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德刚先生(1920--2009年10月26日,安徽合肥人,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逝去有些日子了.媒体一阵喧哗式的纪念之后,又冷寂下来.我猜想,事过多年之后,唐先生留下来的著作还会在这个世上流传,但他那种独立、执著的学术精神,只怕会因斯人远逝逐渐被淡忘.  相似文献   

2.
学者的精神     
什么是学者?这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大凡舞文弄墨之人都可归为学者行列。在学界中,有学者、学家、大家和大师之分,这些概念的区别仅在于从业时间、学术成果、学术地位上的些微差异,归根结底都是学者,都是做学问的人或者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学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文英 《社会科学》2005,1(8):105-107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路则权 《理论界》2013,(6):127-128
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对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有诸多启示,体现出口述史学视域融合的特点。他认为口述历史不等于口述史料(回忆录、访谈等),而是口述者自我体验与历史记忆,研究者与口述者多重视域的融合。口述史学避免了其他历史研究不在场的距离感,但口述者的在场已不是当下的在场,对口述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原则,才能取得史料和学术两方面的价值,实现口述史自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周怀峰 《学术界》2012,(7):154-161,289
社会进步有赖于反映社会良知思想的指导,反映社会良知思想有赖于学术的自由和自主探索,学术自由和自主探究则有赖于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而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又是与一定的学术制度相联系的,学术制度的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黄万华 《人文杂志》2006,(6):95-102
佛教这一东方宗教一直构成着海外华人社会多维传统中的重要一维,对华人文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佛教拯世救人的现实性使华人文学直接对话于佛教,从亲情敬仰,到家国崇拜,再到佛陀心愿,成为华人作家的一种心灵历程,也形成华人文学特有的现实主义色彩。佛教的慈悲、宽容推动着华人社会的多神膜拜,有利于华人在海外文化多元环境中的生存,体现出文学的超越精神。而禅宗的影响更深地推动着华人作家将人生感受和心灵感悟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佛理禅趣。佛义禅理作为一种拯救性力量对华人文学发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华人文学在漂泊境遇中表现出积极乐观。沉潜佛典以构筑艺术世界的努力则使华人文学更以一种自由心在“他乡”寻找到“原乡”。  相似文献   

7.
当年历揭开2015年,《学术界》已经走过29个年头,出刊第200期了!蓦然回首,我们有欣喜,为编纂这些学术大卷我们流下许多汗水;我们还有感慨,在浮云烟云风云过后,《学术界》多少载负了一点学术人的精神,抑或是学术精神。在学术领域往往少思想、思想领域往往教条多的情势下,我们多么希望张扬一点学术精祌把我们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与学术大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耀华 《学术论坛》2006,(2):184-187
大学既是行政性组织,又是学术性组织;既有行政权力又有学术权力。大学是学问之大、大师之大。学术大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承者和守护者。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本次年会的主题之一.学术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需要科学精神、学术规范.需要学术监督和相应制度。借此机会,我想就有关问题谈些想法。这些想法,或正确,或错误,都是我个人的思考,正确的愿与探讨.错误的也请批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寻究浙东学术精神的传递途径和传承机制,以及其发展提升的进路.其传递途径主要有四:讲习,即师友讲贯,口耳相传;交往,即寻师问友,交相滋益;立言,即勤于著述,勇于立说;致用,即变革图强,化民成俗.其传承机制灵活多样,有适应性传承、继承性传承、兼容性传承、创造性传承等.浙东学术是个生生不息的开放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而又有普遍价值的进路:在离异中回归,在回归中离异;在批判中构建,在构建中批判;在落实中提升,在提升中落实.自南宋以来,浙东学派虽有聚散合离,浙东学术虽有盛衰起伏,但浙东学术精神却绵延至今,成为浙江精神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理性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精神包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推崇自主、自觉、敬业、进取的价值观,富有经济理性、追求实际的成效与利益,倡导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学术建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文化在其发端之初就缺乏理性精神。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制约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呼唤理性精神,大力弘扬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大学应该是出大学者、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企业家、大政治家的地方。大学不为眼前利益所驱动,因为真理、正义、良知而忘我,是一个社会最高的精神境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关于大学里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体群众眼中的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学界,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美学理论总体品格的历史概括多有分歧。海外华人学者所揭示的中国抒情传统及其研究方法和成果给予我们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某些偏差,反映在学术理论界,就是存在学术精神沉寂消散、渐趋失落的现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时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分清了荣辱界限。本文认为,学术理论界学习实践“八荣八耻”荣辱观,关键是要落实到学术精神的重铸上。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风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铁映 《学术界》2001,(5):7-10
学风问题是涉及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学者,应该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学问,为什么做学问,如何做学问这三个基本问题,而学风则始终贯穿于这三个问题之中,体现着学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界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必须同心协力纠正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在科研工作的实践中去改进学风,坚持不懈地加强学风建设,为了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以实践为标准,以良好学风立世做人,唯科学唯真理是从.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值得大学欢呼?不管怎样从学术上界定"当代",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处在"当代"之中。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从后思索",也就是说,当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还没有完结的时候,是不可能对它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7.
韩芳 《阴山学刊》2021,(2):79-88
学术失范现象不断发生的今天,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科研的学术阵地,对维护学术尊严、捍卫学术精神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高校学报编辑作为学报把关人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学报编辑要实现“互联网+编辑把关”,要从“编辑”到“编辑+”转变。数字时代的到来会使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容易使编辑工作重心产生偏移。不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编辑的学术素养仍旧是高校学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人"与科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华 《学术论坛》2007,2(4):22-26
科学精神包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知难不退的精神;勤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精神;静心研学,戒急戒躁的精神;淡泊名利、苦耐清贫的精神;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修炼完美人格的精神等。弘扬科学精神,对端正学术风气,反对学术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学衡派人物大多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又因涉洋留学掌握了新式学理,能够从中西文化多角度比较的学术层面讲述维护已有文化之必要的道理.他们反对全盘西化,张扬学术民主,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取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使一直所向披靡的新派学人遇到了真正的劲敌,其文化精神与论学立场值得作一番深味.  相似文献   

20.
胡志斌 《学术界》2012,(11):137-146,285
学术精神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和导向,是学者独立、自由、求真、创新等学术品格的表达。学术精神的彰显既需要学者正当地行使学术权利,包括秉持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规避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等。同时,也有赖于国家或管理者在学术资源、学术政策与法律等外部条件上予以合理设计和有力支撑。外部条件中的权力因素与学术资源有限性的叠加,使得学术权利的行使不仅具有依附性,而且还充满竞争性。由于学术自律和他律的不足和失控,当下的学术研究有了浮躁、功利、失范、不端等学术精神异化的心理和行为表征,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法理的角度解析,管理者学术权力行政化、利益化是学术精神异化的外在趋导因素;学者学术权利功利化、亲权力化是学术精神异化的内在驱动因素。因此,基于学术法治的内在要求,应当对学术权力和学术权利的行使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