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詹姆逊是西方马克思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前沿代表。他的批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从文化切入 ,用历史性、总体性、政治无意识、认知图绘为基点 ,建构了自己的批评理论。在其理论中突出的特点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与后现代主义加以整合。 相似文献
2.
梁苗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7-41
空间研究和认知图绘的文化策略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落脚点。在詹姆逊看来,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空间所造成的政治行动困境,人们需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来揭示这一空间隐蔽的压迫性,并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来开启这一空间所蕴涵的革命性维度,即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3.
詹姆逊虽采纳了后现代是现代性断裂的观点 ,但他却强调后现代与现代性之间的连续性 ,并主张对现代理论和现代政治进行创造性重建。詹姆逊是少数几位将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联系 ,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广泛的文化逻辑的理论家之一。作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观点的首次尝试 ,詹姆逊将后现代主义置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这一背景中 ,试图通过研究后现代观点来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作为当代西方影响力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经近三十年,传播的热度、广度与深度对中国学界影响深远。詹姆逊文艺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詹姆逊的文学批评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乌托邦思想研究。詹姆逊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存在着文本局限、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相对冷落、缺乏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思想的比较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5.
试析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逊试图通过后现代观点来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观点的首次尝试。他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批评的基础上吸收、整合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现代论争中他坚守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试图使之能圆满解释当前晚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即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来建构后现代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异化是詹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后现代文化作出的总体判断.后现代文化异化具体表现为:文化泛化与审美变异;文化时空逆转与深度消失;文化视像化与创造力枯竭;文化主体消解与精神分裂.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依据,将"差异"确定为后现代基本的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詹姆逊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后现代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晚期发展阶段,其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属于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因此,差异性特征仍为后现代社会所具有,但却有别于其前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性征最直接的表现为"绝对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的后现代时空论是其后现代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时空意识的变化,尤其空间急剧扩张所导致的"超空间"的形成,及其对人的日常体验、历史意识和文化的消极影响.这些困境促使詹姆逊提出了"认知测绘"的设想,希望借助于心理、想象等因素来克服后现代主体的瘫痪,并通过开掘时空的政治维度以重塑强有力的政治主体.詹姆逊敏锐地抓住了后现代时空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致力于发觉时空的政治潜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但过于夸大文化、乌托邦的作用,有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决定论"的弊病,在整合马克思主义和各种西方后学中也产生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詹姆逊始终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并认同当代唯物论的某些变化;由于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后来,他逐渐纠正了这些错误,开始向经;典马克思主义回归.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通过"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诗学马克思主义"的崭新话语展现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文化精神、乌托邦精神.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我们具有无限的启迪和鼓舞.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仰是政治哲学生成的精神基础,是其指向的最高境界,是其学科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制约其全程的灵魂.如果政治信仰不明晰、不自觉,任何政治哲学体系恐怕难以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样如此.政治哲学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品质并不是所谓政治的现实性与哲学的理想性的原始移植或机械相加,而是全新生成的.任何政治哲学对它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其哲学、政治学相比的特质而言,它从来都是用它的"理想性"批判、感召、构建其现实性.所以,现在所谓构建或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要的还是首先科学地研究马克思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2.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妥协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三次政治妥协分别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北洋军阀之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和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国民政治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的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民的政治心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现阶段,对国民的政治心态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的政治参与愿望和政治利益需求的有效措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可靠的政治制度保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闵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30-32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政治层面,政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
家的文明水平,影响或制约着其他两个文明的发展进程。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潜在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从政治理念入手。通过分析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五个理念变迁即政权合法性理念变迁、权力归属理念变迁、权力运行理念变迁、权力控制理念变迁、权力指向理念变迁。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5 .31”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江泽民同志的论述 ,站在时代和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 ,高瞻远瞩 ,立意深远 ,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秩序、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互动体系,他们之间构成一个“冲突—整合—有序—再冲突”的螺旋发展过程,其中政治冲突是问题,政治整合是手段,政治秩序则是前提和目的。厘清三者关系,对维系与发展现有的政治秩序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同时得以推进的进程。无论是通过主观规划与设计所推动的一国政治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形成种种差异或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治一旦形成,一旦通过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乃至作用于自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国情基础来构建一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那些共通的、普遍的政治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属于政治原则方面的,如"人民主权"原则以及基于这个原则的一些价值和理念;属于政治精神方面的,如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属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如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手段。当然,正确区分政治发展中的合理借鉴与向别国输出政治价值和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政党权威是中国现代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实现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政党权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党权威形成的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重点探讨了政党权威在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并对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权威转型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为主导的影片迅速形成了主流政治大片的新类型。但不得不指出,这种类型倚重"数星星"的娱乐议题,割裂了审美认知与情感关系,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难以有效地阐释政治观念及其价值,反过来也影响到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政治叙事缺乏感染力。我们认为,当下电影的高票房与社会议题的设置关系密切。主流政治大片需要从当下政治实践与国际政治的两个维度上,运用包括领袖人物与政治观念等多义与复杂性,设置吸引大众关注、积极参与的政治议题,从而塑造出一个理性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赋予了以“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这一古老话题为内涵的民主理想以真正生命 ,使其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但是 ,我国的民主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因此 ,探索一条代价小、符合国情的民主建设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民主建设必须 :从实际出发 ,采取相应的步骤 ;坚持逐步积累和配套发展 ,不能企图一步到位 ;与法治建设结合起来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坚持以党内民主促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