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横吹曲题目中的大部分被文人们赋咏为边塞诗,横吹曲辞与边塞诗是有关系的。在音乐形式上,横吹的军乐性质就决定了文人在创作乐府诗的时候用边塞的题材。不仅如此,横吹曲辞与边塞诗的关系还取决于最早的赋咏者南北朝诗人的选择,南北朝诗人把横吹乐府赋咏为边塞诗也与他们只是据题面意思来创作,即“赋题法”的方式有关。南北朝诗人最早创作了横吹乐府边塞诗,并且为后人的边塞诗的创作确立了诸多范式。南北朝乐府边塞诗,也就是横吹乐府边塞曲辞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初唐的雄伟诗风。 相似文献
3.
佘正松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0-63
作为晚唐诗人,马戴的边塞诗难免末世的衰瑟和哀伤之气。但总体而言,其作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低吟着疲于戍边的伤心小调,另方面又常高扬边塞建功高歌,满怀激情地大笔勾勒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刚健豪壮的战斗和生活场面,以平和的心态和羡慕的神情,由衷地赞美胡人的尚武精神,在晚唐边塞诗坛上,最后一次奏响了盛唐气象的洪钟余响,这既是唐代盛世情怀的回光返照,也是唐代边塞诗中英雄主义的绝唱。 相似文献
4.
罗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6-40
李颀没有亲历边塞。《百花原》亦非李颀所作。其边塞诗只有五首,既有非常优秀的,也有相对平庸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不上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宜评价过高。李颀边塞诗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舒春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13-15
自唐代产生边塞诗歌以来,一直到清代,边塞诗人辈出,但没有产生边塞画家。作者从边塞诗中受到启发,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边塞画,对表现技法进行创新,由此拓宽了中国山水画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屈晓茹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本文旨在对边塞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探析《采薇》所表现出的边塞诗特色及其对我国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高峰 ,显然 ,这种巨大成就应该建立在前代雄厚的基础之上 ,先秦边塞诗是它真正的源头。本文通过对边塞诗发展史的考察 ,初步揭示了先秦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付琼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2)
徐渭散文研究经历了晚明的火爆之后,在清代转为萧条,主流评价也由以肯定为主转向以否定为主,由以热烈揄扬为主转向以冷峻剖析为主,关于分期、特色、渊源和地位四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朱端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
云南民间多有"徐文长故事"流传,但关于徐渭与云南之真实关系率多失察.据<徐渭集>中本证和云南地方志相关记载,考渭之生母和嫡母皆为云南江川苗有文、有秋兄弟之女,她们或以媵妾方式合嫁渭父.诸多徐渭研究者称其嫡母曾将其生母"改嫁"他人之说,实属无据.考渭之交游亦多有宦滇人士.故徐渭一生,多有涉及云南之重要言论,其著作文章亦多具"云南情结".值得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古代边塞诗派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惠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38-46
关于边塞诗的概念存在混乱现象。我们所说的边塞应该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 ,即主要指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之间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 ,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的兴盛与成熟。边塞诗在宋、元、明三代衰落了。边塞诗在清代取得堪与唐代媲美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张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43-45
唐朝包容,汉音胡乐中外文化交响共融,唐朝激扬,士人争去边塞建功立业,如此,就产生了边塞诗中独张一帜的音乐诗。这些音乐诗或描绘边塞征战场面,表现战斗的气势和护国卫家的思想;或表达浓重的反战情绪,抒写思乡之情和闺怨之念;或描摹边地风光,记录边地人情,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在泱泱唐诗大国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3.
罗海燕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55-59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至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远距离审美观照,关注内容广泛丰富,组诗形式创新运用,边塞旧题大量翻作。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闪耀出自己的光芒并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德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5):138-140
唐后期,国家战略防御重点转移到京西京北地区,林立的使府吸引了大批游边幕者,他们在游历过程中创作了大量行旅诗歌,这类题材的繁荣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边塞诗的面貌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维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2-135
历代边塞诗人之所以怀有浓厚的青藏高原情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海这块古老而年轻的西陲边地,创作出了大量反映青海风貌的诗篇,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和多样的高原生态环境。作为民族友好的见证地、物产丰富的宝地、兵家相争的要冲、神话传说的发祥地——青海,留给了诗人们太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并成为他们不竭的诗歌创作之源。 相似文献
16.
曹芬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4):102-105,144
高适、岑参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向来被并称为“高岑”。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边塞战争,表达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以及描写边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但在写作手法和风格特色方面两人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色彩突出。本文主要从思想情调、写作手法、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其边塞诗歌反映了他对待战争的态度变化 ,由对战争的歌颂、肯定转向静观和反对 ,进而进行无情揭露和鞭挞 ,这种情况在盛唐诸多诗人中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19.
雒海宁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125-128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文章分析了盛唐边塞诗歌的特征:功名理想和爱国情怀;侠义精神与英雄情结;边塞风物与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20.
王维李白边塞诗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3,22(4):54-57
通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王维李白边塞诗的异同。文章指出盛唐时代氛围的影响形成了王李二人边塞诗共有的昂扬乐观的思想基调和雄奇壮美的艺术特征;各自不同的政治遭遇和理想定位使二人边塞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各有特点;精神气质及文化学养的不同使王李二人在景物的描写、艺术手法的运用、体裁的选择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