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大量历史文献 ,通过对甘、青、川、滇藏区历史沿革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清楚地指出 :这些地区中的绝大部分早在秦、汉时期就与中央王朝有了密切联系 ,有的即属中央王朝统辖。吐蕃在 7— 8世纪虽曾一度占据过这些地区 ,但这只是其在对外扩张中一时的态势。由于唐王朝始终坚持反侵夺斗争 ,加上被占地区各族的反抗 ,吐蕃时期并未能亦无法形成由其有效统辖的所谓“大藏区”。在吐蕃崩溃后 ,这一情况自然更不可能出现。到元、明、清时期 ,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地方和各藏区的治理更为全面、有力 ,始终没有出现过由西藏地方统辖的所谓的“大藏区”。  相似文献   

2.
门隅自古是我国西藏管辖的地方,无论是历史上强大的吐蕃王朝还是其后藏传佛教各教派先后掌权的西藏地方政权,都对门隅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本文通过藏文史料的分析,梳理门隅与西藏的历史和政治关系,论述我国西藏地方政府对门隅地区统辖与管理的史实。  相似文献   

3.
本文揭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步步地向前发展,遵循远古文化的多元分散发展一区域性统一→十全中国大统一的演进模式,经历古代和近现代两大发展时期,在古代发展时期孕育、开端、发展,以至确立的。在中国历史疆域内的各个民族一道推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各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西藏地方的主权归属。文中详论西藏主权归属的历史形成,并重点剖析“甥舅关系”的实质和吐蕃王朝的历史地位以及从元朝开始西藏归入全中国大统一,成为中央政府统辖之下的一个行政区域的历史定制。所谓“西藏独立”,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肢解中国政策的产物。迭赖集团肆意歪曲、篡改历史,妄图为其分裂祖国、制造“西藏独立”寻找历史根据,是决不会得逞的,应以历史的真实内容,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说明,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领导的吐蕃王朝就是唐中央政权统辖之下的一个地方政权,西藏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驿道既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统治力的体现,又是各民族关系发展和文化融汇的"传送带"。藏区驿道是中原地区驿道的有效延伸,是西部地区各民族驿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区与中原地区文化融汇发展的主要通道,"驿站传信"对藏区古代社会发展以及藏族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简要梳理了古代中原驿站网络辐射下的藏区驿道建设和吐蕃王朝及其后政权对于藏区驿道的拓展情况,并从信息传播角度论证了"驿站传信"对藏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代西藏地方正式纳入元中央王朝的管辖,元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进行了全面施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治理,西藏地方与元中央政府的关系是属领的政治关系。自此,西藏地方始终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治理之下,对西藏地方拥有完全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7.
马国君 《学术探索》2023,(5):94-102
土司“所属司”即大土司领下的朝廷官授土司之省称,大别为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类下土司,以及土府、土州、土县类下土司。两类“所属司”与朝廷关系言,属中央王朝政区合法基层官员,朝廷要授予印信、号纸、官服,职位准许承袭。与被统辖的大土司关系言,为其属官,接受其派遣和命令。“所属司”生成路径有王朝更替归附者,有政区管理划隶者,有招抚他族、征战有功者。“所属司”设置,巩固了土司的国家认同,对于探讨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智慧,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7至9世纪间,随着吐蕃王朝的强盛与扩张,其疆域迅速扩大,尤其是安史乱后到吐蕃王朝灭亡期间,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些吐蕃王朝的占领区,当地居民遂成为吐蕃王朝所管辖的人口,同时,吐蕃还从唐境虏掠大批人口充实其占领区。这些因素使吐蕃王朝人口激增,成为藏族历史上占有人口最多的时期。保守估计,有唐一代仅吐蕃新占领区的人口峰值就接近300万。吐蕃所控人口的变化与分布,对当地的民族成分构成及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文帝与历史上的"德治仁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斯风 《河北学刊》2002,22(3):146-149
“德治仁政”是古代中国人所希冀的理想目标。按照儒家的观念,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惟仁者宜在高位”,主张以统治者个人的高尚品行来影响和治理天下。综观周秦至清的历代王朝,能够与所谓“德治仁政”相联系的,惟有西汉王朝的文帝时期。而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又有着其复杂独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吐蕃王朝建立后,继续拓展管辖地区.对这些处于边境的后拓地区,吐蕃王朝是如何进行军政区划设置的?本文主要依据敦煌西域吐蕃藏文文献和同期汉文文献,对吐蕃后拓的管辖地区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吐蕃王朝两大羁縻藩国以及东道、南道和北道节度使韵建置.  相似文献   

11.
麻桂英 《阴山学刊》2006,20(2):69-70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突出的是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及过程性。  相似文献   

12.
“以字句”,有的学者认为是处置式,也有的学者持反对意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字句”的性质及前人与此有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继今年7月19日全省第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讨会之后,省社科院、省社联于2002年9月25日在九江师专召开了今年全省第2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讨会。会议中心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关理论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与俄语动词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欣 《北方论丛》2002,(6):124-129
俄语"体"是众多语言中最发达的.因而我们用它来同汉语的体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汉语助词"了、着、过"与俄语动词体的对应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对应.从功能对比的角度分析,两种语言的互译应在考虑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形式与意义兼顾.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只是在个性、共性、个别性、普遍性这些概念上打转转不同,中华古代文论在塑造典型人物上,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典型人物形象的根本特征,就是要形神兼备,让读者感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同时又在它身上能够见出深刻的社会意义来。中国古代的“传神写照”说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典型论。  相似文献   

18.
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和谐社会”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合理与功能协调的表述 ,它有四个条件。当前 ,我国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累积了大量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能够建立起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重思"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化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必须将问题具体化到其时空背景之中.由此出发,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所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对分离,使得文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不再能凭借政治的强力作用而获得一种硬性的约束力量,而是转变成了只能依赖于自身的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的"软性"约束.对于这一转变的不适应,便是引发文化人人文精神失落感的现实基础.市场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单一性,而将转变为一种现代性取向与传统性取向并存的复调化状态.在这一转变中,文化人能够做的,一方面是适应"边缘化"位置,另方面是建立起新的学统以作为承载人文精神之基础或载道之具.  相似文献   

20.
"生态型政府"初探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提出并研究"生态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对"生态"概念的辨析解读基础上,我们将生态型政府的内涵定位为致力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优先是其根本价值观;生态管理是其基本职能;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其核心能力;综合协调性为政府生态管理体制的显著特征;生态科学家咨询为政府决策机制的广泛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