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天竺和尚不空(公元705—774年)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时值盛唐.他在京都长安一带从事译经40来年,“善唐梵之言”,梵咒汉译采取了严密的对音体系,形成“不空学派”(H·Maspero语).用他的梵汉对音材料可以考察李白、杜甫、白居易时代的长安音.声母的讨论已经发表,本文只谈韵母和声调.  相似文献   

2.
藕益智旭作为弘扬菩萨戒思想的积极推动者,特别推崇《梵网经》。从他的著述也不难发现,他对中国弘传菩萨戒的两大主流,即鸠摩罗什的《梵网经》和昙无谶的《菩萨戒本经》给予高度的评价和重视。智旭在道窻邀请下,开始讲解《梵网经》,随笔撰出《梵网经合注》。以《梵网经合注》的科判架构、注释体例为研究路径,从中挖掘智旭的论述态度及注释方式,藉此彰显智旭对《梵网经》内容做出的全新解读和别具一格的义理诠释。  相似文献   

3.
在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中,浪漫、鲁迅和现代主义构成了其历史想象的主要情节.现代性则是李欧梵历史情节组织的主要句法.是他历史解释的主要策略.这便形成了他的以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之所以如此.在于李欧梵的历史想象与自身所处的"现在"的潜在对话关系,是一种"有我"的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初唐诗人王梵志及其白话诗 王梵志在唐宋时代,多为人知晓。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有从唐大历年间到北宋初年的手抄写本,共保存下王梵志白话诗三百多首,足见他的影响远及边陲。宋以后王梵志的名字有如明星陨落,渐渐地竟不为世人所知了,直到1900年发现了敦煌石室藏书,王梵志才重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梵澄与尼采     
二十世纪前期关于中国出路的思考从各个方向汇成两股合力,那就是西化与保守,尼采学说就是这西化力量的重要一支,它以个人主义和价值重估为支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另一种经典价值尺度,与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等一道共同承担起“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化话语权.徐梵澄在鲁迅直接影响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首译了《苏鲁支语录》等四部尼采著作.本文从四个方面首次梳理了“文化大家”梵澄与尼采的密切联系:梵澄翻译尼采前的国际尼采热和中国学界对尼采的初步介绍;梵澄翻译尼采的具体事因,尤其是来自鲁迅的督促;梵澄对尼采学说的认识和辩护;最后亦包括梵澄所译印度哲学思想对尼采的超越.本文意在阐明梵澄所译尼采对中国思想史乃至时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拓荒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玄奘晚年译经的文献学研究为中心,考察了译经条件的变化,包括译场人员的减少和润文官员的缺失.通过《大般若经》梵汉对勘的实例分析,指出在译经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玄奘的译文依然在极大程度上忠实于梵文,保持了梵文繁复的风格.此外,为了遵循汉译佛经的传统和更好地传播新译经典,他还借鉴其他佛典对译文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玄奘坚守其风格背后的原因,即他希望借由印度佛教,特别是瑜伽行派缜密细致的逻辑思辨来改进汉地佛教思想和风气.而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包括与帝王和皇室的交往也都是为了使他的译经和弘法事业得到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林黎光(1902-1945)先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佛学家,他先后从师著名学者钢和泰和戴密微学习梵藏汉佛典文献研究.并担任过钢氏在北京大学的教学口译工作.学术功力深厚,可惜英年早逝.本文根据相关材料对其生平学术作一简要考述.  相似文献   

8.
慧琳(公元737—820年),唐时疏勒国人,曾在长安随不空三藏学习密教,博通印度声明和中国训诂。公元788至810年间,他汇集毕生学识,综合前人著述,编纂了著名的《一切经音义》。书中除词义的诠释之外,还收录了大量梵名和梵咒的译音资料。本文旨在通过这些资料,总结归纳其中的梵汉对音规律,藉以考察当时密宗佛教梵语和汉语读音的概貌,并对巴利、龟兹等古代语言在佛经中的遗迹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梵二会议是天主教神学的分水岭,天主教会的婚姻观自梵二会议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主教的教会训导是天主教会官方思想的代表,因而探讨天主教婚姻观在梵二会议之后的新发展则必须要关注教会训导中相关的阐述.比较和分析梵二会议前后天主教的官方文件,可以发现二者在对婚姻的性质、目的及婚姻中夫妻关系的表述上均有了看似细微却意义重大的调整和改变,这正是天主教婚姻观发展的表现,而天主教婚姻观的这些发展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教会伦理神学转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梁宗岱与梵乐希因为共同的文学理想结成异国之交。在对梵乐希纯诗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中,梁宗岱成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纯诗理论整体观论的第一人,又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象征主义诗论家。他为诗学领域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纯诗论体系,这由象征主义诗论以及梵乐希象征主义纯诗论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而来,或者说梁宗岱用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对象征主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中国化阐释。  相似文献   

