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阿瑟·密勒,《美国最优秀剧选》的编者约翰·加斯纳认为是和田纳西·威廉士并驾齐驱的剧作家。剧评家理·瓦特则认为,他们俩加上威廉·英兹,是继龙金·奥尼尔以后的三位严肃剧大师,无疑会在世界剧作家的光荣榜上永远留名。这是五十年代的评价。到了六十年代末,另一个《剧选》编者巴恩斯沙为他的《代价》仍是该年代最优秀剧之一,但他的成就将无法驾乎爱德华·阿尔比之上,在某个意义上其历史地位可能还比不上尼·西门。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所著的中国抗战战争史系列著作,第一卷《抗日战略防御》(25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记述了从“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的史实;第二卷《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54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记述了从武汉失守到1943年底的抗战史实;第三卷《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28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记述了从1944年初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投降的史实。全书三大卷共107万字,已同广大读者见面。它是我国目前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抗战战争史专题巨著。  相似文献   

3.
<正>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芦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敌后抗日战略基地。它是联结华北与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纽带,也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同位于太行地区的八路军总部及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的联系通道。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8年抗战中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起了重要的作用。到抗战胜利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有主力部队27万人、民兵71万人、自卫团150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开始时的2000余人发展到10余万人(不包括划归冀鲁豫区的山东部分)。这一强大的革命队伍成为取得人民解放事业胜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南昌的抗日救亡运动陈群哲芦沟桥的炮声,震惊了中国人民,神圣的八年抗战从此拉开了序幕。“八·一三”淞沪战役后,南昌成为东南前线的抗日中心,一时各界人士云集,在古城洪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狂飚。时隔半个多世纪,重温这段历史,对振奋民族精神,全国上...  相似文献   

5.
《福建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发表刘勉玉《项英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提到: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中,一九三五年日寇侵占华北时,项英就和陈毅以中央分局名义,发表文章提出"抗战救华北"的口号.一九三六年九月,项英、陈毅召开赣粤边干部会议作出"九月决议",提出"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去开展抗日的统一战线,反对对于日本的投降,全国联合一致抗日,实行对日战争"的总任务.还提出统一战线与游击战争相结合,争取抗日高潮的迅速到来.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项英写了《芦沟桥事变与抗日斗争高潮》一文,提出我们的任务是  相似文献   

6.
<正> 大家都知道老作家陈白尘同志是著名剧作家,但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写过诗。闻名重庆的《我是较场口的土地》一诗,就是他作的。因这首诗发表时署名“马凡陀”,所以大都不知道是出自陈白尘同志手笔。一九四六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  相似文献   

7.
论陈白尘《云梦断忆》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尘的散文《云梦断忆》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美学追求。本文从批判意识、油滑笔调和民本情怀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作家创作《云梦断忆》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国祥撰写的上、下两卷本《山西抗日战争史》出版了。该书为我们重现了当年宏伟壮丽的抗战场面,是第一部从整体上研究山西抗日战争历史的专著。它为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是很值得庆贺的。在8年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最引入注目的省份。山西地处华北抗日前线,以其峰峦沟壑纵横,易守难攻,便于争奇竞险,在军事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这块土地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9,(1):32-36
2000年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总体呈现"低—高—低—高—低"发展态势,有两个产播高峰,前者以侧面剧为主,后者以正面剧为主。对国民党部分部队正面抗日进行肯定。电视剧类型程式化、脸谱化、娱乐化。抗战胜利纪念年、钓鱼岛主权争议等,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增减变化的诱因;台海局势的改善及国家领导人公开场合对国共在抗日战场正面、敌后作用的客观定位,是抗战题材电视剧题材转向的外因。制作方追求利益至上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产播高峰的内因;迎合部分观众娱乐游戏心理,消费历史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产播起伏的变因。解决抗战剧产播弊端需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编导、演员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担当,电视受众需提高审美意识,需多方搭建精英话语权平台。  相似文献   

