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陈与义咏雨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与义的咏雨诗手法独特,往往遗貌取神,体现雨中景物凄艳的美及雨后景物清新的美。就内容而言,其前期咏雨诗多表现仕途不畅的抑郁及客居他乡的愁怀,后期咏雨诗则转而抒发其身处乱世的国恨家愁。与杜甫的咏雨诗多写实不同,陈与义咏雨诗多写意,这与诗人的个性气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杜甫写雨诗的分析、对比,文章认为由于雨的特点、居住地的气候、中国古典诗歌中写雨诗的传统和自身的心理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雨成为杜甫经常描写的对象;写雨诗则表现了杜甫丰富而敏锐的情感,显示了杜甫生命的境界.其特点为在描绘雨时,杜诗体物工妙;在用雨来营造意境时,杜诗造境浑融;在用雨来象征暗示时,杜诗比兴深微;而李商隐的写雨诗作为个案,则深刻地反映了杜甫写雨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4.
翻开杜甫诗集,在他留给后人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有关咏雨的诗就有五十多首,这在盛唐诗人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遗憾的是对这些咏雨诗,至今还没有人认真地做过系统的研究,这对于全面评价诗人杜甫,不能说不是一个缺陷。本文试图对杜甫的咏雨诗做一简要的论述,或许给研究杜诗的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笔下有许多内容上与"雨"相关的诗歌,这些咏雨诗既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雨的多姿多彩,又融注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体验和情绪。这些情感的生发过程主要有三种情形:因雨而喜,对雨而愁以及值雨而赏。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载的富有诗味的诗句,在殷商时代甲骨文所记的求雨卜辞中发现,如“癸未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虽然是卜辞,但表现出求雨的急切心情,是极富有诗味的。这该是中国最早的诗篇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了。  相似文献   

7.
在李商隐的雨殇情怀诗中,“雨”成了一种有灵性的比兴和象征寄托,借雨写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借雨寄托个人的不幸身世和人生体验,借雨象征险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势力。他对雨的倾情,是他隐晦、曲折解读人生命运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东坡一生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2700多首诗作。其中不乏蕴涵着悠远意趣、耐人寻味的满蕴禅趣的上乘之作。严沧浪说:“诗有别趣,非观理也。”沈德潜说:“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纪晓岚也说:“诗宜参禅味,不宜作禅语。”苏诗中以禅趣入诗的诗是不少的,其内容多从人情物性的体会中来,因饱含着诗人成熟高妙的悟力,故能伺机泉涌,触物成篇,寄兴味于其内,发直趣于其外。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云:水光漱艳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是传颂千古的绝句,所作时间晚于上一首一年。唐宋诗人中吟咏西…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自古以来的山水、田园诗人,都喜欢描写山、水、花、草。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王维,便是描绘田园、山水的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给人以自然  相似文献   

11.
披蓑负笠的外表、倚牛吹笛的行为,是“牧童”形象的基本特征。唐诗中的“牧童”有写实、象征两类,后一类“牧童”身上寄寓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宋词中,柳永多秋暮之吟,苏轼多晴雨之咏,不同的物象选择反映了词人不同的经历、志趣和生活态度。柳永晚年才跻身仕途,且辗转流离,飘泊不定,故多迟暮、悲秋之情;苏轼一生历经风雨,对宦海沉浮已习以为常,故有超然睛雨之态。在吟咏自然之中,柳,苏虽然都有思归之意,但归因与归宿并不相同。诱发柳永归去的是往昔的梦,他向往的是温柔富贵之乡;促使苏轼归去的是自然之道,其理想至境是超然物外。因此,他们对词体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柳永的秋暮词多长调,非此不能尽其缠绵婉致,苏轼的晴雨词多小令,非此不足显其蕴藉空灵。  相似文献   

13.
风雨是易安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李清照身世坎坷,对于词中的风雨意象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她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的夜雨飘洒着离别相思、忧愁失路、前途未卜的哀伤和世事多舛的感慨。唐诗中夜雨意象的独特文化蕴含是与中晚唐时期的审美追求一致的,这种意象模式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夜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意象,它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夜雨传达的不仅是作者的一种时代情绪,更是千载之下文人仕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朱熹诗的闲适人生意趣不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主要体现为:舞雩归咏之乐、卜居之趣、诗酒风流和禅悦之思。朱熹诗呈现的朱子闲适之趣与儒家文化中"乐以忘忧"的精神、道家的适性逍遥、释家的随缘任运及中国诗酒文化内蕴的雅适之趣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雨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雨意象是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种艺术意象.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多用以表现江南的特定环境,表现春天这一特定季节及寒食、清明等特定时令.雨意象还容易使人产生某种特定情感和美感,雨意象还有多种比兴特征.  相似文献   

17.
庾肩吾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创作可分为奉和咏物诗、描写女性诗、忧时伤乱诗和访道隐逸诗四类.这些诗作体现了庾肩吾诗歌创作的多样的艺术风格,即:清新灵动、流丽工巧;体情入微、细腻哀婉;慷慨激越、沉痛悲凉;清幽淡然、飘逸神秀.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词中不同时期“雨”的意象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思和生存状态。“雨——花”深层模式触及词人内在生命渴求和对自我命运的关照。她以女性身份创作使这一意象具有本真女性特质.并开拓婉约词的传统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