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全球化浪潮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单纯的抵制和排斥必将使我们重新回到锁国封闭的境遇之中;而一味迎合并积极推进这种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则无疑是在自掘自己的文化之根。本文侧重于考察全球化背景中汉语文学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全球化困境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可能引发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中国要不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如果要,怎么实现转换?在反省现代性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仅仅担任批判者的角色,还是在批判的同时参与建构?如果说这些问题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存在的话,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问题则变成了再也不能绕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和西方殖民扩张 ,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美学现代化的进程 ,使它沿着两个方向展开 ,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功利主义美学观构成了时代的主潮 ,而以个体为本位 ,坚持艺术和审美独立性的理论也作为潜流在运行。今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剧 ,我们反思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 ,必须以此为借鉴 ,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现实 ,追求人类普遍具有的精神价值 ,处理好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 ,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以把中国美学的发展纳入合理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伴随当今全球化态势日趋深入的进程,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带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则是不乏机遇又充满挑战。在这其中,文化全球化对于大学生身份认同这一方面的影响最为显著。本文将以后殖民理论为论点,以此对文化环境衍变对大学生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并针对当前现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全球多元文化激荡碰撞的语境中极易产生身份的焦虑,面临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而多元文化身份的建构正是基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特点、文化根源以及历史视角所作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对当代中国美学带来的最大挑战,在于此后的理论建设将置身于国际范围的对话中。为此,不仅必须找到中外对话的契合点,还需要反思和发现自身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它们。这是因为,对话并不等于简单地认同、回应甚或重复别人的  相似文献   

7.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始终是众多学者、特别是第三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而香港作为早期殖民地被迫更早地卷入全球化,文化认同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以香港为例,分析了香港本地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下研究香港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进而探讨了香港文化认同的困境所在,引申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普遍困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谢中山 《南都学坛》2009,29(2):67-70
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正经受着经济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文学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勿庸质疑的事实。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边界已经日渐模糊,文学的大众化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紧密相连。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产业性、娱乐性、技术性、流行性的特征,造成文学大众化的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一些作家思想的匮乏。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跨文化美学”研究成为世界美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向之一。在认识到“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未完成形态之前提下,试图从文化语境、美学新质、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域等不同方面阐发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与合法性问题,以期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是连结个体与民族国家的制度性纽带,体现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互惠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以民族国家作为参照系的公民身份越来越受到侵蚀。全球化不仅外在地削弱了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制度性关联,而且还内在地给个体的自我认同机制造成了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构想。多元公民身份超越民族国家的视界,建立一个包括亚国家、国家和超国家层级在内的公民身份体系,以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政治空间和认同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悖论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获得了全新内涵的同时也彰显出三种悖论,即工具理性凌越表现理性的技术性悖论、启蒙现代性消解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性悖论和非理性主体压倒理性主体的主体性悖论。面对这些悖论,我们所委做的不是消除这些悖论,而是站在生态批评的立场上,运用现象学方法将其整合在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场域,以此促进审美文化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杜崙 《东方论坛》2010,(4):35-39,53
处于现代社会的要求,中国人不仅要保持"推己及人"的儒家传统,还要注意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对等"和"平等"的关系。我们在保持和发扬"尊老爱幼"这一儒家传统的同时,也要提倡"爱老尊幼",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返本开新"地创造出儒家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作为经历了历史积淀而植根于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会在历史进程中或者被强化或者被削弱。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不仅涉及成员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溯、挖掘与重构,而且也关涉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及文化博弈,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与博弈。应对文化霸权以其发达强势的文化渗透所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断裂,不是简单的"回顾"与"模仿"而是"创新"与"重构",必须要认真反思"认同危机"与"文化空场"问题,从战略高度上采取种种措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与"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给世界各国、各民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认同危机等问题,如国家认同意识的下降、族群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民族问题国际化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公平、合理、开放的社会结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促进各民族的社会整合、增强国家认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聂茂先生的《民族寓言的张力》,站在全球化理论前沿,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本土文化的具体语境,借助于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解读。其既对各个文学思潮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码”,又对各个时期创作群体的特征进行“把脉”式的“阐释”,希望借此获得“历时”的“深度”,一种“共时”的“广度”,以及一种立体的“厚度”。聂茂先生通过这种精细解读,将一堆堆隐藏在材料之下的作品原义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了。在他看来,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群体的共同努力,不仅冲击了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自在预想”,而且修补、充实、拓展和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之本身,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有着“不可轻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是指军人以自我为审美对象进行自我审美的现象与过程。采用自制的词汇表对488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军人对自我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较高,其中对崇高品质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2)军人对自我现实形象的审美认同较低,其中对崇高体验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3)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在崇高体验美与崇高品质美上差距较大;(4)参战经历对军人自我理想与现实形象审美认同的影响显著,而类别的影响不显著。本项研究表明,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存在差异,参战经历是影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信息化战争形态下的军人自我形象锻造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