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唐代诗歌中咏愁诗占有很大比例.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孟郊诗中的"愁"因产生时代和诗人性格原因所致,其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大不相同:李白多是"豪愁",杜甫多是"国愁",孟郊则多是"己愁".而且他们写愁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排闷解愁方式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江西道院集》乃杨万里外贬筠州期间所作诗歌的总集,该诗集主要以地理纪行题材为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奔波于浙赣地域间的行旅征程,《江西道院集》纪行诗创作的前期、后期主要依赖于南宋便捷的交通线路,诗作呈现出地理间线性展开的特点;而纪行诗创作的中期则以筠州作为稳定的中心据点,诗作多以点式景观描摹为主。杨万里纪行诗均匀结杜甫,独具一格,具有地理记叙与场景描摹的双重特征。杨万里创作"一官一集",尽管"每一集必一变",然而,地理纪行却是其众多诗集所采用的相同模式,从文学地理的视角探究《江西道院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寻找"诚斋诗"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后期的重要命题,辨体与破体的争论是此命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命题关系到"风"与"雅"两大诗学传统,涉及到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人格追求.自宋代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长期浸润于经学环境中的古代士人的"经学中心"意识导致形成"学人之诗"、"诗人之诗"争相为高的局面.从中国先秦以后诗歌的发展来看,各个时期对"风"、"雅"传统的承续情况不同.唐诗基本指向具有"风人之致"的"诗人之诗",而宋诗则基本指向具有"雅人深致"的"学人之诗".近代同光体诗人,在反思前代诗学的基础上,肯定"诗人之诗"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认识到"学人之诗"产生的历史必然.他们试图使"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调和诗歌的"吟咏情性"与"明志见道"功能,为近代诗歌发展寻找新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七言歌行继承了初唐同类体裁诗歌的创作范式,而初唐七言歌行的成熟则又是全面吸收并发展了汉之"柏梁体"的风格和特色,因而,"柏梁体"作为一种诗歌范式对七言歌行体的定型起到了奠基作用."歌行体"所受"柏梁体"之影响表现在御用色彩及颂德功能;由外向内的抒情走势;押韵方式的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唐音始肇:王勃对初唐七言歌行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歌行是初唐时期最具审美特色的诗体之一。王勃作为初唐重要诗人,以诗文革新运动为契机,实践了援赋入诗的写作方式,促进了七言歌行在初唐的勃兴。同时,作为初唐歌行写作的先行者,他的作品长于抒情,语言华丽,在句型和押韵上流动灵活,更具有婉转流丽的音乐美,对于初唐歌行的体制规范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歌行作为诗歌王国里的自由之子,其体制规范只有大概的意义。它更重要的特征乃是自由。这正是歌行难以定义的原因。歌行这种既具有一定的体制规范、又开放自由的诗体学特征,正与大唐盛世的政治文化品格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王勃在歌行的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也正是这一特征。王勃以自己的诗歌美学和创作实践对七言歌行的勃兴和发展及开启一代唐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东晋礼乐之衰和晋宋之交礼乐之兴的背景下, 礼乐兴衰变化对诗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礼乐复兴促成了刘宋诗歌创作的繁荣, 包括诗歌题材的扩大、 内容的丰富、 宫廷诗风的形成、 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更新、 诗乐联系的紧密及文人乐府诗创作的繁荣等. 这些都是对以玄言诗为主导的东晋诗坛的反拨,促进了南朝诗歌基本美学风貌的形成, "诗运转关" 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7.
贺严 《北方论丛》2010,(5):15-18
<唐诗三百首>编选宗旨深受<诗经>以来的"诗教"传统的影响."诗教"传统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化意义,即是通过诗歌特有的感发人心的功能,潜移默化地端正人的思想、纯洁人的心灵,从而陶铸儒家理想的高尚淳厚的人格.<唐诗三百首>的"诗教"内含极其丰富,主要包含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三个方面.所选诗歌一则是"思无邪"的作品,二则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三则是要达到"脍炙人口"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勃是初唐文坛上杰出的诗人,考察他与其他文人的交往情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王勃的诗文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当时文人心态以及社会风气.通过挖掘相关文献,发现他的交游范围不仅局限于"初唐四杰",而是和其他著名诗人如宋之间、员半千等也有较为密切的交往.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00-106
日本正仓院藏《王勃诗序》抄本一卷,是目前已知王勃著作的最早写本。通过对该本抄写年代、性质归属的考辨,以及"武周新字"使用情况的细致调查,可以确定这是一个与国内通行本迥然不同却拥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优秀文本。从实证层面看,院本《诗序》是还原《王勃集》最初文本形态的重要线索,具有改变以往王勃作品中既定文学阐释的可能性,且《诗序》佚文可以补考王勃年谱未备之重要事迹。从理论层面看,院本《诗序》对于我们从文体学角度重新审视唐代集会赋诗场合产生的这类诗序是一个很大的启发,而王勃文学之东传经纬及其对日本汉文学的影响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光宣诗坛易顺鼎诗歌之"自开一派",自反对宋诗派复古诗风始.他标举"真新还从真旧出",强调"真性情",主张诗歌熔铸百家,无所不学,好绮语而别有寄托;诗风从"工巧浑成"到"拉杂鄙俚",在诗歌形式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是,易顺鼎诗歌依然从属晚清复古诗风,题材贫乏,缺乏新材料,拘泥形式至以诗为戏,最终堕入虚无.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这两大浪潮的迅猛发展,时代两大主题中和平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也无疑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解读时代主题的新变化、新发展,并且对于学术界一些颇多争议的问题进行阐述,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鹏 《齐鲁学刊》2004,(6):112-114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移民作家。移民者的身份问题和文化认同问题是他作品中一直关注的主题,他的《河湾》一书充分体现了移民者的无根性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徒劳追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红楼梦》的父权制话语进行女性主义的批判 ,以阐明在这部引人注目的中国古典作品里 ,女性用自己的言语和口吻说话的空间是根本不存在的 ;并提供新的证据证明 :倘若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男女”平等”的抽象谈论的话 ,就应该让大众听到女性的呼声或女性的内心。  相似文献   

