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理论诞生。在该理论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要让行政从传统的管理走上政策建议的道路。书中涉及的三个核心概念是政府责任、社会公平与公民精神。政府的责任受到"公共"的思想推动,并以"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公平是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由裁量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与价值促使了公民精神的形成,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精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策讨论和政策制定活动都是由价值和理念所支撑的,因此,这些讨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策分析层面,更应从价值理念的层面展开。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正义三个价值理念出发对退休人员继续缴纳医保费用这一政策提议展开讨论,说明退休人员缴纳医保费用这一提议既有违公平、公正原则,又与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且无益于解决医保费用缺口问题。由此,通过对于这一政策的价值分析,强调价值理念在社会政策分析中所具有的功用,从而拓展社会政策研究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和自编有效的社会心态问卷,随机分层抽取重庆市13个区县1 544名民众进行调查,以检测民众社会心态对其心理和谐的影响.结果发现失地民众和移民的心理和谐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民众,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生活满意感都显著低于普通民众;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其他民众,他们在生活满意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和政府信任感上显著高于农民、农民工和无职业者;高收入者的满意感最大,低收入者压力感最大,中等收入者问题感最大,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的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城市、城郊、乡镇与农村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社会心态是心理和谐的显著预测变量,而其中民众的生活满意感、对政府的信任感和社会问题感是影响心理和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应对不公平的策略选择为分析视角,从理论上归纳了应对不公平的4种策略,即自我被动忍受、被动依赖外力、主动借助外力和自我直接参与。实证检验表明,民族地区受访者选择主动借助外力的人数占比最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户籍、政治面貌、社会经济地位、其他民族好友数、社会公平感认知、民族政策满意度等是受访者策略选择的显著影响因素。基于公民参与能力提升和治理主体有序互动两大路径:本文提出了改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5点政策启示。即提升民族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方法,提升民族政策的公平性,增强女性参与能力,提升民族地区和个体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年“城乡居民社会调查”数据,从微观与宏观层次分析了农民工的公平感,并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及社会心理后果。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宏观公平感要高于微观公平感;两类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微观公平感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与老家居民或城市居民的比较优势均能提升其公平感,而宏观公平感有赖于日常生活体验,感知社会距离越大公平感越低。以冲突感为指标考察农民工公平感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发现微观和宏观公平感均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感,但影响力不同,并且宏观公平感在微观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农民工的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之间有密切联系,公平感的下降往往会带来社会怨恨和冲突的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公平感及社会心理后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不仅关系公民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保证教育公平已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化政府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社会改革时期是民众心理产生剧烈震动的时期,加强民众心理调控,对稳定民心,稳定社会局势,促进改革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民众心理调控的几个主要问题:提高民众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增强民众对改革的心理安全感和公平感;调整民众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发挥政策的心理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社会保障权利的一部分,为公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需要积极介入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主要经过了全能型政府主导的"大卫生"模式和"市场化"导向的基本医疗服务模式,但仍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个人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不同群体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制定具有公益性和均等化特点的服务目标、构建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设具有均等化导向的财政制度,以促进政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9.
公众安全感是衡量城市公共安全状况和评价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挫折-侵犯”理论和差异化的信任机制模型构建挫折经历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路径,采用“2019年新时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公众安全感呈现出个体安全感和社会安全感二维特征,公众遭遇挫折经历不仅会直接降低社会安全感,而且通过降低政府信任、政策认同和社会公平感,降低个体安全感和社会安全感。政府信任、政策认同和社会公平感在社会安全感的影响路径中存在差异化效应,表现为政治信任的“对称性原则”和政策认同的“不对称性原则”。社会公平感成为挫折经历降低个体安全感和社会安全感的重要桥梁。因此,培育风险沟通机制,拓展政策信息获取渠道,增进公众的政策认知能力,构建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对保障公众的安全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个公平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也是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公平政府是我国各级政府治理的重要目标。底线公平是公平政府建设的基础,必须保障公民的生存基本需求,保障公民的教育公平,保障公民的健康公平;制度公平是公平政府建设的核心,必须建立公平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代际公平是公平政府建设的使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