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历程看,作为福利多元主义的福利三角理论是西方福利理论发展的最新形态,记载了西方国家福利理论从剩余型福利理论到制度型福利理论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演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的是,在福利三角理论框架中教育和培训成了福利制度设计的核心环节,也成为了解决西方福利国家困境的关键一环。分析福利三角理论框架下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福利制度对发展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福利制度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福利私营化的理念入手,通过分析不同福利国家类型背后隐含的福利理论,力图探讨在福利私营化过程中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发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福利依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实践中存在着低保领取者能进不能出、易进难出,尤其是有劳动能力者长期领取低保金等不正常现象;而国内对低保制度引发的福利依赖问题看法不一,各种观点均有理论支持。但不管是理论机理还是实证方法,都需要借鉴国外较成熟的研究范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口与家庭福利是对人口工作和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共同对象——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福利概念。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有其指向上的相似性,政策内容的重合性,以及实施过程的一致性。人口与家庭福利具有大福利、发展型福利及适度普惠型福利特征,包括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老年人福利等内容,其供给主体多元,实施方式多样。构建以家庭为媒介,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福利主体多元,强调适度普惠的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对于以科学理论支撑并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建成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经济不景气时期,福利国家遭受财政等诸多方面的危机,福利国家也因此受到尖锐地批评。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危机,回应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与福利需求,同时为避免行政官僚僵化与无效率的行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试图通过社会福利“民营化”的方式对原有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有成果同时也存在缺陷。对其改革成效的思考,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福利与经济双赢的后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6.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12,(5):145-154
2010年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与家庭福利元年,标志中国儿童福利运动,尤其是儿童世纪和儿童福利时代的来临,儿童福利概念成为核心概念。儿童福利概念内涵外延、界定取向、社会理解与社会建构成前提性基础理论与重大政策议题。本文首次概括中国儿童福利概念界定个体化、专业学科、模仿西方、职能部门化和行政管理化五种传统取向,率先提出学术理论研究、纵横交织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建构界定等方法,构建了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决定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以现代性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为基础,笔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强调国家儿童福利责任主体与责任范围内容。最后,笔者简要讨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对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全球战略、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最高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多重长远和战略意义,强调国家是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设的责任主体,指出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部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是国家最大和最优先的政治问题,当务之急是形成"社会福利共识"。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消除了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它也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创新的正确方向.然而,改革伊始,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诸多偏差造成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长期徘徊不前.因此,反思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社会化为目标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福利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福利国家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在创造神奇的同时也充满了各种危机与挑战。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福利国家陷入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困境,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西方学术界的左、中、右三个学派均从各自角度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福利改革重组方案。这些思路对于福利国家的基本内容和根源考虑不足。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重新审视了人类的自由与平等问题,为福利国家的福利理念、福利内容和福利提供机制的反思提供了本质性的启示与参考。结合中国当前的现实,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应该在坚持国家福利作为、深化福利内容创新、积极培育福利主体三个维度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养老服务社会化是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重心,实质为养老服务供给领域国家、市场和非正式部门之间关系的调整,福利多元主义为解读这种关系调整提供了理论视角,但因产生背景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在使用其分析框架时要对理论前提做出澄明,并对框架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造后的框架表明了养老服务供给的多样化路径,也能够用来解读养老服务供给由改革前的一元主体主要承担到改革后多元互动承担的动态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参与式福利理念是在全球化的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理念下把福利看成是一种资源和能力,注重公民及社会组织在福利体系建设中的参与性行动,以构筑"政府、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其他个体"的帮助网络来推动福利社会化建设;并强调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以解决能力贫困,促进公民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强化了公民的福利责任,主张变福利依赖为积极创造福利,变消极福利为积极、能动的福利。参与式福利理念的运作机制强调的是优势视角下的增权;助推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解放性实践与对话沟通;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福利的制度转型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福利经历了互助合作福利、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福利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福利三个阶段。农村社会福利的转型要求政府的角色要从“最小-最强国家”转向责任政府。政府在福利领域中的退位趋势从福利责任的意义上说对中国农村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2.
