人形象的刻划表达了他们对自私、冷酷、凶恶、残暴等恶劣品质的谴责,同时也从反面发出了作家对怜悯、爱心、正义、公平等优良品质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13.
許多年来,我們的古典文学研究工作,在毛主席所指示的批判地繼承的方針的指导下,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績。但是,也不可否認,現在有許多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由于立場、观点上还有些問題,馬克思主义的理論修养还很差,方法上还不够十分科学,因而在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繼承中,也还存在一些問題。无批判地繼承、盲目肯定、美化古人的現象,在一定时期还表現得頗为严重。例如,在前一个时期中,无原则地企图为过去差不多已有定論的一些落后的封建文人和腐朽的貴族文学翻案的現象,就表現得頗为突出,有人力图为汉賦在文学史上爭一个較高地位,把司馬相如等那样一些御用文人的賦作,誉之为不容忽視的优秀作品;有人全 相似文献
14.
人生活于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之中 ,相应地就有两种时间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比较是在世界历史形成统一的时间观后开始的。虽然不同的文化模式只有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才具有同时代性 ,但在异时代的不同文化模式间也可以进行比较 ,而且这种比较也很有意义。这种比较的根据 ,在于社会时间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大大推动了我国历史科学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诸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从中领会他的史学思想,对于繁荣我们的历史科学,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他从寂寞中走来。时代让他和他的文学世界寂寞得似乎太久了些。他离去的时候,仍是那么悄然、平静,仿佛命运就应如此把他重新带回到他曾用自己的心与梦编织过的世界中去。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关注他了,关注他为人们构造的那个洋溢着美和充满着生命力的世界。在美与生命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完全属于沈从文的爱与诚,并在这爱与诚中获得某种文化启悟。 相似文献
20.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柏拉图向诗人宣战的文化象征意义赵枫(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京210093)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柏拉图年轻时曾是一位诗人,而且颇有才气。但在结识苏格拉底之后,他烧掉自己的所有诗稿,从此作为一个哲学家开始了向诗人宣战的生涯。巴雷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