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段。它与肖象、行动和语言三种描写手段,互相配合,互为表理,共同为塑造真实生动和丰富完美的典型人物形象而服务。 心理描写在外国文学中叫做心理分析,这是专指作者(或叙述人)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而言的。在我国古典小说的人物描写中,没有如外国小说那样的人物心理分析、而常常是借助于对人物的外形和人物所处的外在环境(即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相似文献   

2.
矛盾心理描写是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诗人笔下,人物的矛盾心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诗歌中人物矛盾心理是现实中人的矛盾心理的体现和反映。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人的多种情绪的复合,各种情绪在人心理活动过程的动态结构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矛盾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也是诗歌艺术中矛盾心理描写的客观依据。这种描写手法具有很高的真实感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真切细微的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的小说不追求人物外在行为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完整性,而注意刻划人物内在心灵的特征,表现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是他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技巧上的突出特点.所谓心理描写的深化,是指把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化到人物意识活动的领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冲突.所谓心理描写的外化,即描写心理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的反射,通过人物外在言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并进而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名著《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密切相关的。这成就,正是曹雪芹对我国古代文学心理描写的传统经验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一心理描写,就是艺术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定要把人物外部动作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古代文论、画论  相似文献   

5.
芦力军 《南都学坛》2007,27(6):73-75
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意现实主义作品以抒情方式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心理活动见长,善于将人的心理活动与自然巧妙结合起来。施笃姆是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茵梦湖》虽然回避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人物心理刻划和景色描写的和谐在艺术上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艺术”大师海明威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时往往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 ,而是借用动物来间接地描写。这种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的写法 ,既进一步丰富了他笔下的人物性格 ,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之相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导仿点拨心理描写指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表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描写心理活动时,应借助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或外部景物的描写,间接地烘托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写必须紧扣人物形象的塑造,服从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的需要,不能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而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般说,最好的时机是:1、当人物内心矛盾,思想斗争激烈,犹豫不决时;2当人物心情十分激动时;3当人物在怀念往事、憧憬未来时。要注意,当情节发展到非常紧张时,则不宜插入心理活动描写,因为那样会…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旷野》的比喻特色,主要是采用"动物化"的描写,用动物的生态、形貌及本能,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动作、姿态,乃至心理活动,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这种"动物化"描写是中外作家中稀有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除了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让人物内心独白或产生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以湘西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贵生》,是用平静的口吻自觉不自觉地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缓缓道出湘西男子贵生的心理变化。其心理描写方法有:利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或借用别人的话语暗示人物心理活动;捕捉小说人物内心细腻的复杂多变心理展现人物感情的复杂性;以行动披露心理,尤其是用反常的行动来揭露微妙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清代随着苏中扬泰商业经济的繁荣,平民气息特别浓郁。为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通俗文艺的发展更胜以往,评话、弹词等曲艺形式不断繁荣与兴盛。扬泰弹词是用苏中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是本地区流传的主要曲艺形式。但对于其形成原因与时间、传播途径、主要剧目与代表人物以及"扬泰弹词"的泰州地域元素等关键问题,学术界却长期未见具体考述。  相似文献   

12.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验各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的首次成功尝试。尽管小说人物貌似不相干,结构松散,但是克拉丽莎与塞普蒂莫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如同相互在镜中的影像。通过反衬与对照,他们对于生死的律动的意识之流穿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他们从某些方面相互牵连,无法分割,从而证明他们事实上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3.
《乐园》是一部人物众多、内涵深刻的作品。托妮·莫里森采用多维的非线性布局、跳跃的空间结构、间接内心独白和多视角叙述等叙述技巧完成了《乐园》复杂的主题意蕴和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4.
《列女传》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表现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丰富多彩的引语,精当独到的议论等不少出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表现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成就。  相似文献   

15.
内心独白是演绎意识流程的一种特殊语体。乔伊斯最先发现了现代意识流内心独白语体的最初样式,并在《尤利西斯》中进行深度开发。深度发掘潜意识流程的非理性成分,将传统独白的哲理化开发成生活口语化与谜语化,将传统独白的单向思维改建为双向或多向思维定势,将类比联想开发成通感联想独白等,均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深度开发意识流内心独白语体的主要艺术手段,这标志着意识流语体技法的全方位实验和高度成熟。  相似文献   

16.
语用预设与百科知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风俗、信仰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在戏剧翻译中,语用预设显在地制约着观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上帝的宠儿>、<茶馆>中,译者在戏剧独白和戏剧对白的翻译中创造、移植或突显语用预设,以保障戏剧语言内交流与外交流的通畅,从而使观众(读者)获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由说书人“全面表白”的口头文学叙事、书场音韵效果和书台表演的形象塑造互动构成。口头文学叙事以其细腻周到与书面叙述的繁简详略方式有别,口头语言以其声音、节奏中包含更为丰富的情感容涵与书面语言的意义繁复不同,书台表演融通口、手、身、步、神诸艺术因素完成说、做、念、打的动作塑性,更有戏曲舞台表演不及处。王少堂所代表的“王派《水浒》”正是扬州评话艺术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艾青是极少数把“诗”与“歌”区分开的现代诗人之一。诗更通画,强调意象的新异,歌词更通乐,强调语言的流畅动听。诗可以有更多的内心独白,歌词却需要更多地面对听众,使倾诉与倾听同步共鸣。歌词是需要包含诗意,又富有乐感的双重愉悦。一首好的歌词应该是带有音乐特色的文学美和闪耀文学光彩的音乐关,集文学美与音乐关于一身。艾青创作的歌词尽力做到表达意旨的准确性、抒情状物的生动性、造成形象的鲜明性、搏动情绪的感染性、节奏旋律的和谐性。现代歌词以其通俗性与大众化特征影响着中国的新诗,乃至20世纪文学革新的思想理念与艺术取向。  相似文献   

19.
《简·萨默斯的日记》是多丽丝.莱辛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从和谐伦理学的角度看,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内心独白和行为体现了对爱的呼唤,人际关系则体现了对和谐的追求。有了爱与和谐,人类才能得以繁衍,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世界才能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20.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并解读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角色间的对白,进一步剖析由此带来的叙事者、叙事、人物及读者间的距离变化,寻觅其创作的引人入胜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