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7年当李泽厚让反映论把王国维"意境"染成可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接轨的绯色国粹,其实质是为了奉苏联理论模式为方法,而牺牲了中国文学学术对象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此可谓青涩。1981年当李泽厚放弃反映论,而着意把贝尔"有意味的形式"重铸为"积淀"这一历史文化美学范畴,其结果是与他所研究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暨艺术形式演化这一"美的历程",返回到"方法—对象"彼此契合之逻辑正态。此可谓成熟。从李泽厚学术青涩到成熟,可窥西学与中国文学的百年错位及反正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堪称本世纪军事文学研究扛鼎之作的《中国军事文学史》 ,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著者任昭坤先生 ,是中国军事史学界的知名专家。尤其是他的三国军事史研究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大辞典》等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图书的三国军事史部分都由他撰稿。然而 ,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学术成就。最近几年 ,他又全力转入军事文学史的研究。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文学 ,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兼涉军事、文学两大领域 ,若在这两大领…  相似文献   

4.
王兆胜博士是坚持文学的精神品质的批评家,他用《文学的命脉》为自己的论文集命名,表明了他对文学基本价值如爱、美和自由等的关切和诉求。这是一部富于理性色彩、人文情怀和学术品位的著作,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思考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贡献了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作者有意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某些侧面进行总结,他的论文多有以“20世纪”冠名者,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分析》、《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  相似文献   

5.
李帆 《社会科学战线》2022,(1):89-99+282
清季民国之时,学界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较为充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钱穆等人的清学史论述成为主流,那些代表某一特定立场的著述却很少被关注,罗振玉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就是一个典型。《本朝学术源流概略》的撰述,不仅有突出的政治遗民和文化遗民色彩,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罗振玉固有的文化、思想理念以及对民国学风、世风的不满,回应现实的意味浓厚。相较于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的相关著述,《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坚守中国学问体系,以固有学术立场解析清代学术,西学成为排斥对象,与罗振玉的早年作为和交汇中西的其他专业著述颇为相异,这是他出于自身的文化、学术立场之考量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徐复观教授的《中国文学论集》,和《中国文学论集续篇》(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第五版、1981年初版)是两本极富有特色的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专著.徐氏生前著有《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思想史论集》,以及煌煌三大部的《两汉思想史》等重要著作,在港台学术界思想界有着决定性的贡献.作为以治思想史而著称的学者,以思想史家之眼光,透视中国古典文学,是以形成《论集》和《续篇》的最显著特色.鉴于徐书在大陆尚未出版,他颇具特色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我打算从上述角度撮述此二书的若干重要内容,介绍于海内同行,庶可有助于增进海内外学术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1906-1982) 是著名的作家,又是戏剧家和戏剧评论家,还是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和法国文学专家。而最初奠定他的学术地位的作品,则是早期的《福楼拜评传》。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李健吾在福楼拜的故乡法国留学两年。其间,他即以福楼拜和现实主义为研究对象。归国后,由朱自清介绍,为胡适主持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译介《福楼拜短篇小说集》,同时撰写《福楼拜评传》,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评价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研究专著。问世之初,即以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透露出批评大家的气魄,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谭桂林的《百年文学与宗教》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继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人与神的对话》、《宗教与女性》后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显示了他在自我学术道路上的又一次探索和超越,也应合了文学与宗教这一研究课题走向综合的学术趋势。面对中国百年文学与宗教之间丰富甚至有点芜杂的关系,谭桂林以从容不迫的心态,高屋建瓴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以宗教价值观念为切入口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就明确指出宗教价值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建构中起到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郑笺》成绩斐然,代表了汉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注释之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垂范百代。《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其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毛诗传笺通释》都产生了影响,《郑笺》与《毛诗传笺通释》在传统训诂、文学、义理上均有相通之处。《毛诗传笺通释》对《郑笺》全面地继承发展。从汉至清,诗经的注释之学紧密传承,可见中国学术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国史学界对《山海经》是否可以用为可信的史料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将其运用到古史研究之中是民初“思想解放”的结果 ,其实此书在晚清学者常备的《书目答问》之中已属史部 ,且已较多为清季学人使用。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旧籍在近代中国学统里的沉浮 ,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何兹全 《学术界》2003,(6):251-253
198 9年“六·四”前夕 ,我和邓广铭 (恭三 )教授、王曾瑜研究员等受河北大学的邀请为评选该校漆侠教授先进教学去保定。在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第一次见到游彪同志。他的硕士论文《宋代寺院经济研究》 ,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在看到他的《宋代寺院经济史稿》的出版 ,自然是高兴的 ,也极乐于为之写序。但也对他略有责备的情绪 ,1 989年至今已是十多年了 ,为何这书迟到今天才出版 !在中国学术史上 ,佛教寺院经济是个从来未被重视的问题。清末民初 ,一直到五四时代西学东渐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在宗教、哲学、史学、文学等等诸方面 ,都起了很大…  相似文献   

