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从贷款来源、对象、发放、回收和管理等方面比较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的政府资助型助学贷款运作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特征和共性;提出我国可借鉴其贷款方案多样、对象宽泛、手续简便、程序规范和专职机构管理等做法。  相似文献   

2.
助学贷款制度是我国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采取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它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资助.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贷款学生逾期还贷不良、银行风险过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改进贷款渠道,完善贷款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谈高校贷款的自我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四星 《云梦学刊》2005,26(5):72-74
在高等教育扩张时期,银行贷款是解决高校资源制约的有效办法,但学校使用贷款资金需要承担资金成本和风险。作为贷款直接责任者的高校,必须具有正确的贷款指导思想和原则,加强贷款资金管理,规避贷款风险,确保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为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通过大量举借外债来刺激经济增长,加之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政策失误等原因,从而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因此,向IMF申请贷款就成了各国解决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以IMF贷款框架改革为视角,基于IMF的宗旨和职能来论述IMF在主权债务危机解决中的定位和作用,通过分析IMF贷款框架改革后仍然存在的不足,对其今后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近几年的发展很不顺畅,主要是由于信用缺失、就业压力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助学贷款的风险较大,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分析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症结所在,提出有效防范并化解风险的措施,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已成为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近几年的发展很不顺畅,主要是由于信用缺失、就业压力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助学贷款的风险较大,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分析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症结所在,提出有效防范并化解风险的措施,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已成为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制度分析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助学贷款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但由于认识的偏差,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践与理论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制度建设无疑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开发家庭及生源地贷款制度、完善学生减免还款制度、强化银行责任制度及建立国家担保制度,可以促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等学校举贷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新 《中州学刊》2001,(5):43-45
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适应.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双重特点,教育成本应该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学生及其家庭兮担的机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投入的客体和供给的主体,举贷发展高等教育,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和学费难以迅速提升的矛盾,迅速形成了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但还本付息的压力将是相当长的过程.高等教育举贷发展要找准贷款额度的均衡点.盲目贷款不但影响高校的长远利益,也会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美国实行了45年的"联邦担保助学贷款"制度被美国国会中止执行,其原因主要在于联邦担保助学贷款对高校学费高速增长的推动、贷款成本及违约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双向盈利而纳税人承担风险以及并没能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学生入学藩篱等方面。美国国家担保助学贷款制度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事业制度建设有值得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10.
杨绍政 《兰州学刊》2012,(4):171-176
文章新提出的"高等教育按揭贷款"的本质是将贫困大学生的未来收益用于现期的高等教育投资,即通过银行借款,未来分期付款,以未来收益作为抵押来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金困难。核心是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网络以低成本识别贷款学生的未来收入状况,形成一个全民统一、能够准确地反映国民个人收入基本信息的社会保障网络。能够节约比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高得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行政经费、寻租交费、贫困生的识别费用等成本。实现教育公平,使大学生上学摆脱家庭贫困的束缚,使高等教育发展不受制于地方财政困难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