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风格的比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跨文化文学风格的比较不仅能帮助借鉴、参照他人的文化来建立我们自己的风格,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世界文学多元共生、互相补充发展的前景。进行跨文化文学风格的方法研究,首先要区别文学风格系统平等对话与传统的文学交流。独立的文学风格系统平等对话,指双方自觉认识异质他种文学风格系统对立同一基本特征,在对方参照下重新认识自己系统基本特征,并以种种方式将对方系统结构引进到自己系统中,打破自己原有的对立同一固定模式,以自己的文学风格系…  相似文献   

2.
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在清末民初以古文笔调翻译了西洋小说189种,把外国文学大规模移植到中国来,促成了中国文学的巨变。他是古文家,颇为晚清桐城派“护法”,但他从不承认自己是桐城派,也不按桐城派的清规戒律行事;他虽是改良派康梁思想的认同者和回应者,但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书生”身份。古文家身份为他翻译传播新文学新文化的事业带来了特殊色彩,而以游侠自命的古文家更成了他晚年抗拒新文化新文学的主要因素。他对外国小说的介绍、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仿效西方文学的尝试,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其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沈璟之弟在他写的《鞠通生小传》上说“海内词家,旗鼓相当,树帜而角者,莫若我家词隐先生与临川汤若士。”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在明万历年间影响很大,几乎独占剧坛。但他只重音律,不重内容结构,对当时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极坏影响。然临川一出,海内词家,独树新帜。他继承了我国戏剧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吸取了我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铸成了我国戏剧史上的新高峰。他的戏曲理论与创作实践,正与沈璟对阵。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正像日本青木正儿说的:“显祖之诞生,先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当时曲家认为沈、汤各有所长,朴壁竞辉。如果从剧作内容与形式较之,沈璟根本无法和汤显祖匹敌。从内容上看“义仍填词,绝妙一时,语虽斩新,源实出于关(汉卿)、马(致远)、郑(德辉)、白(仁甫)。”从艺术特色上看“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这些见地确实是从实际出发,说到了显祖剧作的真切处。  相似文献   

4.
有人断言,“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研究在内地”。此话并不全面。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比内地还要早。还在内地闭关锁国的1964年,罗香林教授就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过《中国文学在香港之发展》的专题报告,不过他谈的是在香港的中国文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且当时还未有明确的“香港文学”概念。到了1974年9月,吴萱人在《学苑》发表了《20年来香港文学的嬗变》,从宏观上论述了与内地文学分流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1975年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编印了《…  相似文献   

5.
朱熹研究的新创获———读《朱熹文学思想论》□凌佐义朱熹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颇丰,有可观者。他也是一个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文学观念都具有独特的品性。然而,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们基本上以“卫道士”目之,对他持贬...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年的思考、努力,赵炎秋的新作《形象诗学》终于完成,即将面世,作为他的老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从1994年博士论文的选题,到1996年博士论文《语言与形象———对形象理论的再探讨》,到2000年本书的前身《文学形象新论》,再到2004年的《形象诗学》,赵炎秋研究文学形象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这其中想必既有欣喜也有艰辛,但能以十年时间坚持就一个学术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不到长城非好汉,这种精神我觉得还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提倡的。赵炎秋决定选择文学形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的时候,国内语言论文论风头正健。不少问…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和陶诗”,可以说是他30年来倾倒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一个总结。以和韵的形式表示出来,存在着视陶诗为诗之极致的认识,和视自己为陶诗真正传人的意识。苏于穷极潦倒时所作的“和陶诗”,作为冷静地追求人类个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学,又是宋代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8.
朱寿桐 《学术研究》2022,(6):164-17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学术基础,第一是中国文学的学术基础,第二是西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术基础。鲁迅是将西方的文学研究传统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开拓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开辟了以西方文学学术体制的文体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方法,他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勃兰兑斯式文学批评的首倡者和卓越的实践者。鲁迅自己的文学实践也为瞿秋白开创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准备了基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文学发生十数年后,在鲁迅等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开辟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只有在全面继承和发展新文学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学科的学术辉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宏观的视野,力图概括地描述近30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绩。首先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指导以及学科研究领域的开拓、文献资料的收集出版、研究队伍的成长等方面,对这时期文学研究成就作出概述,继而分别从理论建设、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和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具体介绍了许多学者研究的实绩,并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扼要的评述;最后,基于历史经验,对未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明明 《理论界》2009,(8):155-156
布宁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很早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布宁研究作为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富于代表性的现象.亦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1月,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发起的“北京中青年学者文化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在京部分从事文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就“21世纪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走向”及“文学与宗教”等当前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北京语言大学高旭东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他指出:文化研究无疑将是21世纪文学研究的热点,这个热点将会从多个方面深化文学研究,而宗教与文学向来被认为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这个视角可以深化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喜剧姿态与悲剧精神--从王朔、刘震云、王小波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文学,就聊我们熟悉的一些当代作家以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最近20年进展的比较好。但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情况,就是几乎所有学者在做过充分的了解和研究之后,都要摇一摇头下一个结论说,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好。其中很多学者最后都转向了,不搞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了,将自己的研究目标转移到历史、哲学。文化等等别的领域去了。 我想这些人的判断总归有他们自己的充分根据。好像不少读者也有这样的看法。有一回我在自己任课的班上搞随堂调查,问大家现在读什么书。尽管我给他们讲的课是2…  相似文献   

