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私家侦探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迅速发展,其行为游离于法律边缘的同时,易于造成对知情权的滥用和隐私权的侵害,必须纳入法律的进一步规制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而且对于完善相关法律,对于实现法治的价值目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国当前的侵权责任法出台为背景,由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对此的法理思考与制度设计,兼考相关理论与立法司法实践的积极效用,以期对私家侦探的法律规制作新的解读与完善相关制度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法治实践之路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法治的实现在于法治实践路径之确立,包括:建构良法体系;实现司法公正;落实法律监督;完善律师制度;型构农村法治;更新法律教育,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一国两制三法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衡量一国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规范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理论上,正义价值、“人民主权”理论等为其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规范层面上,国家赔偿法尚未规定该项制度,不仅同宪法相抵触,还有违法律的协调性;现实中,囿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此类案件通常无极而终。为构建良法、完善法治建设、保障人权,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势必要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4.
行政法上的准法律行为是介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之间的二级行政行为 ,它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弱于一级行为和三级行为 ,但其影响仍然是存在的。准法律行为对管理相对一方、行政诉讼制度、行政程序立法都产生重要作用。然而 ,中国行政法治的理论和实践都忽视了该问题。正因为如此 ,进行准法律行为的行政法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应在立法中统一准法律行为的名称 ,制定一套准法律行为的程序规则 ,将准法律行为纳入行政复议制度范围之内 ,让侵权的准法律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法治中国化理论需要区分中西方法治文化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并在法律评价活动中藉此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当下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件揭示出,法治时代的法律评价活动必须反映法治文化的要求。法治文化是体现法治逻辑的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建设现状的批判性反思,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回应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各项权利的诉求。法治文化是在法律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法律评价活动是法治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法治中国化理论并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这是法律评价活动回归到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责任适用中的法度边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专利权原权与专利权救济权并非同一,决定了停止侵权并非专利侵权司法救济中的必然结果。专利权保护的强弱选择需要、专利权异化导致的停止侵权责任功能的"失灵"、法官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偏好,为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提供了正当性依据。在停止专利侵权责任中审慎行使自由裁量权,不仅关乎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以美国永久禁令制度的司法实践变迁为鉴,中国法官在停止专利侵权责任中适用自由裁量权时,应确立法律精神、伦理道德、专利政策的指向性标准。  相似文献   

7.
法律—法律制度—法治,构成了法治化进程中的逻辑体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视阈下,法律规则尤其是民事法律规则的研究成了建设法治体系的必要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提上了日程,对诉讼时效制度的修改以及引入取得时效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不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价值判断的范畴。故而在研习比较法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实践和法律传统,构建对诉讼时效制度的立体认识,并反思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的关系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个体人生和人类活动同为经历与试错过程这一人类学观察入手,可推导出比较法对于人类法治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就法律而言,不同族群的法律制度、组织、行为和观念等必然主要依赖并体现各自族群的经历与试错;比较法可以从他者的经历与试错中吸取经验教训,克服自身的局限,因而有助于促进人类活动从实践理性到理性实践的发展进程,与美国实践主义等主流哲学思潮不谋而合。而在比较法学领域,部门比较法最能体现从实践理性到理性实践这一重要特征,亟须得到构建和加强,从而实质性地推动法治的建立。我国法治实践也同样呈现出从实践理性到理性实践的发展趋势,而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兴起与使命正是推动法治中国实践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已无法充分实现立法者最初的目的。着重从法理与社会经济的方面阐述对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的可行性,从立法与司法实践两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6):95-98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理论在公正学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理论内涵丰富、实践特征鲜明,对"法治"的内涵进行深刻的揭示,为法治实践提供价值和理念的前提与基础,为法律和制度的运行提供支撑,为依法治国实践提供目标指向,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的法治实践需要公民具备公正德性,这就需要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公正,架构现代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特区社会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作为公司法律制度较为健全的司法域,中国香港特区的公司法判例中有很多做法值得内地借鉴,其中有关公司董事侵权归责的处理则是一例。以香港公司法上董事侵权案件为引,深入探讨香港乃至英国普通法系统上的董事侵权问题,包括过失侵权和故意侵权两类形式,认为公司董事侵权责任应受侵权法约束,解释了“个人责任假定”测试的内涵,主张代理说较代表说更具理论优势和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侵权责任法》延续了《民法通则》的规定,将赔礼道歉作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之一种。从赔礼道歉责任承担方式在我国的产生来看,其有一定的历史时代原因;但在现代法的背景之下,该种责任承担方式不仅在理论上争议颇多,而且造成了司法实践中问题重重,其作为一种责任承担方式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将其从法律责任还原为道德责任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专家民事责任问题已逐渐引起国内立法、司法及理论界的重视。国内民法典中构建该责任制度的思路为:首先,应以侵权行为篇规定为主,以合同篇规定为辅;其次,侵权行为篇中主要在分则"自己不当行为责任"中专设一节;再次,在合同篇总则中规定专家承担违约责任的基本依据,在分则的某些有名合同中规定专家的违约责任;最后民法典中仅规定专家责任的一般形态,各类专家的特殊问题应交由特别法去规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中没有侵权的概念,但古代法律中确实存在现代侵权法意义上的相关规定及解释.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法律典章极其完备.唐律作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包含了许多民事法律条款.虽然当时对于民事责任的承担还同时兼有刑事惩罚的性质,但其有关侵权行为的种类及承担责任的规则的表达完全具有了近代以来侵权法的特点.文章仅以《唐律疏义》中关于动物致害责任的规定为核心,在现代侵权法的语境中对唐代的侵权民事责任进行学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环境责任保险自产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优势从环境损害风险社会分担机制中脱颖而出。作为侵权责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拥有坚实法理基础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传统民事侵权法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使其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不完全赔偿原则等方面积极做出调整,藉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侵权问题。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环境侵权实行经济与法律的综合控制,弥补了现有法律制度在环境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进程上,侵权法从起源到发展历经了从同态复仇到损害赔偿、过错归责到多元归责、绝对责任到相对责任再到绝对责任的演变。近代以后,欧洲大陆的成文法典确立了侵权法的地位,而英美国家的侵权法则在判例法的基础上枝繁叶茂。总体而言,侵权法始终发挥着填补损害和威慑行为的功能,只是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有所差别。当代侵权法是以救济受害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并彰显填补损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虚假广告侵权一直被视为一般侵权行为,其归责原则适用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实际上,虚假广告侵权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使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虚假广告侵权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法律责任的教育、预防及制裁功能。这种局限性也为虚假广告侵权适用一种更为严格的归责原则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交往中的腐败行为本质上为侵权行为,行为人除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目前中国现行法律规定主要是追究腐败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缺乏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应允许受害人在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间进行选择,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改造,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19.
林鸿潮 《南都学坛》2006,26(1):96-99
国家赔偿法是一个兼具公、私法属性的法律部门,民法规范是国家赔偿法的法律渊源之一,民事侵权责任在国家赔偿中有其适用的空间。同时,在国家赔偿中适用民事责任用以补救《国家赔偿法》法典的自身不足,也是当前条件下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因污染在损害形态上属于生态损害与传统损害的典型复合,但就我国现行法律规范而言,只能就传统损害提供救济.基因污染在行为类型上可以归于环境侵权,将其定位于危险责任是基本的侵权法政策.污染者作为加害人应对受害人承担无过错的连带责任.在加害人内部,除非转基因作物实际种植者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基因公司应承担基因污染损害的最终责任.此外,还要建立一个个体、社会、国家责任互动的综合性损害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