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2001和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劳务派遣新型用工形式,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劳务派遣企业派遣的对象主要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派遣劳动主要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保洁、保卫等后勤服务工作,以及部分生产加工辅助配套工作。日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下岗女工的基本情况,女工下岗后的心态与行为,再就业的现状与取向。作者指出,导致大量产业工人特别是女工下岗主要是因产业结构优化形成的“结构性失业”,使原体制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下岗女工由于自身观念、素质、技能等原因,虽然再就业心情迫切,但真正落实尚有一定难度,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技能。文章认为,发展社区服务是下岗女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个人、社区、政府应“三管齐下”,为发展和完善社区服务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秋阳 《今日辽宁》2005,(6):24-27
2005年4月19日,辽宁省政府就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进行全面部署2005年全省帮助14.3万户零就业家庭17.5万家庭成员实现了再就业2005年1-11月份全省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17.5万人到“十五”期末,全省累计发放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7.2亿元到“十五”期末,全省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已经发展到1715个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2001年7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方案》,辽宁省被定为全国惟一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省份。试点期间,辽宁省共有17…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以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从2001年12月起联合组织实施了中国城市就业促进试点项目(简称 ILO/PEP 项目),选择包头、吉林、张家口三个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试点,探索将创业培训(SYB 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促进创业的有效途径。根据试点项目设计框架,项目活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有创业愿望  相似文献   

5.
下岗,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必然现象据权威统计数字显示:至1997年底,我国下岗职工人数已逾千万,除了再就业和不想就业者,尚有480万人等待再就业。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有的人错误地认为,下岗是改革开放造成的。事实上,过去我们并非没有失业?不过是隐性的,表现为人浮于事,低效和物品的短缺。从下岗待业到再就业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运作过程,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今后,随着改革的到位,经济的更加发展,这种情况仍然会长期存在。就目前来看,造成职工下岗的主要原因有:经济体制改革性的下岗: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低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失业治理一直是中国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在最近几年中,党和政府已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扩大内需、实施"再就业工程"以及多种多样的"送温暖"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岗失业人员生活上的困难,但效果还不太显著.如何扭转失业率继续上升的势头,依然是当今中国政府所面临的首要难题.温故方能知新.以往我国失业治理工作的经验,弥足珍贵.这篇文章回顾了我们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1961-1963年.这段时间尽管很短,但中国就业格局的反复无常,第二次城镇失业高峰形成的戏剧牲,政府失业治理举措的独特性,堪称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7.
刘少杰1953年生,安徽含山人。吉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近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美中学术交流会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实践理解论引论》、《批判与重建》等著作5部,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教育部和吉林省政府等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被评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举步维艰的感性选择——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人员求职行为方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与行政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大批转移,以致形成结构性失业。在优者上、庸者下的市场机制的冲击下,青年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结构对其再就业的成功显得尤为重要。一、再就业青年素质技能优化的必然趋势第一,下岗与失业青年的素...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与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下岗"成为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日益增多的下岗人员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又形成改革中新的矛盾,自94年开始试行并在95年初推广到全国范围的"再就业工程"便是国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推出的一项长期政策.尽管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个体行为与政策之间的互动,出现了"双体制人"等"有意图的社会控制的意外后果",但随着政策在互动中的逐步推进,"再就业"也经历了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因此,不管下岗工人对下岗抱何种态度,他们在下岗后必须面对自己要走向劳动力市场这个事实,除非他们不想再就业."主动下岗"现象的出现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它与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政策的不断调整相伴随,体现了社会成员对"再就业"的新的预期与对策,也表明这些社会成员已经具备了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与他人竞争并取得成功的能力和素质.由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不可逆转,因此探索下岗人员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以帮助他们再就业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显然,"主动下岗"人员及其在再就业过程中取得的成功表明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因此,考察"主动下岗"人员如何作出这一决定及其在再就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他们应对再就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措施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具有很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目前失业人数越来越多的现状来分析导致失业问题的原因,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障碍就是核心能力不足和工作搜寻能力不强,最后提出应该分别针对两个方面的就业能力不足开展技能培训、技能转换培训和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对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具有重要的政策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再就业体制的错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状况日趋严峻,到1998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累计未就业人员约614万人,比1997年底的450万人增加了164万人,1999年国企职工新下岗规模350万人左右,与1998年基本持平。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内陆地区下岗职工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再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难题也越来越多,下岗职工的行为选择与制度政策之间存在一些错位现象与基本的矛盾冲突,再就业政策效应降低,同时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再就业行为选择与制度政策间的错位为了促进城市再就业工程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民生看点     
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又是一年毕业季,又一批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受到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7万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开始大量出现,他们因心理失衡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妨害了和谐社会建设,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本文着重探讨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倾向、心理影响、心理调适和政策性救助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再就业中社会资本的使用--以武汉市下岗职工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岗职工的生活与再就业问题是当前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下岗职工求职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注意。笔者认为,对下岗职工求职过程的深入研究极有意义。下岗职工中的大多数人年龄较大、教育与技术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这样一批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人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值得深入研究。另外通过对他们求职行为的考察,我们还可以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已有的一些经验研究表明,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主要依赖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源,这从…  相似文献   