14.
一、对敦煌文学的理论与宏观概括 追寻颜廷亮先生的文学、文化理论探索之路,我们以他对敦煌文学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敦煌文学是敦煌学领域里最早开展研究的学科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第一流的中国文学史家,几乎没有人不涉足敦煌文学.他们推出了一大批敦煌文学的奠基经典之作,筚路蓝缕,影响极为深远.但是,由于这批学者主要是就随时得到的材料进行移录校勘和整理,在理论的探讨和宏观把握方面显得不足.颜廷亮先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涉足敦煌文学研究的,这个时候,敦煌文学研究的积累已相当丰厚,敦煌遗书的精华部分大都已经公布(通过图版或缩微照片),这为他从更高的层面研究敦煌文学提供了客观条件.由于颜先生对中国文学从古代到近代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学嬗变做过深入探讨,近代学术大师受西学的影响而从学理和历时变迁方面研究文学的治学方法对他影响至深,所以他研究敦煌文学就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和宏观的探讨,而这正是百年敦煌文学研究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庄子》研究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偏狭到科学的演进态势。具体说来,建国后的前30年,大陆《庄子》研究几乎随着思想政治运动升降沉浮,致使研究重点多在庄子的哲学方面,对庄子的正面评价也不够,在《庄子》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承接鲁迅、闻一多等前代学者关于庄子散文的理论建构而在微观层面有所推进。后30年来,学术界不仅对《庄子》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庄子》文学的研究亦逐渐深入、拓展,出现了多角度、专门化的研究,在《庄子》美学及文艺思想、《庄子》的风格、《庄子》的艺术形象、《庄子》与散文、《庄子》与寓言、《庄子》与小说、《庄子》与诗歌、《庄子》与神话、《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回顾建国60年《庄子》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学术界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对今后《庄子》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圣勃夫在重振法国文学批评的权威方面功勋卓著,影响广泛,不过在他逝世之后不久就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崇尚古典文学传统的转变,并重申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但在对待文学新秀方面未能经受住考验,对司汤达、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缺乏深刻理解。他涉猎广博,治学严谨,40年的辛勤笔耕积累了丰硕成果,然而他的传记式批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不能真正解决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代批评大师的圣勃夫逐渐被历史所遗忘,既是令人惋惜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7.
商业化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上海三十年代初文学商业化趋势有密切关系.借助上海成熟的文化市场、商业化的生产传播方式,左翼文学在短时间、大范围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蔚成大观.30年代以后,一方面文学审美风尚的变迁,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减弱;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加强图书审查制度,大大压缩了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种种因素导致左翼文学从创作到出版的式微.  相似文献   

18.
纵观王国维一生,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年-1905年左右,主要从事哲学(包括美学)研究;第二阶段,1906年-1911年,主要研究文学──以文学理论及戏剧史为主;第三阶段,1912年-1927年,主要研究史学(包括甲骨文、金文等)。三个阶段的转折,以到学部(教育部)任职及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为契机,而他的古典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哲学与文学阶段,其中哲学阶段为接受外来文化思潮时期,文学阶段为将外来文化思潮(包括文学)与中国文学相融合并作比较时期。(当然两个…  相似文献   

19.
对新时期的文学,历来研究其思想倾向者居多,而对其整体的艺术风格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二则是对艺术风格很难作量化分析。但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之间毕竟存在紧密、有机的内在联系。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相较十七年而言,具有明显的急剧变化、迅速发展、不断深化的特点。但反思与改革的双重奏,始终是新时期文学的主旋律。对历史反思到对民族文化反思,从文化反思到文学观念反思;从现实社会改革到思想观念改革,从思想观念改革到文学…  相似文献   

20.
朱志远 《云梦学刊》2023,(5):112-124
蒋寅以研治中国诗学著称。通观他近三十年的著述成果,其主要贡献体现在对古代诗学相关命题的阐释与理论批评上,治学范围经历了从中古到近古文学的跨越。《中国诗学之路——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一书集中收录了蒋寅三十年的诗学研究成果,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他的诗学思想轨迹,以及从作家作品研究到文人心态史研究、从文献稽考到理论总结与建构的双线交叉并进的学术脉络。其诠释路径往往蕴涵着历史、文化与美学三重视角的审视,堪堪代表了他学术思想认识上的三次嬗变。此故,蒋寅诗学三变更强调三重思考视角之变,不变的则是他作为一个纯粹学者一以贯之的真理探索精神、学术自由心态和理论建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