自福利国家遭遇危机以后,西方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社会福利改革。尽管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各国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模式有所不同,但由于面临共同的改革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仍然逐渐形成比较一致的政策特征和取向。从整体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后福利国家时代的政策特点具有两个重要的面向,积极和多元的福利再生产。这对于我国的社会政策实践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福利已步入福利多元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福利的改革方向是由国家中心主义向福利多元主义模式转换.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家庭福利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强化社区融合功能,积极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引入专业力量,有效保障了儿童权益,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顺应了由国家中心主义向福利多元主义模式转换的社会福利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80后”新生代的社会福利意识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区分并不明显,有学者把它归纳为混合式福利意识,即认同政府在福利供给中的主体角色,也认同个人的责任。反映出对普惠制福利制度与剩余式福利制度偏好的矛盾现象,“80后”新生代虽然认同个人责任,但在普惠制福利事务里,又希望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公民权利。“80后”新生代福利意识形态既沿袭我国集体主义中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又具有西方个人主义中独立、自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福利国家新政治学理论认为在福利国家中因为"政策反馈"和"选举风险"使福利紧缩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功,并认为左翼党派和工会在福利紧缩改革中不再充当核心角色。但是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典型代表的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养老金制度紧缩改革,实现养老金制度由确定给付向确定缴费,从结果公平向过程公平的转变;并在养老金制度中实行个人名义帐户、以个人工作期间平均收入水平为给付计算标准等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本文通过对瑞典养老金改革过程的研究认为瑞典工会和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以及社会民主党与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合作是养老金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说明在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中利益集团的高度组织化使得福利改革的获益对象相对集中而不是分散,从而使得福利的紧缩改革能够在得失双方的妥协中达成,同时工人阶级和左派政党仍然是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社会福利私营化等新的福利理念及实践对中国福利改革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专业化已成为社会福利政策发展和实务操作的主要去向,非营利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尝试建立由政府向非营利民间组织购买社工服务的体系。通过实地研究,介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产生、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探析服务型政府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在其他城市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各国通过“快速现代化”走上了经济高速增长之路,所伴生的“生活危机”影响人们“好好过日子”。为此,日本福利政策学界提出“生活福利”框架,其核心内容是“生活结构”,分为纵向的“生命过程”(生存、生计、生命健康)和横向的“生活结构”(劳动、家庭、消费)。“生活福利”围绕生活主体的生活结构所需的各类需求,形成助力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该体系具有整体主义、主体自反性、地域社区性等特点。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生活性社会福利”制度也开始勃兴,但尚存在系统性和主体性不明晰等缺憾。“生活福利”理念对建构中国特色“美好生活”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启示在于,激活生活相关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突出中国式社会福利的“家庭性”和“生活智慧”的主体性;立足社区福利服务,加强社区福利制度的体系性;建立多元共治的央地互补型福利体系,建构“福利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日本社区照顾社会化利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日本导入介护保险,加速了社会福利的社会化.介护保险制度中允许营利法人等多种组织进入社区照顾提供福利服务,一定程度上使社区照顾服务的社会化趋于市场化.此种社区照顾社会化或营利化进程导致很多社会福利服务弊端,本论文试结合相关政策与具体事例对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所致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利弊进行剖析,希冀能为中国当下时兴的社区照护社会化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快速发展,并引起我国福利制度未来走向之争.本文试图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进行讨论.首先,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福利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塑造我国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辨析其在国际社会政策比较中的独特性;其次,总结我国福利体制的特点:社会福利被放在次要地位,福利支出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职业分割;最后,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判断,并对我国是否会走上福利国家道路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未来我国社会福利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仍将采用福利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而不会走普遍福利式的高支出福利国家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走向国家民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对于“福利”的论争就从未停息过.只有明晰“何谓福利”、了解“福利”的特性和逻辑,才能保证福利政策和福利治理的有效性.福利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利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一旦“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成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时,无论是政治议程还是经济安排都会与“福利”实现自动勾连,打上“福利”的烙印.福利既不能单纯从个体需求的角度加以界定,也不能单一地从制度或行为层面加以理解,它是一个多维的、整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