11.
金克木先生是北京大学老一辈的著名学者。他于 1912年 8月 14日生于江西 ,籍贯安徽寿县。 4 0年代 ,他赴缅甸、印度 ,学印地语与梵文 ,在印度佛经圣地鹿野苑潜心钻研佛学。 194 8年应聘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 ,讲授梵文、梵文文学史、印度哲学及印地语、乌尔都语。 1978年 ,转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于 2 0 0 0年 8月 5日以 88岁的高龄仙逝。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和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宣传部长。金克木先生学贯中西 ,精研华梵 ,执鞭于教苑 ,耕耘于文坛 ,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学术随笔、翻译作品、诗集和散文集 ,在教育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本刊现发表黄宝生 :《金克木先生的梵学成就———读〈梵竺庐集〉》 ,以表示对他的深切悼念  相似文献   

12.
《新少年》2014,(10):40-40
《艺术家的卧室》,创作时间1888年10月,作者文森特·梵·高。现由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梵·高当年独居在乡间的时候创作了这幅作品,他的初衷是想让弟弟提奥看到自己生活的情况。房间里朴素的床、椅子和洗脸用具等,都是梵·高真实生活的写照。和当时的一些学院式大画家的画室,还有富豪们过度装饰的家庭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当刚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受到攻击与非难时,梵.第根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分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述,从而使影响研究系统化,对于规范比较文学这门新的学科,使之朝科学性、方法论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十年后,基亚在梵.第根的基础上,更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目的,并提出了与梵.第根不同的研究方法与分类标准,尤其修正了梵.第根对于“一般文学”的认识与划分,进一步完善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理论与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的历史看,日本学者对汉梵对音译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日本学者有关汉梵对音译音资料的考订与整理和汉梵对音译音研究的基本问题,如梵汉对音译音的转写与标记、梵汉对音译音语音系统研究的时空特征、梵汉对音译音研究的具体方式、梵汉对音译音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与虞欣梵联系采访事宜的那天,正好是她公司的乔迁之日,电话打了好几次.才终于在话筒里听到了一个明快的声音。再次听到虞欣梵的爽朗笑声,是在她装饰一新的办公室里,采访间电话铃声响起,虞欣梵拿起话筒流利地说起了英语,尽管只是些简单问候,但从她标准纯正的表述中不难听出.虞欣梵的口语已相当出色。  相似文献   

16.
清风是知音     
<正>佛曲本来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可是,乐天和尚却几乎达到了曲不离口的程度。无论在寺院里值更,还是到各地化缘,他总是乐陶陶地唱个不停。从曹植独创的《鱼山梵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小说中走向死亡的女主人公数量众多,而且贯穿了他整个短篇小说的创作.这些女主人公的死亡大都离不开各种旧制度的迫害和反抗的无助,由此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印度妇女的悲惨命运.她们的死被泰戈尔描写得凄婉而悲哀,这与泰戈尔本人亲历众多亲人死亡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他"宇宙一体,梵我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豫剧《梵王宫》又名《洛阳桥》,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梵王宫。梵王宫原型就是今天竺寺遗址内供奉那罗延神王的梵王殿。天竺寺是唐代宗宝应元年由西来的五百梵僧建立的密宗寺庙,唐宋时期几度兴废,那罗延神王信仰却一直很兴盛。元代天竺寺属于曹洞宗,元以后民间称之为梵王宫。  相似文献   

19.
贵州名山梵净山,是百姓心目中的灵山,故又名"梵净灵山"。佛教文化中,灵山本指释迦牟尼佛驻锡道场灵鹫山;佛教传入东土之后,灵山被古人赋予了自性灵山塔之义。梵净灵山周边的人们视它为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的道场,很早以来就形成了朝拜梵净灵山的民风习俗。梵净灵山朝拜,源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兴盛与教化。梵净灵山朝拜,本质是佛教徒对佛教心灵环保与生态和谐思想的最好实践与诠释。  相似文献   

20.
以李欧梵《上海摩登》为叙述资源,从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想象、上海现代性的文学阐释和特立独行的批评风格三个方面阐述李欧梵文化批评的现代性,引导研究者对现代性构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