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些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曾作出这样的预测:在未来的21世纪,随着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地球上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外表会日趋相似、同一;但同时人们也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特色。我们的生活方式越趋同一,我们对更深层的价值观,对语言、艺术和文学的追求也就越执着。“在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将愈加珍视从内部衍生出来的传统的东西。”(引自[美]约翰·奈斯比特与帕特里夏·阿伯迪妮所著《2000年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了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情况,以及前15年的预测,分析预测基本观点正确,把握住了未来世界经济大趋势,对我国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知识城市建设与新智库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新著<中国大趋势>包含了很多创新见解,而作者获得这些创新见解的基础在于其拥有一个新兴智库和一批智库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智库就没有理论创新,智库既是城市、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者,也是知识城市的促进者,知识城市的发展与新智库以及智库型人才之间彼此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4.
横向联系和综合,早已成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大趋势.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我们已处在一个新的综合时代的边缘.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从严谨的自然科学到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我们将看到广泛思考和全面理论的恢复,看到重新将各个部分的再度综合起来."从本世纪初以来,各国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都将目光投向未来。尤其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国外研究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新浪潮的论著相继问世。笔者也曾就产业结构进行过“轻化”大趋势的初步思考。提到了产品不断减重、提质、增殖的发展趋势。然而,“轻化”及其轻化现象、轻化趋势,绝不仅只在产业结构的范围内表现出进步意义,在中国、在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过程和层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相继翻译、出版了托夫勒、奈斯比特、贝尔等人的著作,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科学地评价这些著作尚做得不够。特别是由马克思主义学者、专家撰写的宣传新技术革命和预测社会主义未来的著作、论文就显得更少了。我们应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撰写几本、几十本具有科学价值的宣传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未来的著作,使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这种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与应用,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 “知识经济”的提法由来已久。1962年美国的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首次对美国的知识产量和分布量进行测量和发展研究;1966年罗伯特·E·莱思在其出版的《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中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思想;而丹尼尔·贝尔则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在此思潮下,不少西方学者对未来经济作出了种种预测。先是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A·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后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预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和机构用不同方法和模型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增长作出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部分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专家们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差别很大,不过他们的预测也有相似之处,就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率将呈递减的态势,比如绝大多数的预测是中国在2010年之后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6%左右,这似乎说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阶段将要结束,但是对于导致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却是见仁见智。文章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的政策意义在于提醒政府应该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中低速增长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未来学界集中力量宣传介绍西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等等。这种宣传介绍对中国未来学的形成发展是功不可灭的。不过,未来学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西方工业化已经高度发达、其弊病也相对明显的时代的产物。而中国工业化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至今步履艰难。一百多年的历史说明,中国要想富裕繁荣,唯一的出路在于实现工业化。因此,简单否定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妥当的。本文力图从未来学的角度来论证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及其在世界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智库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智库起步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智库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不过30年发展历程。基于智库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对智库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对未来智库研究工作进行了预测。中国未来智库发展,应建立智库研究机构,创立"智库学"学科,创新智库研究方法,加强智库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相权 《天府新论》2002,(2):26-29
通过对经济体制转轨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动因的深入分析 ,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及要求而展开的 ,因而其长期发展趋势是不可预测的 ,而中短期预测是有意义的 ,并探讨了未来几年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马新 《齐鲁学刊》2005,(1):12-14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是像古埃及、古希腊文化那样沦为文化遗产,还是继续保持生生不息的 活力而独立地发展与存续?还是另有一种命运及选择?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化 发展的大趋势中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未来人类精神共同体的主要来源。当然,世界其它文明与文化中的人 文精神也会融入这一共同体,由此共同生发属于未来社会的新的人文文化,构筑起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因误解未来社会而惧怕,许多人因不解未来社会而茫然。都渴望了解未来社会,都希望能够掌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变革中国社会的十大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 ,全面阐述新经济的概念。认为新经济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 ,是当代社会在高科技革命条件下进行的经济调整。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以多门类高科技产业为支柱 ,以全球经济为舞台 ,并在经济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上都带有新特点的经济。同时又从社会学的视角透视未来中国社会现象 ,提出了新经济变革中国社会的十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趋势就是事物发展长时期的总的运动方向,那么,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中国民族互动、整合、融合和认同的长时期内总的运动方向。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过从夏、商、周三代到秦,历时两千多年从多元融合到华夏一体的大趋势;从两汉到清代,又历时两千多年从民族互化到以汉化为民族融合主流的大趋势;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开始,直到当下中华民族认同已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女性管理者的管理动机及管理成功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女性从事管理工作成为各行业领军人物越来越普遍.女性进入管理和领导岗位体现了她们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但是这些成功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国外研究发现:管理动机能有效地预测个体未来获得的管理成功.国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中国本土的研究相当匮乏.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历尽十年跟踪28名中国女性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历程,经过访谈和定量分析,发现管理动机能较好地预测得分高和得分低的女性管理者未来的职位层级,对管理成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7.
适度人口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文中先对国外的适度人口进行了回顾,后又阐述了适度人口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百花齐放,中国人口学家们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粮食等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平衡及新的科技手法为依据,预测我国未来的适度人口数,这对我国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撑。并且指出了中国适度人口研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一百多名顶尖级科学家,耗时4年,预测了21世纪的100道科学难题。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最近人民日报社记者杨健采访了参与预测的科学家,就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趣的问题做一点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旅游业高速成长 ,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一大新的增长点。我们通过对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现状的认真研究后认为 ,中国旅游业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形成是旅游行业始终奋斗的一个目标 ,但是能不能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在 2 0世纪 80年代前期就有争论。随着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随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逐步变化 ,现在各个方面在这一点上已经没有争论 ,尤其是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的确立 ,激发了各地的重视程度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预测角度出发,首先概括性地总结了中国1997年经济与社会的十个特征,从中引导出对1998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本文指出,有七个方面的潜力决定了中国可能继续发展,但要将潜力变为现实,还需要五个必要条件,这是我国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