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也是污染排放最多的行业。笔者分析中国制造业SO2排放变化的整体趋势,并采用指数分解分析法对2001年~2010年的制造业SO2排放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SO2排放上升的重要因素,结构效应总体上增加了制造业的SO2排放,但作用较小;技术效应对制造业SO2的排放起到了一定的减排作用,但在不同年份表现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制造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1997、200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了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是流通业中间需求的主要消耗部门,不同类型制造业对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流通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水平很低,中间投入结构在不同类型的制造行业也存在一定差异.流通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制造业对流通业的拉动作用.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互动关系,但产业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完全指数分解法,选用1994-2007年间中国八大行业的GDP与能源的面板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量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各部门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各部门能源密度明显下降,成为节约能源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转换效率下降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影响能源消费增加的重要因素。从行业看,制造业是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的最关键部门。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资源消耗强度及其变化指数,研究我国工业行业水资源消耗强度的演变趋势;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教分析方法(LMDI),将我国工业行业水资源消耗强度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两个层面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6年我国工业水资源消耗强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技术效应所导致的各部门用水效率提高是工业行业水资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的最重要原因,结构效应所导致的用水密集部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资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因此,加快技术升级和工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产出的主阵地,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出,通过人才和智力输送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和中介效应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投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地区的异质性,东部地区促进作用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促进作用则不明显;高等教育投入可借助科技创新发挥中介效应,间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中介效应明显弱于直接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地区比例;第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留住各领域的人才和技术;第三,推动地区间高等教育和技术领域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和技术资源跨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8-2017年4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并探讨了互联网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水平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且存在异质性,互联网对高收入国家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更大;同时,互联网发展水平还能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和激励研发创新两种间接效应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积极作用。此外,互联网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还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的特点。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危机,我国也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为纯电动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化等方面,多采用定性方法研究。本研究通过国内典型的纯电动汽车技术与数据调研,首次编制纯电动汽车投入产出结构,并基于2010年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分析了纯电动汽车制造业的经济关联效应和产业波及效应。研究表明,纯电动汽车制造业发展对其上游产业拉动能力极强,而对其下游产业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整体而言,纯电动汽车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既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依托,也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机制、竞争效应机制、学习效应机制、合作效应机制和专业化效应机制降低制造业生产与交易成本,进而助推制造业结构升级。据此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中国大陆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及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升级,且这种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的。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呈现先负后正、先弱后强的“U”型趋势,只有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上升至特定水平后,其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学习效应、合作效应和专业化效应才开始显现出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9.
运用投入产出分解技术推导物流业贡献值完耗表及影子技术经济矩阵,测算全产业链下物流业融合系数,比较分析19952010年北京市物流业融合发展状况及结构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物流业产业融合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物流业与物流业自身、制造业等行业融合度上升1%,可促使北京市碳排放强度下降0.08和0.06个百分点。为科学评价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及产业地位提供了新思路,为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低碳升级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熵值法计算我国28个省份2009-2018年科技金融综合指数,本研究构建起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科技金融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技术创新和要素市场发育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显著推动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在科技金融和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而要素市场发育仅在科技金融和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科技金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显著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工业重化工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认为工业重化工化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其次,讨论了重化工业的重新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认为工业重化工化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特征更加明显;最后,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结构节能、促进节能优先战略的实施以及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探讨了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消除能源消费结构特征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从对外贸易对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角度,通过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7年对外贸易对我国能源的消耗量,并借助2002—2006年数据,得出2004年以来中国的净贸易含污量不断扩大,因而贸易对中国环境的综合影响是不利的及中国的环境贸易条件呈现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多数部门贸易条件的明显优势已逐渐消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域生活能源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6—2011年中国各省域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省域之间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分析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域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效应最为显著,生活能源消费综合碳排放系数以及生活能源价格对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也较大。在生活能源价格较难调整以及经济不断增长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趋势下,优化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减小生活能源消费综合碳排放系数,以及提倡居民生活节能,是减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能源替代与内生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备技术使能源替代成为可能,缓解了不可再生能源的稀缺性约束。在Lucas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子,重点探讨了在达到均衡增长路径过程中不可再生能源消费、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考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数据对理论模型的一些结果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率和可再生能源再生率是维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而言,人力资本积累率抵消了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效应,而可再生能源的再生性又恰恰弥补了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性约束,并且可再生能源又是支撑能源持续利用的关键力量;不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显著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但是前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论文应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方法(ARDL)与多变量影响模型,分析了中国工业化与不同能源品种消费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强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能源总体消费是中国工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就不同能源品种而言,煤炭消费是工业化的充要条件,但油气消费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只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除了非化石能源消费在短期对工业化具有逆向影响外,其他能源品种消费对工业化都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工业化与能源政策作为影响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直接推动效应;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其效果可能被其他变量所取代;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中国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中国能源结构主要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本文对中国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能源结构方向的优化煤炭、石油消耗方式,能源多元化和区域资源优化;同时还提出了基于管理和技术层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环境资源的一种,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在可持续发展空间中的经济和环境平面内的系统,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鉴于向量祝回归(VAR)模型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关系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根据我国1995~2006 年能源消费总量、GDP 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的VAR 模型,对三者1995~2015 年的数据进行了预测,在向量祝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将能源消耗引入投入变量, 以碳排放为副产出, 运用基于松弛测度(SBM)的方向性距离函数, 构造共同边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MML)生产率指数, 测度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 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 能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无明显改善, 物流业存在高能耗、高投入、增加值产出低、污染排放高的现象。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落差, 东部地区依靠技术进步处于潜在技术前沿, 西部地区形成了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效应, 但中部地区与技术前沿的落差逐渐拉大。认为, 大力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加快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与扩散, 应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源利用效率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构建能源利用效率均衡解和最优解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78—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对比分析了2001—2008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均衡解、最优解与实际值的差距, 并模拟了2010—2050年能源消费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惯性趋势, 其实际值与最优值的差距, 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模式本身所造成的;在当前的发展模式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下和理论计算的最优发展模式下, 能源消费高峰达到的年份分别为2040年和2036年, 但前者高峰期的能源消费是后者的2.71倍。因此, 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首要是确立正确的发展模式, 其次是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缓解中国能源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4省409户农户连续两期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系统方法,对中国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仍以秸秆和薪柴等传统能源为主,但其消费量和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太阳能和沼气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但2012年在可再生能源中所占的比例仅为7.55%。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经济水平、劳动力价格、当地能源市场发育程度、家庭人口结构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可再生能源消费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