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相似文献   

2.
饶及人以他自己的全部经历--教育、成长、为官、从商--向世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两栖人的面貌. 饶及人祖籍中国大陆,台湾出生,美国成长.虽然几乎在西式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但中文未丢,被严父要求记中文日记.尤其是在他的博客里,纵论中西文化之差异的他,文笔流畅,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3.
身着黑地红花的唐装,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不是一头金黄的头发暴露了她的身份,任何人都会把她当成一名地道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信念是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所形成的可以确信的某种认识,它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实施某种行为走向成功的动力。这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某大学生毕业实习时,选择做图书推销员。这时正是12月,是一年中推销最困难的日子。每个单位忙于做年终财务汇总,无暇顾及这个推销员。一周过去,无人问津。后来,他走进一家私营公司,老板打量这个年轻推销员怪可怜的,亲自倒杯水给他喝,指着他那一摞书,说:“坦白地说,我不需要这些书。你可能今天还没有销出一本书。但你要相信,这类书只要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肯定有人、有单位需要它的,只是你没有找对地方,…  相似文献   

5.
谭傲霜,我早想采访的人。她,中国人,俄罗斯籍,有日尔曼(德国)血统。记者、翻译、运动员、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汉语教研室唯一的女博士。她,身世不凡、经历坎坷、命运多时,却终有所成。她,汉学界享有盛名,俄罗斯文化名人。 (一) 谭傲霜,祖籍上海。1931年出生在一个世代殷实的地主家庭。祖父是位开明人士,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早期的辛亥革命。在中国需要“医治”的新思想影响下,祖父母为儿子选择了“医生”作为未来的职业。其父,1921年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其后,由于战乱和“西学”盛行的原因,远赴德国…  相似文献   

6.
好不容易联系到了2000年“友谊奖”的获得者日本教师松浦友子女士,当我们在杭州一家宾馆大堂见面时,我竟然把她当成了中国人。松浦友子用一口带有杭州口音的普通话笑着对我说把我当成中国人,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她,如果我们不是安排好了这样相见,我一定会把她视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江南女子,她纤瘦的身材,细腻的肌肤,她的南方口音,还有她的衣着,已经把她融入到了杭州的湖光山色和大街小巷之中,几乎不好将她与这个城市分开了。不过和她走在了一起,从侧面我还是看出了她的日本特征,她的额头和她的鼻子酷似…  相似文献   

7.
他坐在那里,靠窗的位置。端端正正的,和其他人的慵懒不同。他的左手边放着一盒牛奶,右手边是一截未吃完的火腿三明治。阳光穿过古老的欧式窗玻璃,有细碎的光笼罩在群立的书架一角。我想到五个字:遗世而独立。低头看了眼教授给的书单目录,我左右扫视一圈,朝数字6打头的区域定去。  相似文献   

8.
学做一个人     
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  相似文献   

9.
一杯茶,一杯净土。一首歌,一番回味。一个人的午后,情感在阳光真切的温度里蒸融;记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过往,花一样半开,酒一般微醺着。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的候鸟随季节变迁南来北往。一批在国外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也像一个特殊的“候鸟”群体,负载着课题定期飞越大洋回到上海,为上海经济的发展默默地做着贡献。如果说候鸟的迁徙是因为气候变化,那么这群海外学子的定期越洋之旅则是受到祖国这个强大磁场的吸引,是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他们负笈归来,也负载着为祖国育人的渴望。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宏钧就这样告诉我们:“海外的留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为祖国的发展做点事情。我们渴望不断地把在海外学到的知识带回来,为国内的育人事业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1.
心内重症监护室原本就是一个险情不断的急救场所。丁文惠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经历着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沈国抚 《人才开发》2004,(12):38-39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阳山镇社区有位七十有七的"香山帮"(我国建筑行业著名流派)传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评为高级工程师,名叫薛福鑫,都说他是自明代香山帮鼻祖蒯祥后的佼佼者,香山帮自学成才第一人。 薛福鑫幼年因家庭贫困,只读过小学文化,后随叔父、舅父习艺营造业,拜名师李秀庭学习设计,师承于颜根大学雕塑.还跟苏州名书画家习艺学画,悟性超人的薛福鑫从一个水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教书的确很忙很累,然而很多人都对自己的忙与累有不同的描述:A逢人就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要做,真的是太忙了啊!太忙了!总是见她这样说,可是我没有见过她埋头于工作中心无旁骛的情景,我想,她的忙,或许只是有意说给别人听的,或许只是因为没有专心地做事,低效无能。B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娱乐活动,用她的话说:除了干正事就是不干正事,玩,永远都有时间。她说得很轻松,其实她承担的工作一点儿也不比A少,在学校里时有玩的时候,可是人家在家里也有工作的时  相似文献   

14.
有专家评说,当今社会有这样一批成功女性.她们因成就而非性别备受赞赏,她们以独特魅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她们是一批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女海归”,带着各自的梦想与抱负回国创业和工作,她们在祖国奋斗如同在国外留学一样艰辛而坎坷,而她们的收获和成果也显得愈发美丽和娇艳。  相似文献   

15.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有一个机会到日本去,尽管旅程短暂,但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一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这个民族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忧患和警醒意识,他们那种时刻都箭在弦上的生存态度,让人想起就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17.
她父亲曾是一名南下干部。在她16岁那年,她跟随父亲来到福建永定县一个贫困的山村下乡干活,那时的她日夜盼着回城。6年后,她终于盼到了那个时刻。可真到走的那一天,她才发现那片土地已经收藏了自己美好的年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在这30年中的近一半时间——14年里,我都生活在北京,如今,我仍居住在这里。身为外国人,虽然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我还是得以置身其中,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一个朋友Z身上。  相似文献   

20.
人各有志,道路不同,人生可能经历几种关键的选择。一个青年硕士,他跳出了“农门”,跳入了“龙门”,又跳回了“村门”,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三级跳”。深思熟虑,情深志坚,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可敬可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