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布袋戏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以霹雳布袋戏为代表的产业化进程,将布袋戏推向了文化经济的新领域。梳理台湾布袋戏200年的演变脉络,分析霹雳布袋戏得以产业化的主要因素,并以产业化视角审视民俗艺术,可以从中探寻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路径和策略,进而能发现,内容创新、渠道终端、品牌营销等环节,都是其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多层拓展和相关学术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实践领域所提供的发展经验。艺术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民俗艺术"概念的重倡、"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探索、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从理论背景上为民俗艺术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民俗艺术学是在艺术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形成的,此外,产业发展也在实践的层面上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享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宗教性、艺术性等多重的社会文化价值。但在现代语境下,民俗艺术的发展却面临着表现形式单一、缺少城市形象设计平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资金投入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艺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城市形象平台建设、创作方法与现代技术融合等角度探讨解决当代民俗艺术发展困境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4.
艺术传播是用传播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传播的过程及其一般规律,揭示艺术传播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传播与艺术接收的关系,以及技术复制条件下所带动的艺术传播与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的关系、新媒体的出现与艺术形式的变更等在新的大众传媒下艺术的基本问题。文章从艺术的传播与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关系出发,结合广西和百色的民歌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了艺术传播和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复杂关系,对艺术传播和艺术产业化发展关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表明,政府的有效作为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定位的偏差性与行为的失效性,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为此,必须从政府自身的职能出发,以"有效性"为标尺,全面规范政府行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俗艺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艺术学被正式确定为艺术门类的背景下召开的,是首次专门针对民俗艺术以及民俗艺术学的集中研讨。会议研讨内容涉及民俗艺术学的特征、体系和方法,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探索,民俗艺术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发,民俗艺术田野调查资料研究,中外民俗艺术的交流比较,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这对在新的时代深入开掘民俗艺术的价值富有深远意义,也对民俗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富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阜阳剪纸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其发展中融合了我国南北剪纸的风格,又受淮河沿岸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建国的大背景下,阜阳剪纸正在向产业化迈进。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陕西民俗近年来的产业化发展现状,采用个案调查的方法,对凤翔彩绘泥塑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囿于各种因素还不能充分地发挥双重效益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认为陕西省民俗工艺在产业化开发中应注意以人为本,加大政府的管理职能,并提出开发要重在精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历史形态与现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如何依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货",借助文化产业化的"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而有效开展,这是学术界、各国政府及相关产业界共同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州米塑,就通过找寻其自身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对接路径,及文化构成要素的沿袭、替代与创新等,使得自身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民族学·人类学在民族宗教与艺术专题,<民俗艺术的审美阐释>指出,长期以来有关民俗艺术的考察、整理、研究还很不充分;民俗艺术缺席状态下的审美研究是不完善的,也就不能建构起科学的、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理解和把握审美视野下的民俗艺术,挖掘民俗艺术之美,对于民俗艺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影响的扩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羌族民间美术,历史悠久,自成体系,是一个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艺术资源。文章从政府对羌族民间美术的重视与支持、专家学者的研究、商品经济与旅游的结合这三个方面,对羌族民间美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讨,以期有益于对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工业文明进程正在威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层次民间文化传统的断裂终将导致全民族在工业化生产中对自己“身份”的遗忘。当下的民间美术呈现着濒危化、产业化与自生自发传承等多样化的生存样态。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当既遵循文化自身的规律,不破坏传统文化本质性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注重当代生活中人的精神需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保护、重建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使民间美术持续焕发活力,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一如既往地通向全民的精神故土。  相似文献   

13.
花鼓锣子,是流行于鲁中莱芜市颜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活动,其产生、发展以及流变都与所处乡土社区有着密切关系。文章拟从村落社会生活的整体语境出发,探究这一乡民艺术在经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运动中一些富有意味的变化,观察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影响,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乡民艺术与村落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磨睺罗"(mahoraga)是佛教的"乐神",和比丘罗睺罗的名字在翻译时虽有两字相同,但不能据此把双方等同。前者是中国宋代民俗艺术的作品题材,元代被禁用后,其名就不再出现在民俗艺术中。但题材的"求子"意义在民俗艺术中一直存在,其形象则有所整合,更广泛出现在民间工艺中,反映了中国民俗艺术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一)纵观曲艺艺术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传播媒介以及演出--欣赏场所的每一次更迭和丰富,都使其在题材、内容、风格等诸多方面有所扬弃、有所演进,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二)进入网络时代,传播媒介由单向变为双方;传播范围和时效大幅度扩张;文化的多元化并存;诸种传媒大融合等新格局,将使受众对曲艺的欣赏进入全方位的广阔空间.而如此一来,必将推动曲艺从创作、表演、评论、赏析到教学等各领域空前地发展与飞跃.(三)未来的曲坛绝不会变成网络曲艺的一统天下,而将是从传统形式到现代形式多元共存的格局.其中,网络曲艺将以其独具的优长异军突起,大展风骚.  相似文献   

17.
具有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的民间艺术,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幼儿舟山民间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从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幼儿健康成长的民间艺术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各区域和民族间的民俗艺术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虽然具有趋同性,但更多的是作品之间形式语言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各地区、各民族民俗艺术作品鲜明的风格面貌。民俗艺术的鲜明风格,不仅取决于其表现内容的独特性,更在于其作品的形式语言的乡土性和唯一性。在民俗艺术作品的意义分析上,无论研究民俗图像艺术还是戏曲或口承文艺,都需要我们站在宽广深厚的人文主义知识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它具有地域性、集体性、娱乐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学习和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增强民族归属感、宏扬民俗文化、促进学生思维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增强自信心。在师范院校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对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