12.
变形不仅是联缀《诗章》文本的结构形式,也是契合新柏拉图主义"一元多层"的哲学体系。诗人自己的多变人生以及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现代诗学的转变历程,都为庞德《诗章》的结构"变形"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与文学场景。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之"万物有道"、"周行而不殆"等哲学思想也为庞德《诗章》之"变形"带来了清晰的艺术灵感。深受西方经典文学与东方古典文化影响的庞德博纳且博学,他在诗学创作中于结构"变形"有着丰富的文本呈现,尤其是《诗章》与《变形记》的互文变形技巧使得看似杂乱的诗文成了有章可循的结构文本。在艺术创作层面,庞德以他惯有的"世界文学精神"阐释《诗章》的结构变形,展现了诗文一元本体的动态恒一,洋溢着庞德诗学创作"变形而恒一"之艺术哲学之光。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怎样才能获得创造性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掌握所用研究方法的精义,二是选择进入对象的最佳思维角度,三是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昌切的《思之思——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论》(武汉大学1994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思之思》),就是在以上三者的有机结合中,对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著述中影响极大的一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不仅在大陆被确定为"部颁教材",在台湾地区也是最为普及的一部。这部书在台湾学术界影响之大,下述两个事实是有力的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湾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往往潜在地包含着"影响的焦虑",即如何摆脱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史观",或者说核心的思路和体例。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突破现状时,一个时常采用的策略是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发难,其中龚鹏程的发难颇具代表性,他明确否定了刘大杰的进化论"史观"和"以平民文学为优,谓贵族文学为僵化之作品"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地区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5.
<正> 孔范今的新著《悖论与选择》(明天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在学术上有诸多新意和新见解的书。他从文化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宏观发展进程以及某些文学现象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富有智慧的光芒和历史意识。他在《面对历史的沉思》一文中说:“富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伴随《百家讲坛》的热播,争议之声渐起,这与它后期的市场定位密切相关。由于栏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初中生",必然降低其学术标准,因此遭到学者的批判。之所以出现异议,主要是批评者的学术期待和《百家讲坛》栏目的市场性质错位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7.
<正> 王夫之对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他如何看待当时的西学?他的思想究竟与西学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一)对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王夫之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称赞“西洋历家”的“远镜质测之法”,认为这是“西夷之可取者”(《思问录·外篇》)。“质测”即实测,以自然界的实际事物为对象。王夫之肯定西学之“质测”,一下子就抓住了西方科技里的近代因素——实证精神,表现出大思想家的锐利目光。  相似文献   

18.
沈晓敏 《学术研究》2004,(7):112-116
《知新报》与康有为关系密切 ,基本上秉承了康有为等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知新报》认为现阶段中国文化在诸多方面不如西方 ,应向西方学习 ,但同时认为中西文化具有共通性 ,把西学解释成为中国文化所固有 ,企图以此来减少引进西学的障碍 ;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最新最先进的文化 ,大量翻译介绍西政西艺西学 ,成绩斐然 ;认为天下公理本质上并无中西之别 ,中西文化最终必然走向融合之路 ,西方文化并非完美无缺 ,中国文化也远非至善至美 ,只有互相融合 ,取长补短 ,才能使中学发扬广大和西学行之无弊。  相似文献   

19.
徐居正一生创作了与《赤壁赋》相关的诗文作品多达百余篇。这些作品大多呈现出“抚今怀古之追思”“道仙佛禅之认同”“徜徉山水之风流”等共同主题。《赤壁赋》的东传引发了朝鲜古代文人遍学苏诗、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其宁静隽永、淡泊超然的艺术风格契合了朝鲜朝文人以“深远闲淡”作为诗文品评的标准。《赤壁赋》在朝鲜所引发的文学效应和美学效应是“自我”与“他者”对话交流的产物,朝鲜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系列《赤壁赋》题诗则是文本生产性活动的回响。  相似文献   

20.
于文博 《浙江社会科学》2015,(3):115-121,136,160
作为"浙学"近现代代表人物之一的马一浮,其学术生命展现出独特性。《政治罪恶论》一书贯穿了他早期思想转变的整个过程。该书译稿的重新发现,补充了马一浮早期思想研究的材料。通过对《政治罪恶论》的讨论,可以回溯其在1903年至1912年间的主要思想历程。1903年马一浮将翻译这部书视为研究西方政治学的一个途径,但其间复杂的心态促使他由西学转向中学。1907年他借为该书写序的机会,表达了以西学辅中学的主张,展现出对中西学术关系的全新认识。而在1912年对《政治罪恶论》的重提,使马一浮最终完成了对西学的彻底疏离和对中学的全面回归。在此基础上,马一浮开启了此后延续数十年作为一代儒宗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