15.
社会选择理论从其诞生起,就牢牢扣住了"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设,假设个体是"追求自利的、效用最大化者".但从这一假设出发,该理论遭遇了严重的发展困境,不得不以"集体行动的不可能"、"阿罗不可能定理"等结论告终.围绕着如何突破不可能性,该领域的另一位领军人物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信息扩展"的要求,为社会选择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信息扩展,其实质是修正理性人假设,承认社会选择中的价值、伦理、感性等因素的作用,实现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赵定东 《社会》2006,26(3):99-117
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转型适应发生了障碍,其根源在于单位习性的惯性作用和社会认同的自弃制约。单位习性源自国有企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施行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自弃行为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脱节的现实表现。转型适应有同化、整合、分化和边缘化四种表现形式。同化、整合是转型适应的良性状态;而分化和边缘化则是其恶性状态。分化和边缘化的产生是由于体制内社会国家责任过重、社会保障项目过于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就社会政策的导向效用而言,社会保障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就会导致保护懒惰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7.
骆群 《学术交流》2007,(9):129-131
产生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待业"、"下岗"已经为"失业"所取代,"失业"现在正式登上我国社会生活舞台。失业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和调查期内(1个月),欲获得而没有获得或不能获得从事有偿或回报的劳动,在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在众多的失业分类表达中,"隐性失业"实质上并非失业,而用"失业"表述,具有非逻辑性,不利于理论界与实践部门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实现就业再就业115万人,在继续巩固已经上岗的20.3万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基础上,再安排6万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培养新技师1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7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82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60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力争达到500万人,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达到290万人。这些数字表明,辽宁省政府为巩固劳动保障成果又立下新的标高。辽宁在中国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中有三个第一:国有企业职工数量第一,…  相似文献   

19.
隋舵  隋阳 《学术交流》2003,(10):64-66
"下岗分流,减负增效和再就业"是国企改革的内容,国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承担社会责任。资源型独立矿区国有企业应承担下岗再就业主力军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国下岗职工已达1200万,今后三年还将增加800万到1000万。虽然国家为下岗职工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提供了许多保障,但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下岗人员,昔日的“老大哥”,该以怎样的心态和姿态去承受下岗的重负呢?我们说,最好的选择是:微笑着面对下岗。一、卸掉红包袱,不把国企当靠山有的下岗职工进入就业市场后,很多人在新的就业机会面前却作出自愿失业的选择。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背上了国企职工这个“红包袱”。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国有企业职工一直享有稳定的福利及较全面的生活保障。一度“公有制贵族”的惯性,导致许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目标仍然是国有经济单位,或者对原有企业抱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许多下岗职工不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