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模型,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特征,环境特征和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出茶文化历史价值、教育科研功能、美学观赏、资源组合、生态环境、交通条件、客源市场等22个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专家评价获得各指标权重。运用构建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阳羡茶文化博览园旅游资源进行实例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良好,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但是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聚集度较低、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尚不完善等缺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当地茶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宜昌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昌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多样化发展,茶文化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推动宜昌旅游产品向纵深发展。本文在分析宜昌茶文化的资源概况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宜昌的名茶开发意义,提出了宜昌茶文化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茶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价值认识不够、现有茶文化旅游景点对本地茶文化特点体现不明显、专业技术设施和服务不成熟、缺乏品牌意识及宣传不到位等原因的影响,湛江的茶文化旅游发展与其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极不匹配。重视茶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开创"碧海蓝天游"与"茶文化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多角度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是湛江文化旅游再上台阶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徽州商帮始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茶叶贸易是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地区的茶文化资源伴随着茶叶外销而传播至世界.徽商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其中讲道义、重诚信、行善缘等方面都与茶文化有着共通之处,促进徽商精神与茶文化的交融.茶和天下,徽茶千年,徽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徽茶文化的传播光大得益于徽商的诚信和拼博精神.  相似文献   

5.
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并归纳为名茶原产地自然风景区、人文历史景观、茶馆(楼)、特色茶艺表演、生产关联产业厂店经济区等几类,分析提出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大众化群众性、区域化集中性、多样化丰富性、人性化传承发展性及休闲体验性等特性,据此结合茶业、茶文化的资源现状,考虑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提出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6.
临安生态旅游的茶文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安在加强生态旅游强市建设中不断开发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就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而对于茶文化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开发研究,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以茶文化开发的意义及茶文化开发应具备的条件为基础,加强茶文化定位、以茶文化为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茶饮品及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九江茶市有着两千多年的茶叶利用种植历史和"九省通衢"的山、江、湖区位优势和水运条件,使得九江自古就成为江南乃至全国最好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国茶文化史上拥有许多第一之地。发掘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打造九江茶文化市场乃至世界茶文化市场的精神之魂,优化庐山云雾茶的品质,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地利"基础;依据世界名山研究平台,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天时"基础;开发庐山茶文化旅游基地,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人和"基础。庐山云雾茶文化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一体化,可促使九江(庐山)打造世界一流茶文化市场,建设举世闻名的世界茶文化名城名山。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外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茶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赣南苏区作为国内具有潜力的优良茶产区,其茶文化旅游产业也将得到长足发展.赣南苏区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多彩,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及市场环境,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赣南苏区茶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必须深挖茶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整合优化资源,突出特色;突出趣味,增强游客体验性;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突出品牌形象;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培育和拓展茶经济.  相似文献   

9.
宜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峡州名茶、煮茶名泉、名人诗文、茶风茶俗等资源异常丰富,并显示出地域性、民族性、丰厚性、生态性等鲜明特点,这使得宜昌历史茶文化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地方节庆的灵魂,文化旅游是地方节庆的主要方面.信阳茶叶节在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信阳茶叶节中有关茶文化及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显得尤为薄弱.应当对信阳茶文化实行拓展性多层次开发,努力营造"中国生态茶都"的信阳茶文化氛围和特色旅游环境,牢固确立信阳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的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11.
如何有效推动旅游资源与饮食文化的整合开发,既深入挖掘旅游地饮食文化及餐饮业的无限潜力,又逐步培育饮食旅游的营销价值与独特吸引力,成为目前及未来旅游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探讨和研究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饮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表现为由菜系、民族民俗饮食、餐饮产业和节事构成的饮食景观体系,经组合成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通过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餐饮产业培育和节事及文化营销等策略机制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归纳了福建茶叶地理标志背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对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保护与开发过程进行梳理,介绍了"印象大红袍"系列文化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最后基于武夷山大红袍的发展经验提出了积极申请并有效利用茶叶地理标志,挖掘整理相关茶叶文化遗产并进行申报,结合创意开发文化产品,整合资源以打造茶文化园区等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岷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项目、分布和特征进行了分类介绍,指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的意义,制定了岷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策略。这不仅可以丰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也可为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策略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旅游进程往往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为旅游开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其中的深刻原因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民族文化多样性表现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存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活体形式。旅游开发的历史效果必然地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把握旅游开发的三个维度,从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关系处理上寻找保护与开发的路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及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商品中"文化"的价值随之增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即"卖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人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因素。调查云南省景洪市江头曼咪村旅游发展"停滞"现象,既是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主体性缺失的理论回应,也是结合文化主体性思想,从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展开学理分析,尝试突破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局限。从根本上做到文化主体性回归,提升在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创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花朝节在苏州历史悠久,苏州花朝节在时间、场所、习俗等方面的"规范"约在唐宋年间基本定型,并逐渐成熟于明清时期,这些细节设置都受到苏州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苏州地区特有的花文化在自然以及人文的背景下亦为花朝节作为一种民间仪式提供了可考的范式参照。由此,苏州花朝节文化体系的重建可以从5个方面给予考虑:重建花神庙,保护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花朝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俗活动,为古城旅游业增添新意;打造育花基地,研制花茶等系列花产品;鼓励花俗研究,弘扬生态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羌族村寨体育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具备融合基础和条件,融合过程要经历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制约因素来自于融合主体、客体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融合模式包括旅游节庆、旅游演出和体育赛事。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理县桃坪羌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桃坪羌寨的农文体旅融合的基础、机理和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建议:重视非遗传承,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治理机制,深化土地改革;深挖非遗文化,打造品牌节事;设立合作组织,实现合营互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