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平菇是目前栽培量最大的菇类之一,在栽培中由于培养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当易引起畸形菇。畸形菇的出现,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使茹体降低或失去商品价值,栽培者蒙受经济损失,现将常见的畸形平菇特征及发生原因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栽培平菇成功与否,防治病虫害是一关。危害平菇的常见害虫有:跳虫、菌螨、线虫等,危害严重时,平菇覆土或菇盖完全被“活动尘埃”所覆盖,致使产量锐减。其防治办法有以下几点:(1)栽培场地要远离谷物仓库、畜禽棚舍、粪坑、污水等,这是导致害虫频频发生的重要因素。每次栽培,要彻底清扫菇  相似文献   

3.
平菇夏季栽培,应选能耐36℃高温的品种,如双耐3号、丰平18号、金顶、831、1011等。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平菇在夏季室内外均可栽培。室内栽培可搭架分层栽培,床宽80~100厘米,层距60厘米,可设6~7层,床间留有过道。室外栽培要选择无阳光直射的林地,或有遮荫棚的湿地。室外栽培把地做成宽100~150厘米、深20厘米、长不限的菇床,中间留5~10厘米的小埂,或开一条10~20厘米宽的水沟,用以灌水调节菇床湿度。平菇夏季栽培的选料与春、秋季相似。可根据品种的适应性选用无霉变的麦秆、稻草、棉籽壳或其它作物秸秆。但在辅料的选用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对酒糟与棉籽壳不同比例的配方栽培平菇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25%的酒糟加75%的棉籽壳栽平菇效果好;100%的棉籽壳次之;酒糟和棉籽壳各占50%产量第三;75%酒糟加25%棉籽壳及100%酒糟最差,根本没出菇.  相似文献   

5.
在平菇栽培中,出现的菇盖带黄色、菇柄硬、菇型较小、味苦等症状的平菇,是平菇感染病毒病的表现,主要发生在每潮平菇的后期。防治平菇病毒病的具体措施是:(1)、每年更换栽培平菇床地,尽量选择远离原栽培平菇的  相似文献   

6.
被人誉为齐鲁银耳大王的莱州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农艺师侯智远,经过两年反复试验,今年研究成功了平菇圆柱立体栽培法。从七十年代初,他就潜心于平菇高产栽培的研究。他先改平面栽培为细袋栽培,克服了平面栽培占地面积大,不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弱点。可是,细袋栽培表皮易形成菇蕾,产量难已大幅度提高。他又改用粗袋栽培,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如果装料太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利用长条稻、麦草,豆秸、玉米秸等农作物秸秆为栽培料在室外大面积畦田中栽平菇已在各地悄然兴起。此法投资少、周期短、产量高、效益显著,大有发展前途。该技术经菇农实际应用证明,是目前最实用、最有推广价值的致富项目,现将其突出优点分述于后。(一)室外阳畦栽平菇所用的栽培料不需要粉碎,将长条秸秆经过简易处理后(2人1天可处理1000公斤)直接在室外建畦栽培,与袋栽法相比,具有生产  相似文献   

