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锡淦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宗教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而宗教文化属于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财富,它将在人类社会中永存。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刘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后,其凭借传播方式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有效接收率,也使一些外界的受众能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最新的民族动态和风土人情,从而由过去的小众传播过渡为大众传播.文章探讨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带来的新内容和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对策,希望对增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基督宗教的中国化问题近年来引起热议,探讨这个问题应当以文化传播理论为前提,要在中国语境中具体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基督宗教的各个派别在不同历史时期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已经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已经中国化。中国政府坚定地认为,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后已经是中国的宗教,天主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已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认中国天主教和中国基督教从总体上已经完成了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天主教和中国基督教是中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内的中国宗教应当为中华文化建设出大力,但中国基督宗教仍旧需要进一步中国化,需要深度中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宗教一定能够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深度融合,实现深度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李晶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8-62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开启了文化传播的全新时代。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推进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应积极借助新媒体传播媒介,创新传播形式,积极构建中原文化传播新机制。一要着力推动中原文化的认同机制:引导主流舆论,掌握新媒体时代话语权;提升文化内涵,实现中原文化价值认同。二要深入推进中原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进行跨时空的信息传播,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挖掘新的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产业。三要建立健全中原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四要建立健全中原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强化政策措施,为中原文化传播提供政策保障;注重技术革新,为中原文化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肖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
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历史积淀.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是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学习和传播汉语言文化成为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股新潮流.新媒体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触角,为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对接.在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新语言文化现象,显示出传播新特征,基于新现象、新特征,结合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使汉语言文化更有效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交互艺术是现代摄影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设计等新形式传播媒介的统称,具有巨大的传播能力和影
响力。在蚌埠市博物馆的“禹会诸侯,祭祀天地”复原项目中就应用了新媒体交互艺术进行数字复原。在其他传统文化保护与
传播项目中,新媒体艺术也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交互艺术应用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事业,能够更加
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9.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使得多元文化加快交融。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愈加重要。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以新媒体为载体,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延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命,增加其活力,成为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新媒体业已成为全新的传播媒介,其在对传统传播方式造成极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纵深提供了全新平台。本文将基于新媒体时代,针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困境,探索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李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113-11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境与挑战。新媒体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赢得了更多话语权,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传播弱势地位明显、传播功利化娱乐化与同质化形式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资金人才缺乏形成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困境。加大投资、培养人才、加强监管、构建多元传播机制、缩小各民族与区域差距、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范式,国际化传播随之呈现出以去中心化为特征的全民传播态势.安徽地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可以借助传播格局巨大转变的重要机遇,依托新媒体手段,通过文化认同整合、现代化诠释、特异性凸显、全媒体融合等策略构建安徽地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新机制,为提升地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效果提供新路径,以扩大安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米忠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4):95-9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悄然进入大众生活。传播媒介迭代更新,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媒体的移动短视频,以简便性、趣味性、碎片化、多感官性与强交互性等特征,迅速被大众接受。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创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短视频的创作既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可以限制原有文化的传播。通过分析移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剖析其对凉山彝族文化传播带来的问题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探讨这种变化对彝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性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迅速进入并占领人们的生活。结合武陵民族地区的新媒体发展及应用状况,分析和解读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媒体平台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焦利勤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为企业构筑起了新的传播环境,赋予了品牌传播更广泛的内涵和全新的传播理念.针对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从关注消费者心理出发,塑造品牌个性,实现精准传播,运用各种手段,从而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独特优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了解其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其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最后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要营造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新媒体传播者应积极创新,拓宽传播思路;三是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增强民族认同感;四是使传播主体多元化,强化传播深度.希望从新媒体这一视角提出一些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以期形成多元的传播形式,为我国体育传播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韩向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86
跨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方向,而宗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活动则被大多数的专家认定为文化的核心,以宗教的传播与发展来讨论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于寻求一种普世文化建立的可能性,而这种普世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人类宗教的相似性这一点上。文化冲突只是文化交流的一个历史范畴,促进各个异种文化之间的融合才是我们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殷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69-172
[摘要]新媒体言论传播的主要结构可从主体、载体、内容三方面展开分析,其传播主体具有相对的广泛性和年轻化特点,并把传播行为与生命行为融为一体,一同构造了生命的价值。传播载体具有多样性和交叉性,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19.
戴继诚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94-98
宗教传播是扩大宗教影响的必然环节,它不仅是简单的个人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扩张与信仰的移植。宗教传播包括组织的重建、教义的推广、行为的效仿与体验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传播是一面双刃剑,它既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可加速其他文化的遗失或毁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宗教应该对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宗教传播与文化调适--关于佛教儒学化与基督教儒学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登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2):41-43
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外来宗教文化的本土化(中国化)主要表现为儒学化或儒学伦理化.佛教和基督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都曾采取文化适应的策略,但却取得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通过和平而又有选择有制约的交流、对话所产生的创造性的融合更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