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文化与民主、自由、科学以及中国文化的新生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自由主义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海内外知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和批评家韦政通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他从一个儒家的信徒走向自由主义的思想历程 ,揭示了他的伦理、民主和科学三者并进的文化哲学观 ,并在 2 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发展的总体架构下衡论了韦政通文化哲学的贡献与缺失  相似文献   

2.
论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宏观审视和微观考察、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科学的比较法等方法,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总结和回顾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历程,阐述了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先驱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西化派持否定或批判态度,东方派持肯定或褒扬态度,李大钊则超越西化派与东方派的论争而提出"第三种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派从肯定或褒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弘扬民族精神,而西化派则从否定或批判传统文化的视角重建民族精神,可谓是"殊途同归"。李大钊提出的"第三种文明"即"苏俄文明",预示着中国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近代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的转型。五四先驱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和对文化现代化的追寻,在唤起中华民族自我觉醒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探索和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宪政"中国化"问题上,与张君劢等那种意在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宪政统摄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省超越式进路不同,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大师胡适代表着另一种文化演绎取向:以"充分西化"为表征的外化适应式进路,致力于寻找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在中国历史文化空间里的安身立命之所。从"造因"方案到"幼稚园"宪政,大致体现了胡适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理性思考以及执着探索精神,也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世人表达了中国政治转型中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抒写其卓越的宪政情怀。  相似文献   

5.
就整个近、现、当代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孔家店"是打不倒的,相反,从90年代以来,儒家文化正在蓬勃地复兴.儒家复兴的缘由: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只有一样东西能把全世界华人联合起来,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主干是儒家文化.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命运一定离不开儒学的复兴.因为民族国家同时具有两个相互涵摄的维度,缺一不可:一个是现代性的维度,另一个就是民族性的维度.民族国家是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如果只有民族性表达而没有现代性诉求,就是原教旨主义;反之,如果只有现代性诉求而没有民族性表达,就是自由主义西化派.儒学的复兴要实现三个超越:超越前现代主义(亦即超越原教旨主义);超越现代主义;还要超越后现代主义.生活儒学的构想,是一种当代主义的思想路线,或者说是一种"当下主义".  相似文献   

6.
重评胡适的“西化”与“全盘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三十年代胡适的文化观经历了从中西调和到西化的转变。他以激进态度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一度支持“全盘西化”口号,但很快便放弃了。他不赞成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他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途,认为中国新文化是中西调和的现代文化。因此,以“全盘西化”来概括胡适的文化立场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胡适是继严复之后的又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引进具有浓厚美国本土意味的个人主义、实验主义、自由主义,对进化论做出合乎“美国经验”的解释,是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大力传播者.胡适的新文化观与他对西方近世文明的理解有着密切关联.胡适的“西化”思想是建构在其西学的知识大厦之上的,没有充分的西学准备,没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就不会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对外来文化包容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以来,海外一些学者倡导一种旨在超越“五四”的新自由主义哲学。他们既以继承“五四”传统自命,又力图打破“五四”全盘性反传统的偏执,以期通过对自由、民主的重新解释,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中国实现民主自由,进行中国文化的重建。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影响上,新自由主义都不抵马克思主义,甚至不如现代新儒家。但由于在中国现代化和中国文化重建问题上,它也代表着一种选择,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且具有一定创造性、启示性的理论,因而有必要将之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基于对西方文化特征的考察、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省思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回顾,提出的"返本开新"主张,是针对激进反传统思潮和国粹派的顽固立场的一种理性回应。尽管现代新儒家在"返本开新"问题上表现出继承有余而超越不足的倾向,但是他们在中西文化融通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自身价值的开掘,对于修正"五四"时期国粹派的一元化、全盘西化派的虚无主义以及科学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褊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主帅之一 ,方克立在文化哲学研究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对现代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发展历程进行了拓荒性研究 ,通过宏观审视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贡献与缺失 ,批评了“西体中用”论的文化观 ,推进了对传统与现代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思考 ,从而就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方针、方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学派的“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近代自由主义有不同类型:从学理渊源的角度,可区分为西化自由主义与本土自由主义;从问题领域的角度,可区分为政治自由主义、文化自由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从问政方式的角度,把对"直接参政"感兴趣的行动型自由主义分为认可、容忍、融入现政府的介入型与同样热衷于"直接参政"但与当局互别苗头、另组政党、另走"第三条道路"的组党型,把拒绝"直接参政"的观念型自由主义者分为热衷于舆论干政、办报议政的议政型与"参透"政治因而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疏离型四类.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主体是西化自由主义,西化自由主义内部则有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的演进过程;但也有思想家相对来说更关注从本土的思想资源中挖掘类似于西方近代自由思想的元素.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主要发生在政治与文化领域,经济自由主义较为薄弱.从问政方式的角度,以胡适为代表的民间议政型自由主义与民主党派领导人的组党型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 :“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 ,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 ;“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 ,从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走向21世纪,中国伦理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我们对即将逝去的20世纪伦理思潮作出系统的清理和总结。基于跨世纪的伦理文化情境,省思和评析贯穿20世纪的三大伦理思潮,即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对于在跨世纪的伦理文化建设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批判地继承古今中西一切进步的伦理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思想派“士人”在叠石意境层面,通过著作、绘画创作来注重文人画意、文人画理和文人画境;技术派“匠人”在叠石实践层面取法山水画,不断提高自身叠石技巧。思想派“士人”与技术派“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士匠结合”不断发展,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类似现代设计团队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一直是近代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又见仁见智的焦点问题。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从而得出了中国文化早就已经死亡的结论。文化保守主义者注重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坚心要为中国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做见证,但也存在着根本不承认中国现代文化是整体的"中国文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马魂中体西用"论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明确肯定这一"文化生命整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彰显了“文化”的革命力量,凸显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家特色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养料,文化冲突使其彰显了创新理论品质,其科学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扬弃的理念,建设中国化文化创新机制,完善实践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转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是中国学界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先声或预演。1921年10月,梁漱溟将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稿汇编出版,因该书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与新文化路向相悖,且对胡适的学识和著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故引起胡适等新文化派的深切关注和热忱回应,并引发了一场措辞激烈的东西文化论战。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历时半年,前后共有两次公开的思想交锋,折射出西化自由主义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东西文化的不同立场。胡、梁二人的东西文化论战虽没有过多论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但其论战的大背景则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到底是西方化还是本土化,抑或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抉择困局。胡适与梁漱溟对东西文化的认知虽各有侧重,但二人均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其态度是积极的、认识是宝贵的,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小说历来以“现代派”、“洋派”著称,它们所构建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的现代文化场域。但细读文本便可以发现,新感觉派作品在内质上无法割断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联系。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作品的浮表尽管被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光影所笼罩,然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依然蕴藏在作品的各个角落。因此,本文力图从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恋土思绪、家庭观念与男权意识三方面,探讨蕴藏在新感觉派作品中的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也正是以往研究所遮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 2 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唯物史观诸派文化哲学的影响以及“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撒播带来的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 ,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 2 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化论”的历史渊源、思想本质及其影响。认为其进化论的历史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的封建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全面反传统”的极端文化批判态度,滋生出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西化论”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