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法国大革命的残酷现实使席勒相信政治自由必须以通过审美教育达成的和谐人性为前提,而席勒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又高度体现在人的审美化生存这一理念之中。席勒审美乌托邦中对人的生存规划的阐释,证明席勒的政治理想与人的审美生存是高度统一的,两者在席勒的审美乌托邦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3.
克服异化,追求自由是美学的永恒主题,席勒在《美育书简》里主张通过“游戏”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结合,通过“活的形象”抵达美的自由,通过审美教育弥合人性分裂,实现人性的和谐与自由。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席勒洞察到的人性异化现象在当代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席勒的美育思想,提倡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4.
在席勒美学思想中,形式的概念既指先验形式,也指作为“活的形象”的和谐形式,但主要是指“活的形象”。席勒借助于先验形式的概念来阐释美的观念,而借助于“活的形象”来阐释审美意象。席勒把对形式的审美提高到审美人类学的高度,认为对形式的审美可以培育健全的人性,进而建立民主政治,不过席勒对形式的美育功能也没有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5.
在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从康德的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思想中衍生出来的,经过了席勒美学思想的改造,成为席勒美学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点。从康德到席勒,“自由”这一概念经过了何种变化,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席勒美学乃至理解其后的美学发展历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席勒作为 18至 19世纪德国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 ,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 ,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 ,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 ,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 ;席勒的核心思想 ,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 ,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德国的启蒙运动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分裂、经济落后以及"法国化"之风盛行,法国大革命的后果促使德意志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启蒙之路。席勒提倡审美教育启蒙,其内涵在于通过加强人的内在修养追求个性和谐。在社会领域主要是通过审美教育实现一种内在的启蒙,进而走向政治自由。席勒的审美启蒙思想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而成为一种新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法国大革命的同时,德国也在发生着一场哲学的革命,这次革命是从康德开始的。受康德原则影响,席勒写了关于审美教育的二十七封书简,以人性为逻辑起点,以古希腊艺术为参照,讨论了政治自由国家建设何以可能的问题。通过对这二十七封信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时,席勒的政治自由国家和审美的王国依然建立在观念层面,缺少现实的可能性;席勒关于艺术和审美的观点最终的走向是形式主义的;席勒思想的上述特点对后来形式主义的观点存在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席勒关学思考的中心是“真善关统一”的人,集中地体现为提出了一种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结合起来而使之变成“游戏冲动”的主张,并采取纵向比较的视角简捷而明快地表述了“力量的王国”、“伦理的王国”、“审美的王国”的构想,以期真正使人达到人性自由,从而营造完满与美好的人生。席勒美学强调的营造完满与美好人生的宗旨主要表现在:强调力量的王国中感性人的自由价值和强调伦理的王国中理性人的自由价值,以及强调审美的王国中天性人的自由价值等方面。这些对于语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浅谈席勒的美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是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第一人 ,他的美育观是丰富而深刻的。席勒认为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辩证统一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条件 ;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斗争结合的产物 ;它能使人达到自由的本性。席勒的美育观虽存在着局限性 ,但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 ,对今天我们进行美育实践 (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三位一体 )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长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席勒美学 ,其形成享用了启蒙时代的滋养。在那样一个渴望自由、追求个性发展的年代里 ,席勒的美学同样打上了自由的底色。 1 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使席勒的思考发生了变化 ,他最终选定了美学 ,希冀用审美教育的手段使分裂的人性复归和谐。当席勒凭借美学实现其自由理想时 ,审美却在达到道德自由的手段与人性完善自由的目的间摇摆 ,他的美学思想呈现出矛盾性。这一方面与席勒的个人气质有关 ,又与现代美学自身的特点有关。席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美学反思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席勒作为18至19德国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席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晚清时期席勒便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近现代中国的席勒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理论、戏剧思想、生平与作品简介三个方面,席勒接受呈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等功利化倾向。席勒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席勒的人文理想与救赎之道契合中国的现实需求,席勒对美育功能的伦理定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但是,文学以审美为主导价值,仅从功利的、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难免使审美失美,使文学迷失其内在价值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前现代,审美没有作为独立的价值领域而出现,艺术总是以服从于政治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原则的兴起,审美政治的维度被隐藏得几乎不可见。事实上,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从康德、席勒到尼采,几乎所有倡导审美现代性的哲学家,都暗含了现实的政治观照。按照政治哲学的观点,审美必须还原至前审美的政治世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因此,不论是在前现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审美一直难以摆脱政治的纠缠。在审美世界的背后,始终隐藏了一个政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和盘托出才是真实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7.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18.
席勒从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体出发,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都视为人的天性,特别强调感性是认识和理解人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双重天性即感性和理性在和谐的统一中可以塑造无限可规定的审美的人,并可以弥补现实中人性的分裂。而这种统一必须以人的思维、想象力为中介,在审美游戏中达此目的。席勒从人的生存论和存在论的视域下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自由观,体现了"人是目的"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重新审视和梳理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不难发现 ,席勒虽然看到了人性分裂、异化的根源在于文化 ,并试图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恢复人性的和谐 ,达到自由 ,但理性的板结化使席勒远离了人的实际生存 ,因此他的审美自由观并没有走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理性架构 ,其自由最终仍落在理性自由上  相似文献   

20.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