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通俗性娱乐性作品翻译传播成功的例子,是翻译(译者身份、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与传播内容(故事情节)、传播环境及渠道(海外出版与宣传销售)、传播受众(读者定位)相互配合与协同运作的结果,而非原著翻译加出版发行两个独立的步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必须符合传播的基本规律,才能促成文化对外传播.翻译选材的内容适于传播,是传播的必要条件;翻译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是前提条件,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有利的传播环境与渠道是文化走去的充要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也日益重要,而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则一直处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边缘地带。为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对外传播,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三体》英译本译者主体体验性和译者多重互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应从译者出发,兼顾翻译活动中各因素。翻译活动前译者应加强与双语世界的体验,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读者需求,主动向读者靠拢。文章还对科幻文学翻译以及科幻文学译者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以期为我国科幻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译者文化身份和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本文通过对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文本解读和翻译过程三方面的显现。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和谐发挥将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带来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沙博理的翻译具有跨文化的主体间性独特视域,跨越文化身份主体身份认证为翻译提供了特殊的理解前提,其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也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从主体间性这个视角研究沙博理特殊的翻译模式,可以更好地看出译者主体间性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外来译者群体对我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贡献重大,其译作也显示出高超翻译艺术,但目前对这类译者群体研究不足。任东升、王芳等的新著《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文本对比分析与译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外来译者典型代表沙博理的翻译艺术进行了多维度深刻阐述。结合对该著的介评,重点探讨外来译者的译者身份、国家叙事对外来译者行为的规约、国家叙事与翻译艺术如何共同呈现以及外来译者研究路径四大问题,以期为外来译者研究和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这一群体的国家叙事对外传播作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陕博日历·2021·大唐花舞》中的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为例,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构建概念映射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模型,探析总结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需要经过解码—编码—实现身份归属三个步骤。针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编码过程,译者需根据自身解读选择恰当的隐喻翻译方法,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再隐喻化或去隐喻化或非隐喻化的改编,以译文实现与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为最终目标,促使中国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隐喻意象为目的语受众成功接收,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从幕后到台前——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翻译理念的历史演变,考察了译者身份在翻译活动中的变迁历程,译者主体经历了一个由隐蔽到彰显的过程,并从哲学层面剖析了译者身份变化的原因。译者主体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在译论研究中,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与作者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对译者立场的研究为数不多,法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贝尔曼在其《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一书中提及译者立场。他强调,批评者在批评一部译作时,首先要考察译者立场。本文拟考察近代来华传教士口译活动及口译活动之外的译者立场,其立场大致可分为:传播宗教之立场、帝国主义立场、传播西学之立场以及传播中国文化之立场,以期待彰显其立场,为译者立场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冰心、何赵婉贞、胡品清、钟玲、王椒升是李清照词“走进美国”过程中的核心中国译者。他们的李清照词英译策略极具特色,翻译质量上乘,是为“学术英译”和“诗性英译”。会通中美文化的五位翻译家具有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等文化身份,这既可以保证纯粹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又可以纠正外国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译、误释。因此,中国译者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应得到认可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以具体的例证来分析和阐释语境对外宣新闻翻译的制约,可见原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内容,而译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形式。译者应准确把握外宣新闻翻译中的语境因素,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传播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翻译观将译者的身份定位为"仆人"和"隐身者",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互文性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使之走向更加开放的空间。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也是翻译活动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使者,译者在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后殖民语境下分析《红楼梦》两译本的文化与翻译,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板桥家书》是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之一。译者借此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译者身份之扬抑,使其既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又在传播过程中,努力做到了与西方读者的视域融合。译者主体性之扬抑,是一个译本得以在译语社会被受众广泛接受之基础所在,林语堂译《板桥家书》,正是此一明证。  相似文献   

14.
旅游英语翻译因其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给译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如果以功能等值理论为指导,兼顾其鲜明的目的性和呼唤型文本特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比如释义性翻译、规范性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等就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更要具备强烈的对外宣传理念和文化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错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频繁,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翻译中的时空错位、身份错位和文化错位三方面分析跨文化翻译中出现的错位现象,意在阐明翻译活动应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文明传播。  相似文献   

16.
从模因论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就是文化模因的传播过程,译者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归化、异化和杂合。电影片名的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而杂合翻译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文章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应该是多重的,因为翻译涉及到的除了语言的转换,还有文化的转换,其中蕴涵着译者创造性的劳动,即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翻译中的译者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文化身份是一个既融合外来文化又维护本民族文化特性的矛盾体,具有鲜明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两重特性.前者通过翻译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对“他性”文化开放和接纳,促进文化融合的步伐,后者是指在全球化翻译浪潮的冲击下,译者保固其民族文化特性对“他性”文化的一种本土化。翻译的全球性和民族性直接影响到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译者文化身份的两重特性相互渗透,需要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翻译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而又结论未定的问题。翻译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翻译中对译者的态度、对译者身份的界定以及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给译者研究以及译者主体研究带来了新的局面。本文拟就翻译中译者地位和主体性研究作一历史回顾,以此探讨译者在翻译发展和翻译理论演变过程中的身份变化和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