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它与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有关部分的血缘关系很浓,《三国演义》的不少章节可以说是《三国志》、《通》的演绎,这方面前人已有不少文章论及。笔者觉得《三国演义》与《世说新语》也极为“通家”。在“文学”这一特点来说,可能《三国演义》与《世说新语》之关系所显示的文学上的规律更具吸引力。一、《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世说新语》给《三国演义》所提供的资料是很多的,依《世说新语》的目录记述顺序排列如《德行》篇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庚公乘马…  相似文献   

2.
读《三国演义》,宛如进入中国古代人才展览画廊。正如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所指出的那样:“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指演义小说)者,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作为一部凝集着古代中华民族丰富智慧和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的杰作,《三国演义》蕴含着多种多样的价值。本文仅从人才学的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为今天的企事业领导提供一些在竞争中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点经验。一、得才兴邦与尊重人才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划的曹操是篡汉的逆臣,“乱世的奸雄”,而刘备则是扶汉的真主,拨乱的雄杰。书中处处以“汉贼”垢骂曹操,以“帝胄”赞誉刘备,其封建正统史观昭然可见。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罗贯中认可《三国演义》(应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编次”“陈寿史传”的,理当按陈寿的三国正统史观进行创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 ,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实证性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 ,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史书《资治通鉴》;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一九七三年出版现在仍继续发行的《三国演义》前言中,对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意义作了错误的否定的评价,认为“《三国演义》在鼓吹实施‘王道’、‘仁政’的同时,歌颂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反对、攻击农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观、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别宣传‘忠’、‘义’等。”这种对《三国演义》主要思想意义的评价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给《三国演义》版本研究造成不少新问题,当务之急是厘清观念、思路和方法。要立足于《三国演义》版本的特殊性,不能以“对错”、“有无”作为衡量版本的标尺。“讲史”、“说三分”都不是罗贯中的创造,属于罗贯中首创的是“演义”体,这才是判别罗贯中原本的标志。命名合理的《三国志演义》是原书名,扌各不通的《三国志传》是后人的妄改。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当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这在史学界大概已成定论。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却还在被误认为是个“粉面奸臣”,这实在冤屈他了。其实,我们细读《三国演义》,再和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对照来看,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并不是个反面人物,而是基本上属于功过并存,功大于过的正面人物。 如众所知,《三国演义》材料的主要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引。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不难发现,有关曹操的叙述与描写,在许多重大事件和情节上,甚至包括某些细节,是基本上忠实于《三国志·武帝纪》和裴松之注引的史实的。陈寿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本)的情节文字与毛评本相比勘,从而论述毛氏对原著的修订和改动,以评论其功过。这样做,我认为是极不合适的。郑振铎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已明确提出毛氏《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所用之底本为“吴观明校刊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以下简称“李评”本)。黄霖同志在《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中,也说“我们在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时,必须联系到它的唯一的祖本李卓吾评本。”这一建议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对毛评本底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纵观《三国》全书,其中能够受到人们(包括普通人民和统治者)普遍敬仰的英雄形象还要首批关羽.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上的欠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谈到关羽时,却说“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清代小说评论家毛宗岗也于《读三国志法》里说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那么,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形象生,为何独数夫羽的声誉最为广大呢?我想莫过于下列三种因素.一、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二、小说本身的传播.三、戏剧的表演不息.作为小说,该者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关羽形象呢?我认为必须抓住关羽一生中的两个主要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一则引吕布语,与元人张思廉《玉笥集》中《南飞乌》诗用吕布事,在今存文献中只见于《三国志通俗演义》,表明元明之际的瞿佑与比他更早的元人张思廉,已经读过《三国志通俗演义》,并用为说诗的根据或诗料;而《三国演义》当成书更早,大约在“元泰定三年(1326)前后”。  相似文献   

11.
《三国》小说史要改写——读周兆新主编的《三国演义丛考》陈辽关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当今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的成书过程如下:元至治年间(1321—1323)出了建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元至元(1335—1340)年间出了闽建坊刻本《三分事略》,...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所叙写的时代,是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文臣武将、风云聚会的时代。其间众多军阀集团与傀儡汉帝之间的君臣关系,各个集团中的文武臣僚与其首领之间依违不定的主臣关系,都涉及到封建社会一个基本的政治伦理观念——“忠”的问题。书中虽然歌颂了一些忠君死节的正统思想,但也出现了很多与正统的、传统的君臣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虽是一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男性小说文本,但也描写了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多是为作者所肯定的良母、贤妻、节妇、烈女,成为小说宣传“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人物系列。作者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站在肯定的立场,以钦敬的态度、干净的笔墨来描写女性,从而提高了女性形象的道德品位,使《三国演义》成为历史演义小说中不可多得的、肯定妇女的正面作品。  相似文献   

14.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等作品里,用了不少的绍兴一带的方言字和方言词。其中有的作者自己向读者作了说明。如“‘难’者,‘今’也;‘者个’者,‘的了’之意,词之决也”。  相似文献   

16.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3,33(1):51-56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之《三国志》和后之《三国演义》不同,值得注意;三国故事中有三个"空城计",反复表现"疏不间亲"。  相似文献   

17.
毛纶为主、毛纶毛宗岗合评《三国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毛岗父亲毛纶关于评《三国演义》的自述,毛纶评《琵琶记》卷首载《总论》和毛评《三国演义》二十三回回评内容和文字的一致,醉畊堂刊《古本三国志》卷首李渔序关于评者的记载三个方面,论证毛纶是毛评《三国演义》的实际主持人,而毛纶父子的充分合作才使评书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自清乾隆年间章学诚提出“七实三虚”之说后,后之学者尽皆附而信之,由于鲁迅先生也赞成章学诚的说法,研究和评论《三国演义》的都依据此说,久而久之,人们对“七实三虚”之说就信而无疑了.其实,《三国演义》并非‘吃实三虚”.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是嘉靖本.这个本子共24卷。分为240则,后人合成120回.为了将章学诚的“七实王虚”说法闹个水落石出,我们最近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次统计.全书共写了参与当时活动的、有名有姓的人物1075个,其中姓名见于《三国志》“纪”、“传…  相似文献   

19.
时至今日,清人毛宗岗独树一帜的小说理论,已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他在小说结构方面的论断,更引起小说理论界的极大关注。毛氏的《读<三国志>法》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具体评点,不仅对《三国演义》独特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理论的总结,而且也为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㈩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的小字注非一人一时所加张志合我在拙文《(三国演义)初考浅论》中,曾对《三国演义》的版本流变作了一个初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作,也不是《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黄正甫刊本《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