10.
从抗战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12年,是中国话剧的辉煌一纪:话剧运动持续开展,成为战时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话剧艺术也在普及的演出中获得全面提升,话剧创作迎来了全面的繁荣.除了成就显著的历史剧外,左翼剧作家的写实剧在人性开掘和社会讽喻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浪漫剧则拓展为传奇的情节剧和抒情的情调剧,为在战火中坚守苦熬的观众们提供了多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之一,也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奠基者之一。他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他在中国抗战戏剧创作中竖起了一块丰碑,他在中国抗战戏剧理论上飘扬起一面火红的战旗。一、田汉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1937年“七七”芦沟桥的炮声,震撼了沉睡的华夏大地,震撼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富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田汉,更是心情激荡,义愤填后。他以笔作刀枪,挥毫疾书,仅用几天时间便创作完成了四幕话剧《芦沟桥》,在南京大华、国民、新都、首都戏院首演,擂响了中国戏剧舞台全民抗战的战鼓。抗战八年,他先后…  相似文献   

12.
房福贤 《齐鲁学刊》2007,(3):107-110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相似文献   

13.
胡风的诗论     
1937年7月,胡风在上海自费编印《七月》旬刊,同年7月移至武汉,改为半月刊.作为一个诗人,胡风在《七月》的编辑工作中,对于及时地反映抗日的现实生活、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格外注意,常把它们编排在刊物的首篇.此外,他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青年诗人,注意在《七月》上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因而在《七月》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们之中有艾青、田间、阿垅、鲁藜、邹荻帆、绿原等诗人.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抗战的现实生活,抒发了人民大众高涨的抗战热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和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我,一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幸存老兵,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现简忆于后,以志纪念。(一)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中国驻军奋起抵抗。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爱国群众纷纷响应,抗日的怒火迅速燃烧起来。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面前,国民党中亲日派大唱“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亡国论调。国民党的主体英美派则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芦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了.中共掖县县委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华北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指示,积极发动群众,于1938年3月8日夜,在掖县城北玉皇顶举行了武装起义,一举攻克了掖城.12日,正式宣布成立“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建了掖县抗日根据地.成为山东建立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权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发动芦沟桥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全国人民拥护。形成了全国一致团结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中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向日寇投降,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共顽固派在日寇诱降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一九三九年底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猖狂进攻。  相似文献   

17.
欧阳植梁、陈芳国主编的《武汉抗战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抗战阶段史,值得向读者介绍。该书至少有三点值得称道。第一,研究视角独特。以往的抗日战争史论著皆是根据战争战略态势的发展,以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一“三阶段”模式来组织编写的。而《武汉抗战史》则采取新的独特的视角,以抗战的指挥中心的转移为标准,将八年抗战划分为‘南京抗战”、“武汉抗战”和“重庆抗战”三个时期,从以往史学界一致认为的“我之战略防御阶段”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武汉抗战”时期。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指…  相似文献   

18.
陪都书法论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局部发展至全面,从此,进入了中华民族“运用全力抗战”的抗日战争时期,时势危及着南京政权。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迁都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迁驻重庆。以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  相似文献   

19.
一、前身《译报》初露锋芒《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是党在上海孤岛时期坚持抗战宣传的成功尝试。“八·一三”抗战失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日寇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后,亦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绝大多数的抗日报刊,如《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申报》、《大公报》、《立报》等,为保持国格、人格和报格,有的毅然停刊,以示抗议;有的迁往内地或香港。只有《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纸,可耻地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日本侵略者在加大摧残中国抗日报刊的同时,也加强了自…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性的抗日洪流,冲刷着当时旧剧(指戏曲)这个近于陈腐的领地,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旧剧改弦更张,唱出时代的新声。旧剧艺人出于爱国的热忱,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改革旧剧,使自己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他们采取各种方法改进自己的演出,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改革旧剧的要求,渴望着尽快地改变现状,加入全民抗战的伟大斗争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