8.
对平菇废料高产栽培鸡腿蘑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菇废料经发酵后用于室外栽培鸡腿蘑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平菇不仅具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用茄子杆、棉籽壳料替代部分木屑栽培平菇,不仅降低栽培成本,使得当地被遗弃的资源得到利用,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本实验以传统培养料木屑作为对照组,用茄子杆、棉籽壳料替代部分木屑,配制不同比例,设5个实验组,每组又设5个重复进行了栽培实验。结果显示D组栽培得的平菇明显优于其它组,其生物转化率最大,达到了98.80%,远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行业被称为白色农业,是我国三大农业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平菇正是这一产业中产量最高,被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其营养丰富,深受欢迎。然而,由于其受固体制种技术的限制,使平菇的生产很难实现工厂化,规模化和自动化。所以,如何改进平菇制种技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食用菌液体制种技术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河南、山东等11个省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食用菌种植户的微观技术需求的优先序,结果显示:在搭架环节,农户最需要轻巧耐用棚架技术;在选种环节,农户最需要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新品种技术;在食用菌生产中,农户最需要的是轻简化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因子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进一步得出结论:食用菌农户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活动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行为有正的影响,而食用菌销售难易程度与技术采纳负相关。该调研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嫁接是日光温室黄瓜高产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嫁接苗较自根苗生长势强,株高、叶大、雌花率高、成瓜率高、化瓜率低、始收期提前、拉蔓期推迟、采果期延长、单瓜重增加,前期产量、总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苗期死苗率及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的发病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13.
白环柄菇是最新驯化栽培成功的一种新型食用菌和观赏菌。选用棉籽壳、草粉、牛粪粉、麸皮为栽培的培养料进行了 2 8个配方试验 ,结果表明 ,适宜白环柄菇子实体生长的原料为以适当比例配合的草粉、牛粪粉和麸皮。同时分析了子实体产量与培养料的含氮量、子实体干重与菌柄长度、菌柄生长长度与时间的动态关系。白环柄菇饲喂小白兔无毒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不仅直接影响粮食产出,还可能通过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效果威胁粮食质量安全。基于水稻主产区1 063份农户调查数据,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气候变化对水稻影响的感知越强烈,农户增加农药化肥投入的比例就越高,农药化肥施用量平均增加7千克/亩。此外,风险态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也会对农户的农药化肥使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加强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明显地区农户农药化肥使用行为的引导,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潜在风险,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尤其是合作社的建设,在提升数量安全的同时保障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14个食用菌主产省292位菇农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菇农采纳食用菌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菇农的户口类型、对种植品种的满意度、食用菌出售渠道、生产直接费用、菇农家庭食用菌收入、菇农家庭总收入及菇农对国内食用菌市场行情的了解等因素对菇农采纳食用菌技术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菇农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是否干部身份、其家庭所在省份、其住所到蔬菜批发市场所需时间、菇农种植食用菌的品种、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滞销问题、尝试新的栽培技术是否有风险、了解食用菌国外市场行情、是否知道市场上售价最高的食用菌品种、是否知道消费者最喜欢的品种以及菇农是否参加食用菌方面的合作组织等多个因素在计量分析中表现得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6.
构建以知识共享和团队创新氛围为中介变量的科研团队信任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以89个科研团队中的545名科研人员为研究样本,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科研团队信任能够显著影响团队整体的创新绩效,且知识共享和团队创新氛围在科研团队信任与团队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科研团队管理者应当积极关注团队内部科研人员之间的人际互动因素,重视营造和谐、信任的团队创新氛围,实现团队的知识共享,进而促进整个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试验和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用膨化谷壳粉与棉籽壳、玉米芯、木屑作培养料,按10~20:20~30:20~30:20~30的比例混合栽培毛木耳,风干耳率达20.00%~24.85%,烘干耳生物学效率(BE%)为18.00%~19.86%,与棉籽壳、玉米芯、木屑按1:1:1的比例混合的常规配方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干耳产量高,优质耳片率高,料成本可降低0.10~0.20元/袋,经济效益提高0.15元/袋。表明可以选用膨化谷壳作为商业化栽培毛木耳的一种主要原料。商业化栽培毛木耳的培养料不需添加有机氮源,如玉米粉、麸皮、米糠等;亦可不加磷肥、石膏、碳酸钙等无机肥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嘉种”(良种)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产量高,品质好和熟期适宜的选种目标。秦汉时期,已经开始采用田间穗选和干燥防虫的种子贮藏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并且在品种分类、品种命名,以及早熟矮秆品种的增产潜力、产量和品质的矛盾等方面都作出了理论阐释。明清时期良种繁育的理论和技术又有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挑战,既包括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趋势、高产与优质的不可兼得、农业生产体系的先天病态化、现行标准的模糊执行等仍较严重的内忧,又包括农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风险、农业体系的世界边缘化风险、国外转基因产品的持续流入、外来生物的不断入侵等日益突出的外患,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搞好农村环境保护,精心搞好综合促动,认真落实农业清洁生产,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升级,积极构筑农业创新体系,尽快健全重大疫病、虫害快速扑灭机制,加紧完善全程监测预警系统等行之有效的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20.
农地细碎化和耕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基于湖北省武汉都市圈775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选取块均面积、地块数量和地块间的平均距离作为衡量农地细碎化程度的指标,根据地貌差异将调查样本分为岗地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2组,通过构建4种不同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函数,聚焦于农地细碎化和耕地质量的不同组合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地细碎化对岗地平原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对低山丘陵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但也不显著;耕地质量对岗地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农业收入比例、人均年纯收入和商品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利用农地细碎化单项指标即块均面积、地块数量和地块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替代农地细碎化综合指数开展稳健性检验,证实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