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古代驿站和邮传与中国古代旅游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已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驿站和邮传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古代旅游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古代驿站和邮传对古代旅游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化具有德治的意蕴,德治是治国的一种方略;教化具有社会化的意蕴,是社会化的手段和过程。教化自从西周时起就一直成为社会实践的一项内容,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曾间断,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它在社会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受重视的程度和实际效果有所不同:西周是社会教化雏形阶段,西汉是教化的成熟时期,宋朝是教化的发展时期,明朝是教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四个朝代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兴教化,这与各个王朝建立的背景有关;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四代兴教化也同样有各自的特殊原因。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开国帝王的身世;四代兴教化的文化缘由之一,就是大师涌现,形成关于教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等级社会寻找其合法性理论依据的过程.儒学最初是智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秩序的理论设计,其在两汉时期的意识形态化经历了礼仪先制、理论改造、权力强化和制度支持的过程.儒学意识形态化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立法思想、社会调整规范的选择和司法制度产生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的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形式阶段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但是,相对于人们对古代文论中其他问题的研究,相对于当代文学理论所达到的水准而言,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究其根源,不仅与"文以载道"的文化情结、整体直觉的运思方式息息相关,而且也与西方形式文论的主导参照密切关联.所有这些因素分别导致了重缘情重言志而轻文辞轻形式的文学传统、重品味重印象而轻分析轻语言的解读模式以及重以西观中而轻以中观西的研究范武.在对百年中国古代形式文论历时扫描与共时反思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历史还原、逻辑升华与对话交流研究,期许未来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儒家德育过程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过程论是德育理论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对于发展德育过程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关品德的形成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环境、教育影响因素、品德形成的个人修养及方法等内容,简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关德育过程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辩证法思想历史很悠久,在中国,在西方,大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或者时间更长。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经过几个历史阶段,就是古代希腊、罗马自发辩证法时期,近代欧洲形而上学时期,现代科学辩证法时期。 我先从古代希腊、罗马的自发辩证法讲起。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创党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三次前来广东从事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起了重大的作用,大大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总结了全党的集体智慧,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实践过程,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产生、形成、发展的阶段,毛泽东在广东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赋税思想在整个历史文化遗产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个时代的赋税思想往往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并且与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哲学、法律、伦理、道德、宗教、文艺等观点密切联系着。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古代赋税思想是指周代至清末三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的赋税思想。我们知道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它的特殊性,这就是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阶段。在长达三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其政权的基本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这对中国的经济、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9.
王军福 《晋阳学刊》2003,2(4):56-59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它的论争由来已久。侯外庐先生继承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的统绪,并以之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从而得出了“亚细亚的古代”和“古典的古代”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两种不同路径的结论。侯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历史阶段划分理论中运用典型形式方法,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共产主义五个阶段。就所运用的典型形式方法而言,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行程划分为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与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有着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实质上却完全不同。差别的根源在于:黑格尔是以逻辑框架规定历史,而马克思则认为逻辑的抽象是从经验的历史中得出的。典型形式方法有其自身的优长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军队和军权是政权的基石。如何合理地管理军队和分配军权 ,是一个政权能否稳定的关键。魏晋两朝的军事领导体制大致相同 ,但两个政权的成败走向却迥然有别 ,这与两朝在相同的军事领导体制下对军队和军权采取不同的管理分配方式有关。魏政权行都督之制授权地方 ,建军司作有力监督 ,置中军居中威慑 ,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和朝政的稳定。西晋政权以都督授宗王 ,以封地就督区 ,罢州兵 ,弱中军 ,从而使刚刚取得统一的政权不久而亡  相似文献   

12.
中韩两国合作项目《中国廿六史及明清实录东亚三国关系史料全辑》,是介绍古代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三国关系的大型史料工具书,它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14,(4):141-145
《要术》出现了不少动宾式双音词,其中近一半是魏晋南北朝的新词。这些双音词大多数以原形、原义进入现代汉语。但也有不少形义有变:或形同义异,或形异义同,或形异义异,或形失义存。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书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和专业词汇,有些构词语素表义欠明晰,另外动宾式构词法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周欣 《云梦学刊》2012,33(1):102-105
释敬安是清末民初湖南著名的诗僧,早年作诗多出于苦吟,中年应邀参加王闿运创办的碧湖诗社,受王闿运诗歌理论的影响,取法汉魏六朝诗歌华丽的特点,辞旨清远,虽为僧人而作诗不乏性情,在湖湘诗人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认为“胡化说”是陈寅恪的独创。然而,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尽管“胡化说”是陈演恪先生整个史学研究的渊源,但其由来更多地取自唐宋史家的研究成果。以陈寅恪“胡化说”的由来为切入口,对此进行论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史记》徐广注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记载了六朝时期的《史记》异本 ,对校正今本《史记》之讹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徐广注所列异文 ,证以其他先秦、两汉典籍 ,论述了六朝时期《史记》异本的特点 ,并考证了今本《史记》文字致讹的原因 ,为恢复《史记》原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于浴贤 《文史哲》2005,(2):66-70
从刘勰对“魏晋赋首”八家的称举与评述中,反映出他“尚宏丽”、“重讽谕”的赋学观,这一赋学观承传于汉人而迥异于魏晋。刘勰以汉人的辞赋标准来观照魏晋赋家赋作,缺失自然产生,对魏晋抒情小赋缺乏应有的重视。刘勰赋学观的偏执和缺失,因其反对齐梁文风而致,但归根到底,又决定于他的儒家思想及诗教观。  相似文献   

19.
韩国河 《文史哲》2003,(4):19-21
《汉书》等文献中多次提到温明、秘器和便房的称谓。学界多认为温明就是考古中发现的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的漆面罩。其实两汉时期温明的内涵有所不同。秘器就是棺木 ,温明秘器应当是第一秘器 ,唐代中晚期以后不见“温明秘器”的叫法 ,大约和开元礼的出台有关。便房的内涵 ,在两汉时期指的是椁室的总称 ;东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为用于祭祀的空间 (可能在椁内 ,也可能在椁外 ) ,隋唐时期成为墓道的耳室。  相似文献   

20.
西晋是赋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浏亮”与“清”,是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的核心,也是西晋赋论受玄学思维的影响,走向成熟与深化的标志。陆氏兄弟的赋学批评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赋体物而浏亮”,在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基础上,进一步划清了诗与赋的分野;对声韵的重视,是促使永明声律说出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情的感发作用的强调,则是对汉代赋学批评奉“讽谏”为圭臬的彻底突破。在继承建安、正始赋学批评的基础上,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完成了对汉代赋学批评的反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