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被认为是刘勰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论断。"太极"作为这段话的关键词语,不适合套用汉代的"元气说"诠释,对其阐释既要考虑到刘勰太极观受到玄学思想影响的基本事实,也要参照《文心雕龙·原道》中的基本思想和思路逻辑。在刘勰看来,"太极"只不过是人文发展的逻辑起点,而《周易》才是人文发展的现实源头。  相似文献   

2.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6,(3):157-161
万物起源在何处?《周易》《奥义书》《圣经》这几部古老的经典告诉人们,当人类祖先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思考交出了答案:希伯来人的先贤以万能之神交出了答卷,印度人的先贤以宇宙精神大梵交出了答卷,中华先贤则以一个分裂而变的太极交出了答案。太极解答了形上形下两个层面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宇宙起点问题,演化的方式问题,演化的落脚点、原动力与恒动力、奇数与偶数、时间与空间、生息转换等问题。用人而不是用神来说话,这是太极产生的基础。崇尚人的智慧而不等待神的恩赐,是中华先贤与其他民族先贤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3.
张栻接获朱熹《太极解义》以后,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太极图说解》,张栻《太极图说解》基本存留于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张栻的这个注解本关于太极之体、太极之性的论说,有着理气(太极与阴阳)论与心性论相贯通,宇宙论与本体论相贯通的意蕴,体现了湖湘学派的思想特色,同时也是吸收二程及道南学派有关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太极图所呈现的太极形象是一个大圆 ,太极学说最终又是以圆美为旨归的。无往不复、动转不息的太极之圆 ,在中国艺术特别是在中国戏曲的空间艺术中得到了相当突出的表现。由此也形成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戏剧空间艺术和迥然相异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5.
王磊 《船山学刊》2022,(5):74-84
王阳明批评朱熹格物论“析‘心’与‘理’而为二”是否为误读,可谓众说纷纭。朱熹既然强调“心具众理”且“万理具足”,则即心求理应属可行,且足够穷尽世间万理,但他却要求学者一定去即物穷理,似有自相矛盾、心理为二之嫌。然而,朱熹的即物穷理实有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两个隐微前提。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故虽“心具众理”,而穷理工夫必于事物情境之中展开;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则虽即物穷索,而所求亦乃即物而显的心性之理。因此,朱熹强调即物穷理,同时也是彻底坚持了“心具众理”“心与理一”的原则。然而,相关前提在朱熹哲学中虽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直至阳明哲学才被明确诠释出来,从而正式澄清了格物工夫中物理与心理的合一问题。抛开误读问题,朱熹哲学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的内容,到阳明哲学则被明确诠释而大放异彩,可说阳明格物论是对朱熹格物论逻辑一贯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理.它超乎一切有限生命之有,是证悟所了,非言思可及,故不可传;它又不离一切有限生命而发挥作用,作为其本心而潜在于每个个体生命的身心中,故可觉悟证受.  相似文献   

7.
8.
"法理中国"的实现有赖于中国法理学主体性的构建,而这种主体性构建取决于其如何面向中国的场域来寻求法之理。因为法之理在法外,所以自主性中国法理学更多地是由生长于中国场域的"法外之理"来型构的,而这种中国场域通常通过文化、实践和生活三个侧面来展开。因此,由"法外之理"来型构的中国法理学必然是一种文化的法理学、实践的法理学和生活的法理学。文化法理学助益于法治文化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法理学有利于寻求法治作为一种普遍性原则在中国个性化展开的法理支撑;生活法理学裨益于消除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相脱节从而实现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自主性中国法理学建构视野下的"法之理在法外"命题的重新阐释,为未来的中国法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综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民族性和共通性,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界定—理论剖析—问题澄清的逻辑,可以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传统""美德""活的"三义,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之范畴类型、层级结构及基本内涵,审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构成要素和精神内核,阐明中华传统美德的普遍民族性、鲜明时代性和生动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澄清"传承什么意义上的中华传统美德"问题,进而整体性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并从国内、国际两个价值向度诠释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中的精髓“太极之圆”为民族艺术提供了可借鉴的辩证美学思想,对民族声乐的理论与实践均有较为深刻的启示意义.民族声乐需要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汲取养料,从而使自身实现更为广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学文化作为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生命"本身视为"道"的体现。基于这种"身国同构"理念,道学将"医身"与"医国"同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传统文化,最终将成为人类进入大同社会的普世文化。中国医药学是一种文化医学、社会医学、心身医药,是自然生态医学,是自我康复医学,是有机整体医学,是周天全息医学。用中国传统医药学的自然生态医学思想重构西方医药学,在中医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促进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人类新的自然生态医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医基本原理、病症与诊疗、中药与方剂以及养生保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入手,分析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医药文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发现霍克斯并没有拘泥于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是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增译和减译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中医养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张其成 《河北学刊》2007,27(3):29-32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萧汉明 《河北学刊》2007,27(3):32-33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继愈 《河北学刊》2007,27(3):25-27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徽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前景广阔。安徽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对策包括:挖掘、整理与保护安徽传统中医药养生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养生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化经营;规范市场行为,营造科学健康的养生市场环境;加强中医药养生产业产学研合作;加快中医药养生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旅游开发与中医药养生产业推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针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自身特点,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中医的思维方法,增加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探究中医的热情,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阅读从来就是培养文化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阅读风格的培养是涵养医学人文品格的重要内容。重构大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医学生阅读层次,通过漫阅读、深阅读、精阅读、动阅读等多元形式,引导大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涵养身心,以提高医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中华医药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学人才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调发展。中医人文教育既是医学模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中医人文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中医人才为核心,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借鉴创新的高度统一,全面提升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