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理解经济本质是关系到经济伦理学成立与否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只有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解读经济的道德本质才能取得认识的实质性突破.但是,经济道德本质由于利益分化、阶级存在以及其他复杂的原因而遭到异化.因此,经济的道德本质的回归,不仅需要范式转换,更需要从道德资本、道德生产力和道德竞争力等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性介入与展开. 相似文献
2.
3.
刘宁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3-56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对道德本质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李翱认为人的本性善而情感恶;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利己主义道德观。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欠缺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局限于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人道精神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在道德评价、义利识别、义利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有差异。本文就上述差异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阐释 ,旨在能够给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较为贴切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人性基础、目标、基本取向和实现机制等几个基本方面对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认为道德之性与自然之性、德性主义与幸福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情感主义与理智主义等几个方面的区别构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差异,并由此形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6.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所出现的理性与感性、先验与经验、主体与客体的二者之间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对立,以一种更深入的方式体现在康德的哲学里,成为其哲学的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康德经剥茧抽丝般的分析工作后为我们所还原和昭示出的著名的两个‘物自体”的命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谓作方‘先验对象”的“物自体’与作为“先验自我”的“物自体”。前者是感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地(即“先验地”)设定的认识对象方面的条件;后者是知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设定的认识主体方面的依据。而“认识… 相似文献
7.
道德金律这一说法源于欧洲,我们要了解其文化内涵,就要深入孕育它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文章试图通过对道德金律在基督教文化中的地位、性质以及含义的分析,以揭示其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开启道德金律的当代意义做一个铺垫。 相似文献
8.
田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6)
近年来,理论界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美学和艺术领域,关于中西对比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从文学、绘画、音乐等具体门类到综合性的艺术观或美学观,从创作实践到理论体系等多种不同的角度,都出现了宏观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然而,许多文章尚停留在一般地指出异同现象上,而没有去挖掘这些异同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即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诸如西方文学重摹仿,中国文学重抒情;西方绘画重写实,中国绘画重写意;西方美学传统强调再现,中国美学传统突出表现等对比命题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就不是那么了然了。泰纳的“种族加地理”的模式已显得陈旧。有些文章虽试图从新的高度来解答问题,但不是失之片面(如用中国书法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及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结合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形成了"德治"和"法治"两种不同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及西方道德与法律结合的思想进行评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萨特学说是论述人的存在的。其基本精神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是唯一真实的本体,通过阐释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从人的存在中把握人自身存在的境况及意义。自由问题是他学说的归宿和主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作为其哲学的主要使命。 相似文献
11.
12.
<正>《伦理与传统伦理论集》是本人2007至2014这八年来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的一个选集,能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人深感欣慰。在此之前,本人曾有两个论文集,即《道德与人性》(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伦理与传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一本选集了我自1982年至2002年这二十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后一本则选集了我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职以来四年间(2002—2006)发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伦理传统与当代国际干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国际干涉涉及强国与弱国关系的伦理、民族间关系的伦理以及国际干涉的合法性或正义性标准。中国古代主流伦理只在前两个方面有相关的规范 ,那主要是华夏中央王国对周边蛮夷居高临下的“仁慈”。毛泽东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执国家间、民族间一概平等 ,并奠定了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理念、民族平等为重要内容的中国国际及民族伦理新传统 ,而邓小平掌舵以来国家主权至上和对国际干涉几无保留的否定更为突出。西方现代伦理传统当中虽有国家平等规范 ,但也有强国特权准则 ,并且直到近四、五十年前为止不包含民族普遍平等。关于国际干涉的合法性或正义性标准 ,与西方当今自由国际主义者大不相同 ,西方经典现实主义和经典自由主义者要么反对任何国际干涉 ,要么强调合理正当的干涉有其严格的先决条件。在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实为民族间关系问题的一部分 )上面 ,缺乏恰当的中西伦理传统 ,这要求我们创立一套包含五项标准的、均衡和实际的政治—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4.
审美的道德之境——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伦理精神之同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形体审美意识中伦理精神之“同”,主要表现在“朴素为美”的道德理想及其对物质身体形式与精神心灵统一关系的规定方面。它们的“异”,在于伦理精神在中国形体审美意识中作为道德理性发生作用,在西方则表现为知识理性。具体而言,西方形体审美意识与“神人相合”文化模式紧密贴合,中国则以“纯粹伦理主义”为出发点;西方强调二元对立中的统一,中国则强化心灵的道德价值一元性;西方形体审美路线是由外向内、由身体形象透视心灵精神,在中国则走上了由内向外、由心灵价值反观身体形象存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文化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越来越大的兴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冲击下,文化的疆域被打开了,各种民族和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渗透、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中西现代化转型之文化启蒙差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性的序幕,并成为现代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来说,探讨中西现代化转型中文化启蒙的差异,无疑有利于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中西文化启蒙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现实基础都有所不同,传统文化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讨论了四种道德学派即:以休谟和斯密为代表的道德感派、以儒家为代表的良知派、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由意志派。并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进行划分:从动机上把道德分为理性的和情感的,从层次上把道德分为功利的和道义的;进而将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情感主义、理性主义、功利论和道义论纳入一个统一的层次结构。与此同时,对儒家伦理和西方伦理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揭示出二者之间的不同发展路径和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工具论主要由四个基本命题构成: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文化的报答力是有限的,对不同文化应唯好是用。用其作为评析方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报答力在器物文化方面已经基本丧失,在符号文化方面也大大降低。因而在解决当代国人的实际需求或中国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时,我们就不能过分期待和依赖中国传统文化,而应放眼全球,以唯好是用的方式来获得最好用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19.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 相似文献
20.
在批判“民族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这是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为此,本文拟从原则和方法的角度,就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继承及其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