15.
对法律不确定性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何克服法律的不确定性、如何使我国的法制实现确定性是我国法制发展中的大问题.法律的不确定性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克服法律的不确定性是实现我国法制的确定性、走向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李存山  魏长宝 《学术界》2002,(2):273-275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 ,范畴史研究曾一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显学。大量关于范畴史研究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及多部各具特色的范畴史研究专著的出版 ,不仅推动了中国哲学专门史的研究 ,而且深化了学界对中国哲学自身个性和特质的认识 ,对于中国哲学摆脱教条化、模式化的研究倾向 ,并走出西方中心立场 ,起了重要的作用。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 ,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逐步由着眼于传统思想的特殊性来揭示中国哲学的不同品格 ,而转向立足于哲学思考的普遍性 ,来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定位做更深刻的反省 ,以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寻找稳…  相似文献   

17.
让·鲁什提出的分享人类学主要是建立在弗莱厄迪、米德、贝特森、热约尔这些影视人类学的图腾先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疯狂的灵媒>触发了让·鲁什的分享人类学灵感,<夏日纪事>促进了他对分享人类学的理性思考,他的后继者不仅发展了他的思想,而且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将分享人类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许多人类学者也在关注分享人类学,并且另辟蹊径,力求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分享人类学.  相似文献   

18.
痛苦的家园记忆--百年中国文学家园情结的整合性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起点的现代家园意识一改传统文学"望归"、"歌咏"性基调,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带着焦灼、怀疑、困惑的启蒙批判精神,在漂泊与回归的矛盾心态中显示家园情结的传统观念的坠落,现代情绪的升腾.而到了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先锋派的创作实际中,原有的家园观念已经发生迥异性的颠覆,家园的实存性已被虚拟化,完整的回归意识已被"在路上"的主体情绪所代替,在困惑与梦境中显示家园的"美丽",在矛盾与变形中显示家园意识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匮乏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前提预设和先决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消费性的社会正在到来,匮乏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了。怎样理解这样一种社会?在西方研究领域中,需求是验证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本体论形式,是研究消费文化的逻辑起点。从需求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出发,有必要探讨社会性分配资源的增多,是否意味着资源分配程序更透明、更民主;个体自我决策机会的增多,是否意味着个体更能全面发展、完善自身;以消费需要作为激发经济增长的根基的消费文化,是否意味着人类社会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等关系到消费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我们对 10 0名非党员教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教职工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好的 ,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人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不够等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国际上苏东剧变的影响 ,二是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报告从抓基础、抓根本、抓关键、抓批评四个方面提出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