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各区域和民族间的民俗艺术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虽然具有趋同性,但更多的是作品之间形式语言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各地区、各民族民俗艺术作品鲜明的风格面貌。民俗艺术的鲜明风格,不仅取决于其表现内容的独特性,更在于其作品的形式语言的乡土性和唯一性。在民俗艺术作品的意义分析上,无论研究民俗图像艺术还是戏曲或口承文艺,都需要我们站在宽广深厚的人文主义知识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对民俗的发现使白居易在诗歌理论上实现了突破,其诗作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题材,特有的纵深度和厚重感,浓厚的生活味、巨大的亲和力和举重若轻的表现力,尤其是曝晒陋俗以针砭时弊,收到震聋发聩、刺心入髓的艺术效果.白居易为后人留下三千多篇诗文,他的诗歌描写风土民俗内容全面,范围广阔,反映了中唐社会的民俗风貌.白居易不是对风土民俗进行静态观察和平面记录,而是由表及里的深入开掘,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将风土民俗艺术化,并内化为诗作的重要元素,开创出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民俗学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部戏剧艺术反映的审美文化意蕴,如剧作构思反映的元代普通民众"大团圆"的审美观念;题材多样体现出的民俗事象的多样美.  相似文献   

4.
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多层拓展和相关学术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实践领域所提供的发展经验。艺术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民俗艺术"概念的重倡、"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探索、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从理论背景上为民俗艺术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民俗艺术学是在艺术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形成的,此外,产业发展也在实践的层面上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在当下社会中引发的文化思潮使得处于国际后现代文化背景之中的当代中国电视剧呈现出了特有的艺术美学表征以及独有的审美特征.而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恰恰体现了当下的中国影视审美仍是以保护主流意识和弘扬主旋律为主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后现代所极力解构的审美诉求.这些审美特征包括题材中充分表现"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镜语表达中时刻渗透"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以及在整部作品中着重表现的民俗性审美等.这些审美特征使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日益娱乐化、平面化、大众化的影视观赏语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6.
尽管身份一词最近才频繁地出现在民俗学家的论文中,但它和民俗研究的关系却一直非常密切。身份概念是民俗定义的基础。民俗的各种定义、方法、理论与艺术、遗留物和技巧又紧密相连,也正是在此过程中,身份得以形成并且概念化,从而被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7.
脸盆架家具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有特点的民俗家具之一。湘西脸盆架家具雕刻艺术具有题材多样、技法丰富和民俗文化鲜明的特征,其雕刻题材再现了百姓日常生活,雕刻技法以线概括、以意造型,雕刻理念遵循民俗文化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8.
民俗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又构成创作的内容本身。胶东新时期以来的乡土题材小说造就出的文学"胶东"中,民俗书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特定的民俗形式、特定的民生内容,又折射出特定的地缘文化精神。社会现代化引起民俗变更,也带来乡土小说视阈的新变。新时期以来胶东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坚持知识分子的大地民间立场,体现乡土民间关怀,实现了精英与民间的对接,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及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10.
武强年画因产于河北武强而得名,历史悠久.其多出于当地淳朴、刚毅的农民艺人之手,在历史的长河中饱经风雨洗礼而逐步发展完善.通过多次调研,对武强年画的历史、题材、艺术形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对其民俗性特色进行了认真剖析与概况总结,力图展现武强年画艺术的丰富性、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民间塑作玩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深刻的民族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其发展历程、特点、反映的民俗等几个方面对传统塑作玩具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欧洲“中国热”渐入尾声,基督教传入中国,引发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和解。西方列强入侵迫使晚清政府的思想观念从固守“天朝中心论”转变到接受“万国观”。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工艺品开始以参展博览会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美术工艺品就曾多次参展世博会并屡获大奖,进而形成了一种融合宗教、文化、技艺、经济等的土山湾美术工艺现象。土山湾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方式受教会和西方技术影响而发生的被动转变,客观上推动了中西工艺美术交流与上海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玄学作为主要思潮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史学、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在存世数量不多的出土工艺品、实用物品和砖印壁画中,魏晋特有的莲花纹和忍冬纹这两种我国装饰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成熟的植物纹装饰及细腰、身材修长的人物造型,体现出玄士风范的美学特征和清秀神俊、韵逸洒脱的工艺美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民间工艺美术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追求和满足物质生活之余审美理念的一种升华,是人们情感的一种流露,这种有别于其它低等动物的思维,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载体,而宫廷艺术当然也是广大劳动者血的结晶,但它冲刷掉了人们的感情美,是一种高傲的不可登攀的深居宫院的.与此相反,民间工艺是民众集体感情融洽的产物,情与美是一体的,它没有浮华和虚饰,美随情动,情借美生,情与美高度结合的生命之果.  相似文献   

15.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它具有地域性、集体性、娱乐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学习和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增强民族归属感、宏扬民俗文化、促进学生思维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增强自信心。在师范院校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对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形态的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只有在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一种真正的文化。中国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和悠久的传统,存在于民间。其中,传统年画是民间美术里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清末民初,社会发生了大的变革,民间年画发生了自身的改良。对中国传统民间年画以及清末民初改良年画的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课题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苏州有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消亡,保留这些民间艺术迫在眉睫。苏州折扇传统制作工艺与高职艺术类专业实现资源对接,在高职院校的课程里引进苏州传统民间艺术,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也可以使传统工艺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18.
西沃石窟作为北魏义邑窟的典型代表,其造像体现了此期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魏洛阳民间造像所取得的新的艺术成就。其中一号洞窟题记总结了时代造像的一般审美理念,体现了时代宗教美学理念指导下的艺术标准,表现出佛教造像的程式化的审美定式和追求艺术创新的美学要求,揭示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审美过程和美感实现的一般规律。这在洛阳地区北魏石窟造像中还是第一次发现,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交流是双向性的。在渊源流长的中韩文化交流过程中 ,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明显而又深远的影响。韩国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 ,上至典章制度 ,下至日常物品 ,都深深打上中国的烙印。同时 ,韩国文化也有所反馈。宋时高丽物品源源向中国输入 ,就是其表征之一。带有异域文化色彩的这些物品 ,在当时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喜爱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对中国文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本文着重讨论铜器、书籍、席、笔等物品 ,考查它们传入中国及被接受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